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喜馬拉雅斑羚

鎖定
喜馬拉雅斑羚,又名青羊、山羊、斑羚、居里子、岩羊、灰包羊、野羊、麻羊、然給 [11] 是偶蹄目牛科斑羚屬哺乳動物。體形較小,平均體長1米左右,肩高約51釐米;頜下無須;雌雄兩性均具角,角較細短,角的遠端尖而角面光滑,基部角環明顯;頭骨較窄而高;體毛大多為棕褐色,頸背部有短黑色的鬃毛,自頸部向後形成黑褐色的背紋,尾基部色淺,耳內部白色,耳尖棕黑色,有白色或淡色的喉斑。 [12] 
喜馬拉雅斑羚在中國僅分佈於西藏,尼泊爾、印度、緬甸以及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地區也有分佈。棲息于山地森林之中,從亞熱帶至北温帶地區均有分佈,可見於山地針葉林、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和山地常綠闊葉林,冬季多進入林間,夏季多活動於山頂。一般成對或數只一起活動, [12]  覓食多在早晨和黃昏 [13] 以灌木的枝葉、青草和漿果為食。1.5歲達到性成熟,秋後到初冬發情,妊娠期約6個月,次年4-6月產仔,一胎通常產1仔,偶見2仔。 [12]  壽命約10年 [13] 
由於人為活動的影響,大量林木被砍伐,導致喜馬拉雅斑羚適宜生境不斷喪失,生存空間日益縮減,這是主要的致危因素。其次,喜馬拉雅斑羚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盜獵現象頻發,這也是其野生種羣數量下降的重要原因。 [12]  喜馬拉雅斑羚現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近危(NT)保護等級。 [14]  同時也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一 [15]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為一級保護動物 [16] 
拉丁學名
Naemorhedus goral
外文名
Grey Goral、Himalayan Goral [2]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偶蹄目
牛科
斑羚屬
喜馬拉雅斑羚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亞    目
反芻亞目
亞    綱
真獸亞綱
亞    科
羊亞科
羊羚族
亞    種
2亞種 [1] 
保護級別
近危(NT)IUCN標準、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3]  [10] 
中文學名
喜馬拉雅斑羚
命名者與年代
Hardwicke, 1825
同義學名
Antilope goralHardwicke, 1825

喜馬拉雅斑羚形態特徵

喜馬拉雅斑羚
喜馬拉雅斑羚(14張)
喜馬拉雅斑羚頭體長1000-1200釐米,肩高590釐米,尾長80-150釐米,後足長240-275釐米,顱全長196-214釐米。體重35-42千克。體型大小如山羊,但無鬍鬚。眼睛大,向左右突出,沒有眶下腺,耳朵較長。雌雄均具黑色短直的角,較短小,長15-20釐米,最長的記錄為23.2釐米。角的基部靠得很近,相距僅有1-2釐米,自額骨長出後向後上方傾斜,角尖向後下方略微彎曲。角尖尖鋭、光滑,其餘部分具有10多個橫稜,數目與年齡相關,橫稜之間有淺而細的縱溝,但不割裂橫稜。雌獸的角稍細。頭部較狹而短,面部較寬,吻鼻部裸露區域較大,向後延伸到鼻孔以後。
沒有鬣毛,但從頭部沿脊背有一條黑褐色背紋,喉部有白色或黃色的淺喉斑。四肢短而勻稱,蹄狹窄而強健,有蹄腺。毛色隨地區而有差異,一般為灰棕褐色,背部有褐色背紋,喉部有一塊白斑。體毛厚密、鬆軟且蓬鬆,通常呈灰褐色,但針毛的毛尖為黑褐色,遠觀時似有若隱若現的麻點。尾巴短,鼠蹊部污白、棕白色。鼠鼷部有2對乳頭,但沒有鼠鼷腺。 [4-6] 

喜馬拉雅斑羚棲息環境

該物種棲息在陡峭的山區,多棲息於遠郊區縣較高的山地森林,尤其喜歡棲息在其他動物與人類難以攀登的石砬子上,也在一面為緩坡另一面為懸崖峭壁的山頂棲息。有時會棲身於懸崖附近的常綠森林,但主要留在崎嶇的岩石地帶,藏在森林或岩石縫隙中。在岩石懸垂物下尋找庇護所。常在密林間的陡峭崖坡出沒,並在崖石旁、巖洞或叢竹間的小道上隱蔽。秋冬喜歡在向陽處,而夏季常在林下棲息。 [3]  [7] 

喜馬拉雅斑羚生活習性

喜馬拉雅斑羚雌性和未成年動物羣佔地40公頃。獨居的雄性佔地22-25公頃。它們依靠視覺和聽覺來感知周圍的環境。敏鋭的視覺使它們能夠在休息或吃草的時候看到捕食者。這些動物使用一系列的鼻息,口哨聲和打噴嚏來指示對其他成員的警覺。像大多數其他哺乳動物一樣,它們的嗅覺也非常重要。該物種非常敏捷,可以輕鬆穿越喜馬拉雅山的艱險景觀。季節性地進行少量的海拔高度遷移;在較冷的月份,它們會移到較低的高度生活,在較温暖的月份則返回較高的高度。它們深灰色的皮毛在白天停留和活動時使它們與周圍的山坡融為一體。在崎嶇的地形中的敏捷性還有助於避免躲避天敵和掠食者。
喜馬拉雅斑羚是晝行動物。特別善於攀巖,在清晨和傍晚最為活躍,但在陰天仍然可以活躍。羣居,雌性和幼羚一般聚數只或10多隻的小羣一起活動,其活動範圍多不超過林線上限。但成年雄性性情孤獨,喜歡單獨活動,直到繁殖季節都獨居。冬天大多在陽光充足的山岩坡地曬太陽,夏季則隱身於樹蔭或巖崖下休息,其他季節常置身於孤峯懸崖之上。多在早晨和黃昏最為活躍並進行覓食活動,白天隱蔽在視野開闊而又離取食地點不遠的地方休息,一般在固定的範圍內。極善於跳躍、攀登,在懸崖絕壁和深山幽谷之間奔走如履平川,即使縱身跳下10餘米高的深澗也安然無恙。視覺、聽覺極為靈敏,叫聲似羊。受驚時常搖動兩耳,以蹄跺地,發出“嘭,嘭”的響聲,嘴裏還發出尖鋭的“噓,噓”聲。如果危險臨近,則迅速飛奔而逃。
喜馬拉雅斑羚是草食動物,一年四季因環境中食物有變化而不同。早春到5月以林間的苔草等為主,夏季以羊草、蒿等草本植物及胡枝子等灌木的樹葉、嫩枝芽為食,冬季以乾草和樹木的嫩枝及苔蘚地衣等為食。當雪覆蓋了所有可用的食物來源時,它們會抬起自己的鼻子將雪推開,而不是用蹄挖或抓撓。其食草種類繁多,包括草葉、芽、根、樹枝、地衣、真菌、樹葉、水果和堅果。吃食後到山谷溪流去喝水。 [3]  [5]  [7] 

喜馬拉雅斑羚分佈範圍

現存:不丹、中國、印度、尼泊爾和巴基斯坦。 [3] 
存在不確定:緬甸。 [3] 
喜馬拉雅斑羚分佈圖 喜馬拉雅斑羚分佈圖

喜馬拉雅斑羚繁殖方式

喜馬拉雅斑羚是一夫多妻制。在繁殖季節,優勢雄性對其範圍內的所有雌性都有交配權。這種優勢是通過威脅性的表現和與其他雄性的戰鬥而建立的。當喜馬拉雅斑羚戰鬥時,雄獸之間以角相抵或用後肢站立、前肢搏擊,爭奪雌獸。它們試圖用匕首般的小角刺傷對手的側翼,而不是進行頭部對撞。雄性向雌性求愛時會低伸懶腰、卷唇、噴尿和抬尾。 [7] 
喜瑪拉雅斑羚在11-12月交配,因此幼羚在春天和初夏的時候出生,那時植被豐富。雌性在每個繁殖季節生一個幼仔。妊娠期大約為6-8個月,之後雌性單獨分娩,並要經過幾天的躲藏。幼羚跟隨母親直到斷奶,並加入母親的族羣並留在那裏直到性成熟。幼羚在出生後4-5個月斷奶,在2-3歲時性成熟。壽命為15-17年。 [7] 

喜馬拉雅斑羚亞種分化

喜馬拉雅斑羚(2亞種)

中文名稱
學 名
命名者與年代
1
喜馬拉雅斑羚西部亞種
Naemorhedus goral bedfordi
Lydekker, 1905
2
喜馬拉雅斑羚指名亞種
Naemorhedus goral goral
Hardwicke, 1825
[1] 

喜馬拉雅斑羚保護現狀

喜馬拉雅斑羚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近危(NT)。 [3] 
喜馬拉雅斑羚西部亞種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Ⅰ級保護動物。
喜馬拉雅斑羚指名亞種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 附錄Ⅱ級保護動物。 [3]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8] 

喜馬拉雅斑羚種羣現狀

喜馬拉雅斑羚指名亞種:中國沒有物種數量規模的估計,但據認為數量很少。在印度,密度的估算多種多樣:烏塔蘭恰(Kentarnath)保護區的2.6只/平方公里,達朗哈蒂保護區是1.2只/平方公里,魯皮·巴巴保護區的1.5只/平方公里,馬加特哈爾桑桑野生動物保護區4.6-10.5只/平方公里,都在喜馬偕爾邦。如果在沒有過度狩獵的情況下仍能找到合適的棲息地,即使受到中等程度的人為干擾(例如割草和飼草)也會看到很多目標。森林茂密的棲息地使尼泊爾難以進行物種數量普查。 [3] 
喜馬拉雅斑羚西部亞種:還沒有總數估計。巴基斯坦西北邊界省林業部(NWFP)在1987年對野生動物普查期間統計有200只喜馬拉雅斑羚。據估計,1992年西北邊界省林區共有233只。在這次物種普查中,阿伯塔巴德和斯瓦特地區沒有記錄到喜馬拉雅斑羚。阿扎德查謨和克什米爾估計有893只(Qayyum,1986-87)。馬加拉山國家公園估計有40-60只喜馬拉雅斑羚,據信物種數量正在緩慢增加(Maqsood,1989)。 [3] 
2021年11月消息,青海省班瑪縣融媒體記者日前在瑪可河流域不同地點拍攝到兩隻喜馬拉雅斑羚,這也是人工首次在三江源地區拍攝到該物種的棲息畫面。 [9] 

喜馬拉雅斑羚瀕危原因

主要的威脅來自棲息地的破壞、狩獵以及可能與牲畜的競爭。在中國,狩獵可能是其生存的主要威脅。但是,程度未知。由於藏族人民的主要宗教信仰,這可能會受到限制,從而減少了狩獵活動。在不丹,儘管該範圍的某些部分處於合理狀況,但在其他地區,其棲息地正因牲畜過度放牧而受到破壞,而在先前的多加國家公園地區,則由於乾旱季節的野火燒草而使環境受到破壞。 [3] 
在印度保護區內,喜馬拉雅斑羚種羣的狀況還令人滿意。然而,即使在許多保護區內,它們也經常被捕獵都以肉食獵殺。對它們的最大威脅是嚴重的棲息地干擾和變化,特別是在喜馬拉雅山的下部和印度東北部。但是,有限的擾動和生境的改變會創造或維持一些灌木和森林覆蓋物,可能不會極大地損害喜馬拉雅斑羚種羣的生存。在尼泊爾,威脅是偷獵以及伐木,農業和牲畜放牧造成的棲息地破壞。 [3] 

喜馬拉雅斑羚保護措施

喜馬拉雅斑羚在中國與尼泊爾接壤的珠穆朗瑪自然保護區得到了一些保護。針對中國提出的保護措施:在確定指名亞種的狀態和分佈之前,制定詳細的保護策略。 [3] 
在不丹的Doga和Royal Manas國家公園、Jigme Dorji國家公園以及黑山和Thrumsingla國家公園中受到很好的保護。儘管建立了多加國家公園主要是為了保護該物種,但棲息地卻因開發而退化,以至於該公園對該物種幾乎沒有任何保護價值,此後已從該國的保護區中刪除。 [3] 
在印度,喜馬拉雅西部亞種和喜馬拉雅指名亞種均被列為“低風險/近危”物種,這允許成年雄性喜馬拉雅斑羚被特殊許可獵殺。這種地位基本上已經適用於所有形式的喜馬拉雅斑羚,並被除那加蘭邦和喜馬偕爾邦以外的所有州所接受,合法地和完全地保護了該目標。據報道,印度約有50個保護區,包括克什米爾——基什瓦爾國家公園,南德尼和蘇里薩爾·曼薩爾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可能在林伯禁獵區和奧拉阿魯野生動物保護區(最新調查未能記錄物種的存在);喜馬偕爾邦——大喜馬拉雅國家公園,班迪·丘達,查伊爾,達朗哈蒂,達拉格哈特,加姆古·西阿貝西,卡拉託普·賈賈爾,卡納瓦爾,科漢,庫格蒂,利帕·阿斯朗,瑪雅塔爾,馬那利,奈納·德維,納爾古,拉沙姆·奇庫巴,雷納卡,魯卡桑格拉山谷,南達·德維,拉賈吉和花谷國家公園,阿庫特,索納納迪,賓薩爾,穆索裏耶,戈文德·帕舒·維哈爾和凱達納斯野生動物保護區等等。 [3] 
印度提出的保護措施:
1)建立擬議的希馬克哈爾邦的斯里肯德國家公園(Srikhand),其中包括指名亞種和西部亞種。
2)制定管理計劃,保護生活在保護區之外的目標。繁重的放牧和狩獵造成的生境變化和干擾將繼續對印度北部的喜馬拉雅斑羚種羣造成負面影響。但是,只要保持一定的灌木叢覆蓋的斜坡,它顯然就能在人類大量耕種和放牧的地區生存。
3)制定管理計劃,以防止在非保護區過度捕獵,並在維持生存種羣的情況下增加對公園和保護區的有效保護。 [3] 
在尼泊爾,喜馬拉雅斑羚生活在八個國家公園(哈普塔德,拉拉湖,朗塘,馬卡魯——巴倫(和保護區),皇家巴迪亞,皇家奇旺,薩加瑪塔和謝伊·波克桑多內。安納布爾納峯保護區,Dhorpatan狩獵保護區和Parsa野生動物保護區。 [3] 
尼泊爾的保護措施包括:
1)在進行了物種普查和生產力研究之後,考慮在某些地區實施可持續,低水平,當地村民謀生和允許狩獵的管理計劃。如果要促進生計養殖,對生境類型與物種丰度之間關係的基礎研究至關重要。
2)DNPWC可能會對其中一個公園緩衝區內的這種關係進行案例研究。這不僅可以提供急需的數據,而且可以消除當地人對該物種造成的農作物損害的某些擔憂。 [3] 
巴基斯坦對分佈在其境內的喜馬拉雅斑羚西部亞種以及該國的所有野生哺乳動物均受到法律保護,但法律的執行情況並不令人滿意。有人提出了一項建議,在馬格拉山國家公園(Margalla Hills NP)應該建立一個3,100公頃的圈養場,用於圈養和重新引入。1988年,據報道在這個國家公園有40-60只喜馬拉雅斑羚。已知的包括喜馬拉雅斑羚在內的保護區包括:克什米爾——穆扎法拉巴德保護區(Salkhala WS,Ghamot GR)等十數個保護區。 [3]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