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喜姓

鎖定
喜姓。漢族固有姓氏少數民族中也有采用者。
中文名
喜姓
拼    音
xǐ xìng
類    型
姓氏
簡    介
漢族固有姓氏,少數民族中也採用
歷史發展
源流一
源出遠古夏代的有施氏,此支後裔為漢族。《國語 晉語》説:夏桀伐喜姓之國有施氏。“桀伐有施,有施人以妹喜女焉”,韋昭雲“有施氏女,姓喜”。 可見夏朝就有姓喜的。
有施氏,《辭海》釋:“亦稱有喜氏”,為古老的華夏部族;《爾雅》注:“九夷在東”,故有施氏為華夏東夷各部族之一。國被夏滅亡後,該國的後人就是施姓和喜姓。
據史料看,帝晚年選擇的接班人是東夷領袖伯益,然帝禹之子殺掉伯益,廢禪讓制而始家天下,此後東夷部族屢屢興兵以圖亡夏。至夏末,有施氏部族變得十分強大,夏桀恐其成為亡夏之師,於33歲那年,統兵討伐蒙山國有施氏。有施氏兵敗,為保全國體及部族,將愛女妹喜獻出以求和。《辭海》妹喜條載:“有施氏為桀所敗,進妹喜於桀”。妹喜跟隨桀17年,很受寵愛,可見是位絕色美女。
夏商周時期,東夷是指生活於今山東,淮河地區,活動在今泰山周圍的眾多部落、方國。 東夷文明作為華夏文明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有人認為嶽石文化(距今約3900年),是東夷文明。
也有人認為後來的喜姓是源於鮮卑族,公元493年,北魏遷都洛陽。拓跋宏命令全族改漢姓,他自己帶頭改漢姓為“元”。於是很多當今人數非常稀少姓氏由此誕生, “喜” 姓為其中之一.
由於歷史的不斷演變,很多姓氏已經在中國消失,喜姓是保留下來為數不多的稀少姓氏之一,全國姓喜的人極其稀少,據考證,明末清初,喜姓分支從山西洪洞縣遷移至河南。河南有一村莊名為喜莊,全村喜姓人員不足300人。是迄今為止知道最多喜姓的集中點。
源流二
古代有一支史姓改姓為喜氏。此支喜姓也是漢族。
清·沈濤《交翠軒筆記》卷四:“揚州有喜姓,俗言先本姓史,嫌與死同音,乃改為喜。”
源流三
漢族外,少數民族中也有以此為姓的,多取外文譯音的首字,如滿族的喜氏,為喜塔臘氏簡化得來,起源很晚,與漢族喜姓起源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