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喙,漢語二級 [1]  ,讀作喙(huì),形聲。從口,彖( tuàn)聲。本義指鳥獸的嘴 [2] 
中文名
拼    音
huì
部    首
字    碼
U+5599
五    筆
KXEY
部外筆畫
9
總筆畫
12
筆順編號
251《551《353《334
釋    義
鳥的嘴巴

漢字釋義

基本信息

倉頡:RVNO
四角號碼:67032
Unicode:CJK

基本解釋

1. 嘴,特指鳥獸的嘴:長~。短~。
2. 借指人的嘴:百~莫辯。不容置~(不準插嘴)。

詳細字義

huì
〈名〉
(1) (形聲。從口,彖(tuàn)聲。本義:鳥獸的嘴)
(2) 鳥獸及某些其它動物(如烏龜和章魚)的嘴 [beak;snout]。如:喙息(用口呼吸的禽類)
(3) 人的嘴 [mouth]。如:喙爭(猶言口舌之爭);喙長三尺(嘴長三尺的人。譏人強言善辯);喙息(有口能呼吸者。代指人和一切動物)
(4) 器物的尖端 [point]
莊王曰:“子無阻九鼎!楚國折鈎之喙,足以為九鼎。”——《史記
詞性變化
huì
〈形〉
(1) 疲睏;喘氣,喘息 [tired;weary]
維其喙矣。——《詩·大雅·緜》
(2) 又如:喙息(猶喘息)

常用詞組

喙突 huìtū
(1) [coracoid process]
(2) 大多數哺乳動物退化的喙骨,它與肩胛骨融合並形成一個突起。人類的喙突從肩胛骨向上向內延伸,然後向前向外彎曲。
(3) 尺骨上關節面前下部外傾的突起,當胳膊屈曲時與鷹嘴窩相適應。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𠀤許穢切,音顪。《説文》口也。《易·説卦傳》艮為黔喙之屬。《禮·少儀》羞首者,進喙祭耳。《左傳·昭四年》深目而豭喙。《爾雅·釋畜》白馬黑喙,騧。《史記·匈奴傳》跂行喙息蠕動之類。《注》以喙而息也。
《詩·大雅》混夷駾矣,維其喙矣。《傳》喙,困也。《音義》喙,許穢反,徐尺鋭反。
《晉語》卻獻子傷曰:餘病喙。《注》喙,短氣貌。
星名。《前漢·天文志》柳為鳥喙。
草名。《爾雅·釋草勃茢注》一名石芸。《疏》本草雲:石芸一名顧喙。
《本草》芡實別名雁喙。
《戰國策》人之飢,所以不食鳥喙者,以為雖偸充腹,而與死同患也。《注》鳥喙,烏頭別名。
《集韻》《韻會》𠀤充芮切,音毳。
《集韻》呼惠切,音嘒。義𠀤同。
《集韻》丁𠋫切,音𩰚。義同。本作噣。或作咮。詳咮字注。

説文解字

【卷二】【口部】喙
口也。從口彖聲。許穢切

説文解字注

(喙)口也。説卦傳。為黔喙。左傳。㴱目而豭喙。叚借為困極之義。廣韻引昆夷𤸁矣。今詩作喙矣。郭注方言引外傳餘病𣨶矣。今外傳作餘病喙。郭雲。江東呼極為𣨶。亦作𤸁。從口。彖聲。許穢切。十五部。彖聲在十四部。合韻也。

音韻方言

方言集匯

◎ 客家話:[客英字典] vui3 [客語拼音字彙] fi4 fui4 [海陸豐腔] chui3 wui6 [台灣四縣腔] zui3 wi5 [寶安腔] wui3
◎ 粵語:fui3

音韻集匯

上古音系
字頭
聲符
韻部
對應廣韻小韻
擬音
註解
hlods
-
l̥ʰjods
許穢切注又切
廣韻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
調
韻系
韻攝
廣韻目次
高本漢
王力
李榮
邵榮芬
鄭張尚芳
潘悟雲
蒲立本
推導現代漢語
古韻羅馬字
有女羅馬字
註解
許穢
廢合
去聲
三等
合口
去二十廢
xi̯wɐi
xĭwɐi
xiuɐi
xiuɐi
hʉɐi
hʷiɐi
huaj
hui4
hyad
xvay
口喙許穢切又昌芮切六
蒙古字韻
字頭
八思巴字
八思巴字(修正)
八思巴字(其他形式)
音譯
音譯(修正)
音譯(其他形式)
擬音
聲調
註解
ꡛꡦꡟꡠ
-
ꡜꡦꡟꡠ
sÿue
-
-
xyɛ̆
去聲
-
中原音韻
字頭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四呼
寧繼福
註解
穿
齊微合
齊微
去聲
合口呼
tʂʰui
-
洪武正韻牋
字頭
小韻
反切
韻目
韻部
聲調
呼對
七隊
去聲
蚩瑞
七隊
去聲
職救
十九宥
去聲
分韻撮要
字頭(重定向至“咮”)
小韻
聲母
韻母
韻部
聲調
註解
第四諸主著
陰平
多言貌
第五修叟秀
陰去
鳥噌曰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