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喋喋吸蜜鸚鵡

鎖定
喋喋吸蜜鸚鵡(學名:Lorius garrulus)羽色鮮豔,鳥體為紅色,肩膀為暗紅色 ,許多鳥的背後有着像披風般不同程度的黃色羽毛;大腿和翅膀為綠色。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身體內部的構造也很特別,它們的體內有一種特別的消化酵素存在,以便分解食物。但由於該吸蜜鸚鵡沒有消化穀物飼料的必要,它們的沙囊處理硬食物的能力較其他鸚鵡弱了許多。分佈於印尼。
外文名
Chattering Lory
別    名
紅猩猩、噪鸚鵡
中文學名
喋喋吸蜜鸚鵡
拉丁學名
Lorius garrul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亞    門
脊椎動物亞門
鳥綱
鸚形目
鸚鵡科
亞    科
吸蜜鸚鵡亞科
吸蜜鸚鵡族
Lorius屬
喋喋吸蜜鸚鵡
亞    種
3亞種
分佈區域
印度尼西亞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狀況
IUCN易危

喋喋吸蜜鸚鵡外形特徵

喋喋吸蜜鸚鵡
喋喋吸蜜鸚鵡(18張)
喋喋吸蜜鸚鵡身長30釐米,體重180-250克。鳥體為紅色,肩膀為暗紅色 ,許多鳥的背後有着像披風般不同程度的黃色羽毛;大腿和翅膀為綠色;翅膀彎曲的地方和翅膀內側覆羽為黃色,有一條很寬的玫瑰紅色條狀羽毛橫越過內側的飛行羽;尾羽紅色,尖端綠色;蠟膜灰色,鳥喙橘紅色,虹膜黃棕色到桔紅色。幼鳥的鳥喙和虹膜顏色較深,需要6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體色。 [1] 

喋喋吸蜜鸚鵡棲息環境

主要的棲息地是高地的森林地區,是林冠樹種中,從海平面到1050米以上的山地森林中最常見的。在人類居住的低地至海拔1300米的地區都有其蹤跡。生活在成熟的次生林,耕地周邊,偶爾也造訪椰子種植園和花園。 [2] 

喋喋吸蜜鸚鵡生活習性

喋喋吸蜜鸚鵡在原棲息地是常見的鸚鵡,也是一般印尼家庭中最常見的寵物鳥之一,因人為盜捕已使數量鋭減;大多成對活動,飛行時會發出尖鋭吵雜的叫聲,可能有季節性遷徙的行為,繁殖期約在1月間;籠養鳥十分活潑與吵雜,很快可適應新環境及主人,喜愛洗澡,它們對其他種類有攻擊性,不宜與其它種類一起混養,適應環境後即變的強壯。 [1] 
主要食物是水果,玉米,花蜜,花粉,如人工飼養着可以餵養沿海岸的椰子花。如果從小養起,跟大多數吸蜜鸚鵡一樣,它們會成為活潑愛玩耍的可愛寵物,模仿聲音及人話的能力算是吸蜜鸚鵡中較不錯的種類。 [1] 

喋喋吸蜜鸚鵡分佈範圍

喋喋吸蜜鸚鵡是印尼的特有種,分佈於印尼北部的馬魯古,摩羅泰,哈馬黑拉島,半夏,巴燦,奧比,並可能卡薩羅託和奧伯萊特。在蘇拉威西島北部的桑島也有其蹤跡。 [2] 

喋喋吸蜜鸚鵡繁殖方式

喋喋吸蜜鸚鵡在野外的繁殖季為5月到11月底,會尋找非常高大的樹木築巢,巢洞距地面20至25米。人工豢養的喋喋吸蜜鸚鵡難度不高,通常一整年都可以繁殖,可以提供40*20*30釐米的厚木巢箱。繁殖期會極具攻擊性,包括飼主在內都會被噬咬;一次會產下2枚卵,孵化期26天,天氣冷的時候則會延長至28天左右,幼鳥羽毛長成約10周,幼鳥可以獨立離巢以後,親鳥還會繼續餵養2周,但是由於太晚離巢會遭受親鳥的攻擊,因此飼主最好及早取出手養。 [1] 

喋喋吸蜜鸚鵡亞種分化

喋喋吸蜜鸚鵡(3亞種)

中文名稱
拉丁學名

1.
Lorius garrulus flavopalliatus

2.
Lorius garrulus garrulus

3.
Lorius garrulus morotaianus

[3] 

喋喋吸蜜鸚鵡種羣現狀

面臨的主要威脅來自於誘捕和籠鳥類貿易。這是印尼最流行的寵物鳥,主要是由於其強大的模仿效鳴能力。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每年有數千只野生鳥被捕獲,但真正的數字可能更高。20世紀90年代的合法貿易下降,並終止於2003年,但是,非法貿易仍在繼續:在2007年記錄有約2,800只被捉走,在2008年,有60只記錄在爪哇花鳥市場進行貿易。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其範圍內的森林基本完好,但開採木材帶來的巨大經濟價值使伐木公司已成為密集產業。該物種針對性的選擇高大的棲樹,而伐木修道,極大地促進了盜捕威脅。 [4] 

喋喋吸蜜鸚鵡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2年鳥類紅色名錄——易危(VU)。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