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喀拉墩遺址

鎖定
喀拉墩遺址,又名喀拉墩古城,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達裏雅布依鄉北24千米,遺址面積約500000平方米,為漢至南北朝遺址。 [4] 
喀拉墩遺址呈南北方向的不規則條帶狀,古城存在於前2世紀到7世紀的時間內,是古于闐國境內“小城數十”中的城堡之一。喀拉墩遺址遺存大致可分為四類:以喀拉墩城堡為代表的中心建築、民居、宗教建築—寺廟和反映農業活動的遺蹟一灌溉渠道。1993年,由新疆文物考古所與法國科學研究中心315研究所合作,對克里雅河流域的喀拉墩遺址和圓沙遺址進行了長達三年考察。清理了喀拉墩遺址的一座佛塔和兩座小佛寺,並在克里雅河下游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發現了漢代以前的墓葬羣。發掘出3~4世紀的佛寺遺址,出土了數片石膏質、繪有交腳、跏趺坐佛像的壁畫。喀拉墩遺址內的建築為犍陀羅風格,出土了大量的壁畫、佛像,具有重要歷史考古價值。 [2-4] 
2013年5月,喀拉墩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喀拉墩遺址
地理位置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達裏雅布依鄉北24千米
所處時代
漢至南北朝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7-0497-1-497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喀拉墩遺址歷史沿革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SvenHedin)在他第二次對西域的考察中,深入到和田沙漠腹地挖掘了丹丹烏里克遺址、喀拉墩遺址。作為和田遺址最早進行探索、挖掘的西方探險家,斯文·赫定對兩處遺蹟的位置、水文狀況的記載,成為此後探險家、考古學家前來探索的重要依據。 [2-3]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斯坦因據斯文·赫定資料找到了喀拉墩古城,並對古城及其周圍的民居進行了發掘。 [3] 
民國十八年(1929年),黃文弼在對塔里木盆地的考古調查中,對喀拉墩古城進行了短期調查。 [3]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疆博物館李遇春等人於1959年考察了喀拉墩古城,清理了古城附近的兩組房址。 [3] 
1990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農業區劃委員會和自治區外辦等單位組織的克里雅河及塔克拉瑪干科學探險考察隊在對克里雅河全線的綜合考察中,新疆博物館黃小江等對喀拉墩古城及附近遺存作了調查,並採集了一些標本。 [3] 
1993年,由新疆文物考古所與法國科學研究中心315研究所合作,對克里雅河流域的喀拉墩遺址和圓沙遺址進行了長達三年考察。清理了喀拉墩遺址的一座佛塔和兩座小佛寺,並在克里雅河下游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發現了漢代以前的墓葬羣。發掘出3~4世紀的佛寺遺址,出土了數片石膏質、繪有交腳、跏趺坐佛像的壁畫。 [2-3] 
喀拉墩古城遺址
喀拉墩古城遺址(3張)
2006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隊對喀拉墩61號、62號佛寺進行了重新挖掘,發現了繪製於6~7世紀罕見的多臂菩薩壁畫殘片及金銀器。 [2] 

喀拉墩遺址遺址特點

綜述
喀拉墩遺址呈南北方向的不規則條帶狀,古城存在於前2世紀到7世紀的時間內,約為漢朝到南北朝時期,是古于闐國境內“小城數十”中的城堡之一。喀拉墩遺址遺存大致可分為四類:以喀拉墩城堡為代表的中心建築、民居、宗教建築—寺廟和反映農業活動的遺蹟一灌溉渠道。另外,在固定和移動沙丘間凹地上發現的人工製品,如陶片、石磨盤、殘鐵器、小件飾品等,皆因風蝕而暴露,地層情況不明。 [3] 
民居遺蹟
喀拉墩遺址
喀拉墩遺址(2張)
兩組民居,一處位於城堡南側(N42),另一處位於城堡東北(N60)。它們均因流沙掩埋而僅暴露出一些圓木立柱。從清理結果看,其基本結構是按照生活需求設計的,即先在地面埋置排列有序的胡楊立柱、作為房屋的主體框架,然後在立柱上編扎蘆葦和樹枝,最後抹泥進行塑築,即木骨泥牆形式。房屋內存有喀拉墩人當時使用的爐灶、煙道、土坑等,還殘存一些陶器、木器等生活用具及穀物、葡萄籽等。
房屋分為主房和配房兩部分。主房包括帶有土坑、爐灶的居住和生活房間;配房是用來貯藏物品、飼養牲畜等的房間。木骨泥牆的建築結構是塔里木盆地南道廣為流行的一種建築形式,與鄰近的尼雅及樓蘭遺址所見無異。從建築構件和房屋特徵,可以看到中原地區建築風格的影響。從房屋、特別是牆基的保存現狀分析,在房屋廢棄之後,這裏還曾受到水的侵襲。 [3] 
佛寺遺蹟
N61平面圖 N61平面圖
佛寺遺蹟兩座,一座在古城堡東南(N61),另一座在城堡南側(N62)。兩座佛寺所處帶亦已沙漠化,為流動沙丘所掩埋。地面只暴露橫七豎八的木質建築構件。經過清理,這兩座佛寺,平面均呈“回”字四方形。其建築結構亦是採用木骨泥牆形式,但牆體很厚。殘存建築的基礎部分,高度在0.2~0.9米。傾塌下來的牆體大都堆積在寺廟的中心位置。
佛寺佈局是中心為正方形建築,可能是中心塔,邊長2米,只存底部,粘土質。粘土內側迴廊可能與中心塔連為一體,下有墊木。中心塔之外是兩道迴廊,間隔1.5米。外側迴廊邊長8.5米。寺廟的通道或出入口可能在北牆一側。在中心塔外壁及迴廊牆壁內外側繪有壁畫,有些壁畫仍清晰。 [3] 
泥築建築遺存
城堡以南一處已被紅柳沙丘掩埋的泥築建築遺存。其結構呈錐形,殘高1.5米、邊長2米,中心有木柱痕跡,不見遺物,如系佛塔,這種形制的建築在喀拉墩及周邊地帶的佛塔中不見。 [3] 
灌溉渠道
灌溉渠道,主要分佈在城堡南北兩側。渠道的佈局大致星南北向,寬1米左右,似乎構成了一個網狀結構一即並行的若干主渠道與分流的密集的支渠相連,是灌溉農業在當時經濟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的一個重要標誌。 [3] 

喀拉墩遺址文物遺存

壁畫
壁畫
壁畫(5張)
喀拉墩兩座佛寺的繪畫技術,在平整、抹光的粘土質牆壁表層再施一層石膏,然後繪畫,這種技法曾見於米蘭佛寺等。壁畫使用的顏料主要有三種,即紅、桔紅和黑三種。壁畫畫面的佈局、繪畫內容及風格,從殘存的壁畫初步分析,所繪製的是佛陀的肖像,分為兩種類型,坐佛與立佛。立佛一般繪在牆壁基部,佛赤足,立於兩條紅、白色裝飾帶之上,包括一些圖案化的花朵和植物。佛足或用玫瑰色繪出,方向朝右;或繪成白色,姿勢朝左,立於一個蓮花座之上。坐佛保存較好,姿勢均為交腳坐於白色蓮座之上,右腳迭於左腳之上,其袈娑披於雙肩,衣紋線用雙線條勾勒,總體風格與健陀羅塑像相似,在新疆米蘭和熱瓦克遺址亦有相似的發現、其髮飾是小型的環形髮髻,肉髻突出,面部微笑,杏目眯張,耳垂修長,頸部皺痕明顯,某些裝飾具有印度佛教藝術之風格。佛像頭部用白色繪出一個橢圓形光暈,佛陀左手朝下,持其披巾之下襬,右臂合於胸前,為衣服所掩,只現出手掌。從壁畫和塑像的風格看,喀拉墩佛教遺存表現了中亞、印度與中國佛教文化之間的緊密聯繫,它與米蘭佛教遺存更為接近,時代大致在3~4世紀前後。 [3] 

喀拉墩遺址研究價值

喀拉墩遺址內的建築為犍陀羅風格,出土了大量的壁畫、佛像,具有重要歷史考古價值。 [4] 

喀拉墩遺址保護措施

2013年5月,喀拉墩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喀拉墩遺址旅遊信息

喀拉墩遺址地理位置

喀拉墩遺址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達裏雅布依鄉北24千米。 [4] 

喀拉墩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達裏雅布依鄉人民政府開車前往喀拉墩遺址,路程約24千米,用時約25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