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啼,漢語一級字 [5]  ,部首為口,讀作啼(tí),本義指放聲痛心地哭。 [1]  [4] 
中文名
拼    音
部    首
倉    頡
RYBB
筆    順
25141434525
五筆86
KUPH
筆    畫
12
部外筆畫
9
統一漢字
U+557C
Unicode
CJK
四角號碼
60027

現代釋義

基本字義
啼tí
⒈ 哭,出聲地哭:啼哭。啼泣。悲啼。啼笑皆非。
⒉ 鳥獸叫:啼鳴。啼叫。虎嘯猿啼。 [4] 
基本詞義
◎ 啼tí
〈動〉 [4] 
(1) (形聲。從口,帝聲。本義:放聲痛心地哭)
(2) 同本義 [weep aloud]
嗁,號也。——《説文》。段注:“號,痛聲也。”
見人方引嬰兒欲投之江中,嬰兒啼。——《呂氏春秋·察今》
婦啼一何苦。——唐· 杜甫《石壕吏》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傷仲永》
兒醒大啼。——《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含乳啼。
兒懼,啼告母。——《聊齋志異·促織》
(3) 又如:啼呼(哭叫,叫喚);啼飢(因飢餓而號哭);啼天哭地(非常悲慘);啼咽(悲哽)
(4) 叫鳴 [cry]
自在嬌鶯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獨步尋花》
千里鶯啼綠映紅。——唐· 杜牧《江南春絕句》
淥水盪漾清猿啼。——唐· 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
虎嘯猿啼。——宋· 范仲淹《岳陽樓記》
(5) 又如:啼叫;啼喚(鳴叫);啼唱
(6) 哭泣 [tear]
兒含乳啼聲。——林嗣環《口技》
(7) 又如:啼哭郎君(指辦事無能,只知啼哭了事者)
詞性變化
◎ 啼 tí
〈名〉
(1) 眼淚 [tears]。
(2) 如:啼妝女(形容女子姿色迷人。東漢時,婦女以粉拭目下,有似哭啼淚痕,故名);啼眼(淚眼);啼痕(淚痕);啼妝(借指美人的淚痕) [4] 

古籍釋義

〔古文〕謕《説文》同嗁。《禮·喪大記》主人啼。《穀梁傳·僖十年》麗姬下堂而啼。 [2] 

方言集匯

贛語dii1 啼啼嗲嗲,叨叨啼啼,哭哭啼啼
◎ 客家話:[沙頭角腔] tai2 [寶安腔] tai2 ti2 [海陸腔] tai2 ti2 [台灣四縣腔] tai2 ti2 [梅縣腔] tai2 [客語拼音字彙] tai2 ti2 [客英字典] ti5 tai2 te2 [東莞腔] tai2 [陸豐腔] tai3
粵語:tai4
潮州話:ti5
◎ 韓語:CEY 제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