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問米

(葛亮著短篇小説)

鎖定
《問米》是葛亮創作的短篇小説,首發於《人民文學》2014年第11期。 [6] 
《問米》展示了流行於東南亞的一種祭奠儀式,以此為線索,將通靈師這一職業人羣的情感心路抽絲剝繭般呈現出來。 [5]  雖然《問米》選擇文中人物第一人稱敍述視角,使整個小説的敍述處於一個限知角度,但“我”與阿讓時隔三年的兩次交往,仍簡潔清晰地將阿讓平凡又奇異的人生經歷呈現出來。在限知視角敍述下,順敍與插敍相結合的敍述方式使這一短篇小説在情節上波瀾起伏,其包含的多個懸念讓讀者在閲讀中不斷產生疑問,如問米的真實性、阿讓來越南和當通靈師的原因、阿讓有沒有辦成越劇團等。 [1] 
作品名稱
問米
作    者
葛亮
文學體裁
短篇小説
字    數
約2萬字
首發時間
2014年11月

問米內容簡介

故事一開始就採用倒敍的方式,介紹了馬達(“我”)與阿讓認識的經過。馬達在殯儀館工作,業餘時間喜歡攝影。一個偶然的機會,馬達在去越南拍攝通靈人物紀錄片的時候,認識了通靈師阿讓。奇怪的是,阿讓跟馬達一照面,就懷疑這個與他同是華人的攝影師不相信自己。馬達回國後,結了婚,第二次在河內見到阿讓的時候,他因為生意清淡,已經欠了房東兩個月房租。正在出租屋進行“問米”的阿讓,因把客户的名字説錯了,白捱了那個中年男人的拳頭。當馬達把他前不久剛剛榮獲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獎的紀錄片《魍魎人生》放給阿讓看時,阿讓好像良心發現,又一次問馬達:“你真的相信我?”通靈師到底是糊弄人還是真能通靈,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阿讓在租屋對馬達首次披露了自己的故事:他來越南的真正目的是為了一個女人。阿讓與比自己大14歲的餘姚女人沒有過肌膚之親,有的只是精神上的某種暗戀,因此極有可能是單相思。而人一旦陷入了痴情,可以拿一生作為賭注。女人臨死前的一句話,就讓阿讓做了通靈師,掙活人的錢,“養活”了死人。 [8] 

問米人物介紹

阿讓
阿讓是浙江鎮海人,戲劇學校畢業後便進入了一個越劇劇團。當時劇團裏的當家花旦是一個餘姚人,雖然不是科班出生,但卓越的表演能力讓她成為了劇團台柱。阿讓喜歡看她演戲,或者喜歡她所以經常看她演戲,並且與她一起演過《追魚》。可是她愛上了已婚的劇團團長,並與團長產生了婚外戀情。在這場出軌之戀中她讓阿讓傳遞情書。在一次傳遞情書時,阿讓拆看信後,將其中內容告知於團長妻子,兩人幽會時便被團長妻子捉住,但團長的妻子並未將此事鬧開,而是選擇了自殺。團長被撤了職,阿讓傾心的台柱被遠調廣西。當她再與阿讓聯繫時已是8年後,她在越南順化並且肺癌晚期。阿讓為了她離開了省越劇團,拋棄所有隻身前往越南陪她看病治療。因為想要有個完整的屍身,她拒絕做手術。在她病逝後,面對即將要被火化的她,阿讓因她死前“想要個完整的屍身”的願望,接受殯儀館老金的提議成為一個通靈師,用當通靈師賺來的錢,讓她屍身可以完整地保存在太平間19號的冷藏櫃裏。阿讓跟着老金當通靈師一當就是10年,這10年中阿讓感覺自己除了通靈師外,什麼都不會做了。後來殯儀館要被拆掉,老金也決定退休,台柱的屍身不能再被冷凍在太平間的冷藏櫃裏,阿讓居然將裝有她的棺材放在了自己房間牀底下,用這種匪夷所思、令人驚悚的方式繼續保存她的屍身。 [1] 
馬達
公務員,在殯儀館裏做一些迎來送往的事情,副業攝影,將興趣和事業處理得壁壘分明。為了拍攝東南亞通靈儀式的項目,辭掉了公務員的工作。打金主老凱那兒拿了筆錢,添置了一套不錯的攝影器材,開始給人打零工,拍婚紗照、全家福。這中間,抽了個空把婚結了。其所拍攝的紀錄片《魍魎人生》在洛迦國際電影節獲最佳攝影獎,也因此成為了《世界地理雜誌》在亞太區的簽約攝影師,聘任期為十年。 [7] 

問米作品鑑賞

阿讓從越劇演員到通靈師,人生軌跡的徹底改變根源於他所愛的女人,這個在《問米》中沒有姓名只用一個“她”字代稱的女人,卻是影響阿讓命運的關鍵人物。也許有人會質疑,阿讓之所以會為她付出是因為阿讓對情書告密一事心有愧疚,所以才會在她生命垂危之時拋下國內所有來到她身邊。但阿讓在情書事件中應負有愧疚的人不止一個,他的一生中讓他全心在意的人卻只有一個她。在阿讓心中,她明顯重於他從事多年的越劇事業,勝過生養了他多年的家國故土,勝過了本應該在他生命中佔有重要位置的親情與理想,自始至終讓他在意的只有一個她。所以為了治療她的病和為了保存她完整的屍身,阿讓願意獻上他前半生所有的努力所得和賠上後半生的所有希望。對人們來説,一個男人為了一個女人能做到這個地步,可稱之為“偉大的愛情”。許多人都會為這種不求迴應只為付出、生死不棄、情比金堅的愛情感動、唏噓,在人們看來這就是現代人缺失的從一而終、至死不渝的愛情。可是沉醉於《問米》表層愛情故事中的人們也許忽略了一點,小説中的“我”直面阿讓與屍生活場景時的反應,“我身後,是那隻簡陋的牀。藉着微弱的燈光,我辨認出牀底下,是一具漆得很厚的黑色棺材。我們沒有在説話,只能聽見彼此的呼吸聲。桐油的氣味混着漸漸清晰的藥水味,慢瀉開來。又過了好久,我克服了自己的虛弱,站起來。我説,我走了。”感嘆並沉醉於阿讓愛情中的眾人,應該回到故事的現場,打開視覺和嗅覺這兩個感官對這段文字進行切身感受。昏暗的小屋、渾濁的氣味這就是阿讓常年生活的環境,並且執着於保存她完整屍身的阿讓還不知道還要在這種環境中生活多少年。即使小説結束時出現“我回轉身,還是很堅定地説,你是個最好的通靈師”這句話,可仍然無法掩蓋“我”最直接最真實的反應是毛骨悚然、落荒而逃。“我”驚魂未定的落跑,展現了葛亮對阿讓執迷於名曰堅守愛情與承諾、實則充滿死氣缺失希望的人生直接而有力的否定。
剖開表層的愛情故事,在阿讓的人生中值得注意的是他處於完全自由的情況下,自己選擇了這樣一種詭異而荒蕪的人生道路。阿讓的人生詮釋了存在主義所倡導的“自由的核心內容是自我選擇。人就是他自我選擇的結果”的哲學理念。小説中他的每一次選擇都沒有被巨大的不可抗拒的外力所阻礙。他成為越劇演員,離開省越劇團,為了她治病傾其積蓄,在越南當一個通靈師,將她的棺材放在自己牀底下等,這一系列舉動都是在他自由選擇的情況下進行的,在每一個人生岔路口和轉折點,他做決定的時候只需要遵從於自己的內心,外界社會、集體意識、他人觀感、人生責任、親情友情等都不在他考慮的範圍之內,《問米》中的阿讓有着現實社會中許多人都不可能擁有的自由。可是就是這種超越人類社會所有羈絆與束縛的自由,讓阿讓把自己置於了孤獨冰冷的境地,導致在她死後阿讓的餘生只有一個她的屍身。這種人生所擁有的意義渺小,連他自己也感受他這一世活得虛無而空蕩,發出“生生生,雖生何所用”的悲嘆。確實除了讓他沉迷不已、幾近魔障、難以戒除的愛情外,他一無所有,沒有夢想、家庭、事業、希望、熱情等,那些能夠讓人感到人世間的光明温暖、生命力量的東西都不屬於他。
阿讓是在一直擁有自由選擇權力的處境中,度過了只有“保存她完整屍身”的執念,而缺少自我肯定和自我實現、缺失生命價值與意義的一生。無論是他留在越劇團裏,還是一直停留在越南河內作一個通靈師,阿讓沒有遭遇到來自外界的任何壓迫,人生道路的選擇權一直在他手中。阿讓享有完全的自主權卻仍然一手造成了自己的人生悲劇,這也讓讀者思索,為什麼人在可以自由選擇的情況下,卻依然讓自己的人生變得這麼虛無干癟、喪失意義。 [1] 

問米作品影響

獲獎記錄
2017年12月,該小説獲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短篇小説獎。 [2] 

問米出版信息

《問米》首發於《人民文學》2014年第11期,後入選《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小説月報獲獎作品集》《問米》等選本。
書名
出版時間
出版社
ISBN
《第十七屆百花文學獎·小説月報獲獎作品集》
2018年1月
百花文藝出版社
978-7-5306-7370-6 [4] 
《問米》
2018年5月
浙江文藝出版社
978-7-5339-5139-9 [3] 

問米作者簡介

葛亮,原籍南京,現居香港,任教於高校。香港大學中文系博士。著有小説《北鳶》《朱雀》《七聲》《謎鴉》《浣熊》《戲年》,文化隨筆《繪色》《小山河》,學術論著《此心安處亦吾鄉》等。部分作品譯為英、法、俄、日、韓等國文字。曾獲首屆香港書獎、香港藝術發展獎、台灣聯合文學小説獎首獎、台灣梁實秋文學獎等獎項。作品入選“當代小説家書系”“二十一世紀中國文學大系”等。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