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問月

(明代于謙詩作)

鎖定
問月是明代抗蒙元民族英雄于謙的一首七言律詩。
作品名稱
問月
作    者
于謙
創作年代
明代
作品出處
於忠肅集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問月作品全文

問月 明 于謙
憑闌笑語問姮娥,時缺時圓意若何。底事生成蟾皎潔,誰人種得桂婆娑。
霓裳舊曲曾傳否,玉兔靈丹肯與麼。不信冰輪高几許,清光能得遍山河。 [1] 

問月作品註釋

問月笑語

(1).談笑,説笑。 唐 賈島 《喜雍陶至》詩:“今朝笑語同,幾日百憂中。”《初刻拍案驚奇》卷五:“眾女眷或在前,或在後,大家一頭笑語,一頭行走。” 茅盾 《子夜》十七:“接着就是錯雜的笑語和高跟鞋響。”
(2).玩笑的話。 唐 韓愈 《許國公神道碑銘》:“公與人有畛域,不為戲狎,人得一笑語,重於金帛之賜。”

問月姮娥

(1).神話中的月中女神。《淮南子·覽冥訓》:“ 羿 請不死之藥於 西王母 , 姮娥 竊以奔月。” 高誘 注:“ 姮娥 , 羿 妻。 羿 請不死之藥於 西王母 ,未及服之, 姮娥 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 宋 晏幾道 《鷓鴣天》詞:“ 姮娥 已有慇懃約,留著蟾宮第一枝。”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邢子儀》:“ 朱 在雲中言曰:‘下界人勿須驚怖,我月府 姮娥 也。’”姮,本作“恆”,俗作“姮”。 漢 代因避 文帝 劉恆 諱,改稱 常娥 ,通作 嫦娥 。
(2).借指月亮。 宋 王安石 《試院中五絕句》之三:“咫尺淹留可奈何,東西虛共一 姮娥 。” 清 楊模 《閏六月初七夜月》詩:“半露 姮娥 能卻暑, 廣寒 深處玉為樓。”

問月若何

(1).怎樣,怎麼樣。《晏子春秋·問上十七》:“ 景公 問 晏子 曰:‘賢君之治國若何?’” 唐 司空曙 《閒居寄苗發》詩:“漸向浮生老,前期竟若何?”《水滸傳》第二一回:“你百年歸壽時,我卻再與你些送終之資,若何?” 李大釗 《“五一”MayDay運動史》:“任被告人若何申辯,律師若何辯護,法官終是不睬。”
(2).怎麼辦。《左傳·昭公二十一年》:“抑君有命,可若何?”《新唐書·李抱真傳》:“ 緘 愕然,謂諸將曰:‘詔不許,若何?’”
(3).怎麼,為什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國家之利也。若何從之?”

問月底事

(1).何事。 唐 劉肅 《大唐新語·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關汝諸人底事,而生異議!” 宋 張元幹 《賀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詞:“底事 崑崙 傾 砥柱 ,九地黃流亂注?” 清 趙翼 《陔餘叢考·底》:“ 江 南俗語,問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來已入詩詞中。” 陳毅 《為蘇南磨擦答某君書》詩:“投降緣底事?敵偽已圖窮。”
(2).此事。 宋 林希逸 《題達摩渡蘆圖》詩:“若將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殺。” 清 李漁 《蜃中樓·怒遣》:“歸向慈親告,底事羞還怕。”

問月生成

(1).養育。《晉書·應詹傳》:“﹝ 韋泓 ﹞既受 詹 生成之惠, 詹 卒,遂制朋友之服,哭止宿草。” 金 元好問 《太夫人五七青詞》:“恩重託身,生成之義等;禮名猶子,嗣續之道存。” 明 李東陽 《求退錄·奏為陳情乞恩休致事》:“伏望陛下垂天地生成之仁,推家人父子之愛,特降俞音,許令退休。”
(2).長成。 唐 杜甫 《屏跡》詩之二:“桑麻深雨露,燕雀半生成。” 宋 范仲淹 《水車賦》:“假一轂汲引之利,為萬頃生成之惠。” 明 唐順之 《重修瓜州鎮龍祠記》:“夫生成百穀以粒民,孰非天地之功。”
(3).指生物。亦泛指物品。 唐 杜甫 《早行》詩:“前王作網罟,設法害生成。” 唐 杜甫 《枯棕》詩:“傷時苦軍乏,一物官盡取。嗟爾 江 漢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鰲 注:“生成,謂物。”
(4).指人民。 唐 元稹 《賀誅吳元濟表》:“﹝陛下﹞威動區宇,道光祖宗,凡在生成,孰不懽忭?” 唐 趙元一 《奉天錄》卷四:“修 神農 之播植,垂 堯 舜 之衣裳。凡在生成,孰不慶幸?”
(5).自然形成;生就。《水滸傳》第一○五回:“那山四面,都是生成的石室,如房屋一般,因此叫做 房山 。”《紅樓夢》第二九回:“原來 寳玉 自幼生成來的有一種下流痴病。” 鄒韜奮 《經歷》十三:“只是好像生成了一副這樣的性格,遇着當前的實際環境,常得就應該這樣做。”
(6).保全性命。 唐 穀神子 《博異志·敬元穎》:“謝以生成之恩,照濁水泥之下。” 明 郎瑛 《七修類稿·辯證九·蘇小小考》:“倅遂呼 小小 出,詰之曰:‘於潛官絹,汝誘商人一百疋,何以償之?’ 小小 回覆:‘此亡姐 盼奴 之事,乞賜周旋,非惟 小小 感生成之恩, 盼奴 在泉下亦不忘也。’”
(7).必定。《天雨花》第二一回:“請姑爺過去坐牀……這是規矩,生成要坐坐的。”

問月作者簡介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官至少保,世稱於少保。漢族,明朝浙江杭州錢塘縣人。因參與平定漢王朱高煦謀反有功,得到明宣宗器重,擔任明朝山西河南巡撫。明英宗時期,因得罪王振下獄,後釋放,起為兵部侍郎天順元年因“謀逆”罪被冤殺。諡曰忠肅。有《於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