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河縣誌

鎖定
《商河縣誌》是1994年濟南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商河縣誌編纂委員會。
中文名
商河縣誌
別    名
新編《商河縣誌》
作    者
商河縣誌編纂委員會
類    別
地方誌
出版社
濟南出版社
出版時間
1994年8月
ISBN
7805728860
內容簡介
新編《商河縣誌》 自1982年2月始修,共蒐集各種資料950餘萬字,1994年8月出版。本志上限為1840年,下限至1990年。全書由概述、大事記、專志、附錄組成。專志設:建置、自然地理、人口、水利、農業、林業、工業、商業、經濟管理、財税·金融、交通·郵電、城鄉建設、政黨羣團、政權·政協、政法、勞動人事、民政、軍事、教育、科技、文化、衞生·體育、社會、人物。
商河縣隸屬於山東省省會濟南市,位於黃河下游,魯北平原腹地。隋開皇十六年(596) 置縣,因有?水流經,故名?河縣。宋元?元年(1086),?河縣改為商河縣。1990年, 全縣總面積1162平方千米,轄6鎮、15鄉;人口556178人,有漢族、回族、滿族、 蒙古族、朝鮮族、維吾爾族6個民族,漢族人口占98.85%;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478人。 全境無高山和丘陵,地勢平緩,屬華北黃泛衝擊平原。主要河流有10條,總長273千米, 均屬海河流域徒駭河水系和德惠新河水系。水資源主要來源於大氣降水、 地下水及引進客水,水資源總量為37000萬立方米。商河縣屬大陸性暖温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温為12.6℃,四季分明,氣候温和。境內石油資源十分豐富,屬全國第二大油田勝利油田範圍,已探明石油儲量5000萬噸、天然氣30億立方米,開發面積32.8平方千米。 歷史上的商河,素以“七十二窪”著稱於魯北,長期貧窮,自明代就有“遇豐倍收、遇澇則一苗不遺”,“十年九不收、一收勝十秋”的記載。舊商河,旱澇頻繁,土質鹼化,無力抗禦自然災害,“一收勝十秋”只能是人們的祈望。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商河人民進行了溝渠路林配套建設、旱澇鹼綜合治理等大規模的農田基本建設。1978以後,興修“引黃”配套工程,建造橋、閘、涵洞,開挖新內河,新植各種林帶。1990年,在遭受特大自然災害的情況下,糧食生產獲得豐收,平均每公頃產量4395千克,農業總產值52476萬元,是1949年的19.54倍。商河是典型的農業大縣,被國家定為全國小麥、 玉米商品糧基地縣、 山羊板皮生產出口基地縣和全國秸杆養牛“十佳”示範縣。一批名優產品,如“天壇”牌襯衫、仿波斯地毯、什錦銼刀、布絨玩具等暢銷國內外。鐵編生產歷史悠久,在全國享有“鐵編之鄉”美稱,主要產品有鍍鋅鐵絲網不鏽鋼絲網、電焊網、金屬網等20多個品種、100多種規格,遠銷美國、日本、德國、伊朗等國家。1990年完成工業產值46172萬元,是1949年的856.62倍。 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不斷髮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1990年,財政收入為1328.5萬元,是1949年的4.7倍;年末儲蓄餘額由1949年的零增長為15390萬元;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29334萬元,是新中國成立初的25.38倍。 商河鼓子秧歌源遠流長,孕育於春秋時期,始於秦漢,成於唐宋,興於明清。雖歷經千年滄桑,但仍興盛不衰,發展,被列為全國三大秧歌之冠。商河鼓子秧歌,演出形式就像古代的戰陣,以軍事化的組織形式,變化莫測的舞蹈陣式,粗獷豪放的將士風格,無往不勝的英雄氣勢,充分展現了山東大漢的威武、雄健和堅韌、豁達的齊魯古風,是中國北方漢民族男性舞蹈的代表,中華民族民間藝術的瑰寶。商河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全國民間舞蹈藝術之鄉”,是聞名遐邇的鼓子秧歌之鄉,譽滿全國,名揚世界。 商河人民為反抗外來入侵和階級壓迫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鬥爭。1862年,城東北小屯村村民薛鰲率眾進城抗捐,併為此獻出生命。1892年,瓦屋頭村楊四為反貪官污吏,聯絡城南百餘村的幾千人圍困縣城,取得勝利。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的影響下,商河團民火燒教堂、怒殺教首。1929年城內幾所學校的師生髮動了驅逐反動縣長的鬥爭。抗日戰爭期間, 商河人民與日偽軍進行了殊死的鬥爭,有427人壯烈犧牲。解放戰爭期間,有9275人蔘軍參戰、951人光榮犧牲。商河縣有眾多的文物古蹟。現存文物有:商紡輪、戰國罐、漢紅陶雞、明玉杯等。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歷史上先後修志9次,其中成書並流傳的有4部。第一部《商河縣誌》纂修於明萬曆十五年(1587),由知縣曾一侗主修,崇禎十年(1637)知縣賈前席又續修,全書7萬字。第二部纂修於清道光十五年(1835) ,知縣龔廷煌主修,17.6萬字。第三部為《新編商河鄉土志》,成書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 ,前任知縣陳敬棠總纂,5.4萬字,僅存手抄孤本。第四部為《重修商河縣誌》,成書於民國25年(1936),縣長石毓嵩主修,40萬字。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