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商山書院

鎖定
商山書院,即現在的陝西省商洛中學、陝西商州中學,位於商洛商州區北新街中段。 [1] 
中文名
商山書院
性    質
陝西省商洛中學、陝西商州中學
地    址
商洛商州區北新街中段、東段
現    名
商州中學堂
始建時間
明嘉靖年間
歷史由來
商山書院始建於嘉靖年間,當時撫治商洛道郗元洪即在商州城北坡大雲寺創建了商山敷教書院,由知州夏文憲延聘三原馬理(官至光祿寺卿,致仕後來商州)主持。到萬曆十三年(1585)將書院遷往東龍山。但因距城較遠,士子往來不便,歷五年後,即萬曆十八年(1590),撫治商洛道蘇浚又把書院遷回北坡原處。
嗣後,知州王邦俊重修書院,改名為“仰紫書院”。此後,五十餘年,書院書聲不輟,為地方培養了大批人才。到明崇禎十六年(1643),李自成軍突起,不知是出於“官兵”守城的需要,還是因為攻城的摧毀,房舍毀廢,書院停辦,直至雍正十一年(1733),清政府令各府、州、縣書院,把無論士紳籌資私辦或地方政府營建的所有書院具準審報核查。
至乾隆元年(1736),商洛州牧王如玖在北坡大雲寺書院舊址新修學舍三楹,書院得以恢復。嗣因偏僻,士子往來不便,書院又逐漸荒廢。乾隆十九年(1754),州牧羅文思鋭意圖新,捐納私俸,購置地基,新選院址。先捐銀二百四十兩,買東門裏莊基三畝二分,連同房屋十六間。後又捐俸銀四十八兩,續置土地六畝。
至乾隆二十年(1755),再捐俸銀一百二十兩,修建告成,命名“商山書院”。院宇宏偉華麗,深遽堂皇。曾有兩廣總督(前陝西巡撫)桂林陳弘謀所題的大堂四字“大有事在”。屏門大書朱子白鹿洞書院教規,左右兩邊又書羅文思撰寫的《相題説》及《惜字引》。
書院一時臻盛,士子云集。廣聘名流以課士子。曾任河南睢州州判、四川綿州州判的選貢王學遜和曾任江南泗州知州與户部主事的乙丑進士陳慕楷等都先後來院執教。經費從不寬裕,嘉慶至道光年間,一些官員們僅能稍事資助;直到咸豐、同治、光緒諸年間,費一直沒有妥善解決。知州恆亮、曹熙、陳作樞、李壽榮、黃照林、李素等官員們,曾多次勸募,費仍無着落。因此只能依靠羣眾捐助及學田課租維持。
光緒三年(1877),藩飭發銀五百兩,貸生息,為“山長(即院長)脩脯,子月課、膏火”之用。同年知州黃照林移書院於啓秀閣,名:“熊耳書院”。後知州李素仍移回原處,名為“商山書院”,光緒二十七年(1901),時任商州尹昌齡奉清廷之命將“商山書院”改製為“商州中學堂”,商山書院的歷史使命始告終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