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唱道情

鎖定
傳統民間説唱藝術的一種形式。用漁鼓和簡板為伴奏樂器,一般以唱為主,以説為輔,各地種類繁多。 [1] 
中文名
唱道情
釋    義
傳統民間説唱藝術的一種形式
代表地區
陝西清澗
分    類
民間曲藝

唱道情歷史源流

道情始源於唐代道教演唱時的道曲,它以道教故事為題材,大力宣傳出世思想。據中國文聯公司出版《:天下趣聞奇觀錄》第三篇第51頁記載:我國民間傳説的“八仙”中,懷抱漁鼓的漢鍾離,擅長吹簫的韓湘子都是有名的道情演唱家,手執簡板的張果老也是有名的説唱表演家。古戲《湘子出家》中湘子在一段唱詞裏唱到:“韓湘子離了這茅庵,頭戴上道帽,懷抱上魚敲,手拿上簡板……”,但時長日久人們都聽煩了,道士們為了招來聽眾,用它演唱些民間和歷史題材的故事,並用漁鼓和簡板為伴奏樂器,這樣果然見效,聽眾逐漸增多。到了明清時期道情流傳更為甚廣,社會上的一些聽眾也漫漫地跟上學着唱,題材也逐漸擴大,並同各地民間歌謠相結合,發展成許許多多的曲種,有的故稱謂“道情”,陝北道情就是其中之一。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以唱為主,以説為輔,也有時只唱不説。 [1] 

唱道情陝北道情

因陝西的清澗地區位於陝北的中部,唐代設寬州,屬道教活動的重要地帶,所以道情在這裏流傳盛廣,後來通過演變形成了一種地方劇種。據《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第59頁記載陝北道情相傳出自清澗,原坐班清唱後受到晉劇和山西道情的影響,逐步發展成為戲曲劇種。這裏的人民愛聽道情,更喜愛唱道情,所以,一代又一代地流傳至今,成為祖國百花園中的一朵瑰麗別緻的小花。有很多藝術專家認為清澗道情就是國家水平,國際水平。
傳統的陝北道情戲,一直是以廣場藝術的形式流傳於民間,演出的劇目有《劉來還願》、《目連救母》、《十萬金》、《湘子出家》、《蘭衫記》、《毛洪跳牆》、《劉秀燒窯》、《李大開店》、《殺狗勸妻》、《掛畫》、《合鳳裙》、《三回頭》、《劉來還願》、《小姑賢》、《小姑不賢》、《張良賣布》、《定邊娶妻》、《王三小求妻》、《拉大小老婆》、《二女子挽扁豆》等八十多本。演員服飾,男角一般身穿道袍,手執拂塵;女角身穿彩服,一手持扇,一手持帕。生、旦相間邊扭邊唱,有時也採取一問一答的形式等,大都是宣揚道教思想,修賢善德及平民生活和男女愛情,曲調有淚板、介板、大起板、平調、十字調、耍孩調、西涼調、一枝梅等,樂器有魚鼓、簡板。
  經過歷代的演變和發展,加之受當地民歌小調的影響,陝北道情通過藝人們不斷地加工提煉、創作,形成了民間清唱形式的道情,被搬上了舞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特別是一九三六年黨中央到達陝北後,這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苦難深重的陝北人民翻了身,用唱道情的形式歌頌黨、歌頌人民軍隊、歌頌人民羣眾翻身過上新生活等內容,表達自己的心聲。毛主席《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後,更進一步地促進了道情事業的發展,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民間,深入生活,對道情進一步地進行挖掘、整理,無論從曲調上、樂器上還是唱詞的格式上,都比較豐富多樣化了,曲調除了傳統的曲調外還有《二流水》、《賣油郎》等;樂器有板胡、二胡、低胡、四音胡、三絃、笛子、管子、鉸鉸、碰鈴、簡板、(拍板),棗木梆子等十幾種;從內容上絕大多數是歌頌黨的方針政策,讚揚社會主義的新風尚及家庭婚姻,塑造了新的藝術形象,最為流行的劇目有《家庭圖》、《結婚圖》、《王長生攬工》、《紡紗》、《禁洋煙》、《減租會》、《勸子歸隊》、《李二偷雞》、《賴娃砍柴》、《李四賣女子》、《李會長坐堂》、《二牛家上吊》等多達七十幾本。 [3] 

唱道情典籍記載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餘·偏安佚豫》:“後苑小廝兒三十人,打息氣,唱道情,太上雲:‘此是 張掄 所撰鼓子詞。’”
明《金瓶梅詞話》第六四回:“那兩個唱道情的來了不曾?”
清《三俠五義》第六十六回:花蝶心內一動便道:“鄧大哥,把那唱道情的叫進來,我有話説。” [2] 
清 顧張思 《土風錄》卷二:“俗謂彈唱故事者為唱道情。”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