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黃釉絞胎瓷枕

鎖定
唐黃釉絞胎瓷枕,藏於開封市博物館。該枕採用了唐代盛行的絞胎工藝,紋胎紋理清晰美觀,枕面紋飾呈花朵形,尤為難得,是紋胎瓷器中的代表器物。 [1] 
中文名
唐黃釉絞胎瓷枕
館藏地點
開封市博物館
所屬年代
唐朝
類    別
瓷器

唐黃釉絞胎瓷枕文物特徵

開封博物館館藏唐黃釉絞胎瓷枕 開封博物館館藏唐黃釉絞胎瓷枕 [1]
這件黃釉絞胎枕頭,面長10.9釐米,面寬15釐米,底長9釐米,底寬12.5釐米,高7.5釐米。該枕採用了唐代盛行的絞胎工藝,前窄後稍寬,枕面是由深褐色和灰白色泥料互相擠壓而形成的朵梅紋,枕四側則呈本理紋,瓷枕通體施黃釉,釉色純正,紋胎紋理清晰美觀,枕面紋飾呈花朵形,尤為難得,是紋胎瓷器中的代表器物。 [1] 

唐黃釉絞胎瓷枕文物背景

絞胎工藝,最早產於唐代,至宋代蓬勃發展併發揚到極致,以後逐漸衰亡。絞胎是唐代瓷器中中一個極為名貴的品種,絞胎原料昂貴,製作方法獨特、產量也較為稀少。絞胎通常是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瓷土分別製成泥色,然後將它們擰在一起,製成新的泥料,坯體可呈現出兩種瓷泥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種花紋。 [1]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唐黃釉絞胎花朵紋長方形枕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唐黃釉絞胎花朵紋長方形枕 [2]
絞胎枕所用的技法主要有全絞胎和半絞胎,半絞胎又稱為貼面(片)絞胎。早期的癭木紋胎枕是採用全絞胎的做法,半絞胎的技法多使用在晚唐之後的絞胎枕上。所謂絞胎技法,是利用兩種不同色調的泥料,分別製成坯泥,並把不同色調的坯泥排成板塊,相間疊合,然後進行特定的絞揉、切片、拼鑲、貼合、模壓,器胎上便呈現出不同色調相間、變化多端的紋理;入窯焙燒之後,在器表施一層高度透明釉,再次入窯焙燒始為成品。透明釉有白、黃、淡黃、淺綠等色,或白、黃、綠三色合用。 [2]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唐黃釉絞胎如意形枕 廣州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唐黃釉絞胎如意形枕 [2]
唐代絞胎枕主要有兩種樣式:一種是長方形小枕,其製法是先把制好的絞胎坯泥切成薄片,然後在坯胎表面敷貼、黏合一層絞花泥片而成形(絞花佔器物胎體厚度的1/3,底部一般都不用絞胎),陰乾後將四角修圓,在背面挖一個圓孔,最後施釉裝坯入窯素燒,燒出正品後再施一層透明釉入窯焙燒而成;另一種是絞胎印花如意形枕,將絞胎泥切成雲朵、團花、花蕾狀貼在枕面上,構成一幅裝飾性很強的圖案。絞胎瓷枕是絞胎器中的大件器物,其製作工藝涉及當時多種手工技藝,不僅是唐代社會審美風格的集中體現,也是盛唐帝國多元文化共融的代表。 [2] 
參考資料
  • 1.    唐黃釉絞胎瓷枕  .開封博物館[引用日期2023-04-05]
  • 2.    史林花.多元文化共存的唐代絞胎枕[J].文物天地,2019,No.339(09):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