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絞胎

鎖定
絞胎瓷器是我國古代陶瓷裝飾工藝中特殊的品種,由於工藝複雜,製作難度大,因此其產品、產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是中國鞏義窯與當陽峪窯窯工的發明創造的,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根據掌握的考古資料分析,絞胎工藝最早產於唐代,至宋代蓬勃發展併發揚到極致,元以後逐漸衰亡。雖然,對絞胎器的起源、技法、產地以及分期斷代等問題,已有少數學者作了初步探討,而對絞胎器的專門研究,基本上處於停頓狀況。實物資料的缺乏限制了研究的展開與深入。
中文名
絞胎
簡    介
絞胎瓷器是我國古代陶瓷裝飾工藝中特殊的品種
詞    性
名詞
分    類
瓷器

絞胎發展歷史

絞胎唐代

大家知道我國漆器製造源遠流長,其紋飾異常精美,很早便進入宮廷作為陳設。歷史發展到唐代時期,由於國力強盛,文化異常發達,出現轟動世界的著名唐三彩和絞胎器。普通百姓都知道唐三彩,似乎家喻户曉,但對絞胎器確知之甚少,緣於難見其真容。看來大部分唐三彩為殉葬品,而絞胎器為貴族日用品,因此更難傳世。通過分析,發現唐代絞胎殘片其時代、窯口、質地、器型和裝飾特徵等方面,和唐三彩有着直接密切的關係,但它的生產肯定存在和鞏縣黃冶窯唐三彩生產一樣,有專業的作坊、專門分工製造的問題。
唐代絞胎標本的窯址現已驗證的有河南鞏縣窯、陝西黃堡窯、浙江慈溪上林湖越窯,山西渾源窯。其中鞏縣黃冶窯最為突出,不僅數量大,品種多,更以其燒造歷史早。
唐代絞胎和唐三彩一致,均以高嶺土作胎,因燒成温度不同,胎色白中帶粉紅,大都施低温黃釉、綠釉和三彩釉三種色調,以黃釉居多,三彩釉最少,主要形狀有圓角長方枕、倭角長方枕、三彩釉長方枕。
絞胎花紋有精有細,可見木紋理,“幾”形曲折紋、團花紋等,其中團花紋又有朵梅紋、如意雲紋、菱花紋三種。技法上有整片絞胎和鑲嵌貼面二種。絞胎泥色有白、褐、黑三種,有白、褐或白、黑二色相絞,也有白、褐、黑三色相絞,都十分精美。

絞胎宋代

宋代的統一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割劇局面,經濟關係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一時間全國廣大地區已窯場紛立,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繁榮增強了各窯場之間的技術交流和產品競爭。絞胎陶瓷生產由原先四個窯場擴大到北方許多地區。根據發表的資料,得知有修武當陽峪窯、焦作的恩村和礦山窯、鞏縣芝田窯、新安城關窯、禹縣鈞台窯、寶豐清涼寺窯、山西榆次窯、山東淄博的博山大街窯和磁村窯等。其中,當以陽峪窯及其附近礦山、恩村諸窯的絞胎產品數量較大,且質量、紋飾也最為精美。

絞胎工藝特色

絞胎通常是用兩種不同顏色的瓷土(古代主要是白、黑或白、褐、黃)分別製成泥色,然後像擰麻花一樣將它們擰在一起,製成新的泥料,待用,或直接拉坯成型,或切成片狀作鑲嵌使用。經過如此繁瑣反覆加工的陶瓷器,坯體可呈現出兩種瓷泥絞在一起所形成的各種花紋。所見花紋有五種:①像木材的年輪;②像並列的羽毛;③像並排的雉尾;④像盛開的梅花;⑤像浮雲流水。所有這些精美紋飾無疑給人們以變化萬千之感。由於其製作工藝有別,因此所適用的器物類型和裝飾部位也不盡相同。

絞胎消失

宋元以降,絞胎陶瓷在中國日漸走向式微,命若遊絲,乃至在鞏義、在當陽峪窯故地,不幸失傳。絞胎陶瓷怎麼絞的、怎麼燒的,無人知曉。
筆者珍藏的這件北宋絞胎全本,歷盡艱辛保存如此品相令眾多古陶瓷鑑定大家為之驚歎,愈顯珍貴。其瓷化程度很高,胎質堅硬,質地細膩。器物成型規整,製作精細,器壁較薄,胎土為白、褐兩色相絞,紋理橫豎交織,十分獨特。器物為滿釉支燒,底部有三個釘痕,有專家認為是北宋當陽峪窯中的極品,國內孤品,有專家認為是焦作礦山窯的東西。我們知道焦作礦山窯也在當陽峪窯系列中。
元明清以後,景德鎮逐漸成為全國瓷業的中心,北方窯場總體趨於衰落,傳統的絞胎器生產也不例外。因此後人無法破解失傳已久的絞胎之謎,為讓更多古陶瓷愛好者有所瞭解,寫此短文權當拋磚引玉。(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