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白河

鎖定
唐白河,長江支流漢江的支流。由唐河白河2條主要河流組成。白河(又稱淯水)發源於河南嵩縣白河鎮攻離山;唐河(古稱沘水或醴水)發源於河南方城縣七峯山的北柳樹溝。白河與唐河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龔家咀匯合後,始稱唐白河,到東津鎮張家灣入漢江,流域面積約24590平方公里。唐白河流域大部位於河南省南陽地區,丘陵、平原約佔總面積的70%左右,為南陽盆地區域內重要的農業區。唐白河流域是漢江水系中流域面積最大的一條支流域,是漢江徑流的低值區,也是長江中下游的徑流低值區,但由於降水變率大,年內分配不均,常發生洪、旱災害。
中文名
唐白河
所屬水系
長江流域漢江支流
發源地
伏牛山
流經地區
河南省、湖北省
河    口
襄陽東津鎮張家灣
全    長
266公里
流域面積
26400 km²
主要支流
湍河
趙河
刁河

唐白河幹流概況

唐白河,由唐河白河合流而成,並得名。流域面積為26400平方公里,流域長度206公里,河流長度266公里。 [1]  唐白河  漢江左(北)岸重要支流。在漢江所有支流中,除河道長度外,該河流域面積、年均流量、年均徑流量均居第一。以市境襄州區雙溝鎮龔嘴村兩河口為界,因支流唐河於此匯入,該河分作上下兩段。兩段名稱不同,上段習慣稱白河,下段習慣稱唐白河。以域外角度視之,兩段準確應合稱唐白河。其中上段白河古稱淯水,為唐白河正源。源於河南省嵩縣攻離山,自西北折轉流向東南,經河南省嵩縣、南召、南陽(今宛城區)、新野等縣(區),至襄州區朱集鎮翟灣村入襄陽市境,至兩河口長328千米,其中市境長度26千米;下段唐白河自兩河口流向西南,途中於東津鎮唐家店納入滾河,至張灣鎮黃沙堖入匯漢江,流程22.6千米。市境上下兩段河長48.6千米,流域面積(支流唐河、滾河在內)4208平方千米。唐白河水系呈扇形分佈,白河、唐河匯流前各自流程長,匯流後流程短促,末段左岸又有滾河注入,且下泄洪水易與漢江干流洪水遭遇,因而下段洪水漫灘出岸成災頻率較高。最大洪水發生在1975年8月9日,上段新店鋪站最高水位85.29米,相應洪峯流量4630立方米每秒;下段董坡處調查最高水位75.17米,相應洪峯流量13400立方米每秒。據新店鋪站觀測,上段最低水位發生在1977年6月25日,為76.51米;最小流量發生在1978年10月16日,為0.16立方米每秒。境內上段建有水庫小(1)型47座、小(2)型11座,並建有泵站2座,裝機5台1030千瓦,設計提水能力4.9立方米每秒。 [17] 

唐白河唐河干流

唐河,流經河南、湖北兩省,幹流全長247公里,集流域面積約8970平方公里。 [1] 
在河南省境,唐河發源於伏牛山 [1]  上游有兩支來水:東支潘河,發源於方城縣七峯山北柳樹溝;西支東趙河,發源於方城縣老立垛山的龍潭溝。在社旗縣城南合流後稱唐河,經唐河縣石台寺至新野縣九女城出省境。省內幹流長191公里,流域面積7835平方公里,河牀彎多岸陡。 [2] 
河流底縱比降1/3300~1/5000。 [1]  社旗縣至源潭,河長44.9公里,比降1/2000~1/3000;源潭至下灣三夾河口,河長19公里,比降1/3400~1/2700;下灣至鄢埠口,河長77.7公里,比降1/5700~1/3600。 [2]  河道切割深,一般在8~12米,洪水河牀在唐河縣以上比較寬,唐河縣以下郭灘至鄢埠口段較窄,形成上寬下窄的特點,加上彎曲道多,彎曲係數大(焦營—後營段為5.4),對洪水宣泄極為不利。 [1] 
在湖北省境,自襄陽市襄州區(原襄陽縣)鄢家埠口入境,曲折西南流,在程河鎮納劉小河,在常莊納黑清河,經雙溝鎮西,至雙溝鎮兩河口,長46.8公里,寬100-250米,警戒水位71米,最高水位76.8米,最大流量10700秒立米(均在1975年8月9日),多年平均流裏90.33秒立米,年徑流量28.62億立米,含沙量3.52公斤/立米,年輸沙量603.6萬噸。 [3] 

唐白河白河干流

白河,流經河南、湖北兩省,幹流全長264公里,集流面積12270平方公里。 [1]  白,發源於,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南召縣南陽市新野縣等縣, [1] 
在河南省境,白河發源於伏牛山黃石埡(嵩縣關山坡(一説攻離山)),古稱淯水,俗稱白河灘,自西北向東南流經南召縣、方城縣、南陽市,在新野縣溧河口出省境。省內河長302公里,流域面積12029平方公里。
新野縣新甸鋪水文站,流域面積1095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為86.6立方米/秒,1935年洪峯流量為10700立方米秒。最小流量1960年為0.04立方米/秒。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2條,其中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湍河、趙河、刁河。
幹流河牀平均比降為1/2100,鴨河口至南陽段,河長46.6公里,比降為1/1500,河寬1~2公里,深3~5米;南陽至潦河口,河長51.4公里,比降11700~12000,河寬1公里,深4.5~6米;潦河口至湍河口,河長18.5公里,比降1/3300,河寬0.4~0.8公里,深4~9米;以下至省界,河長31公里,比降1/2300~1/3000,河槽深一般8~11米。白河灘地系淤沙堆積,河牀不穩、易變,主流左、右擺動頻繁。 [2] 
白河河灘多,河槽不穩定。在歷史上曾發生過兩次改道:一次是在元末,崗頭決口,奪潦河為白河主幹道;另一次是在1945年的瓦店決口,衝成現代的河道。 [1] 
在湖北省境,白河自襄陽市襄州區(原襄陽縣)自翟灣入境,南流,經朱家集西,至崔營轉向西流,在宋灣納黃渠河後南流,在三合鎮納太湖新渠,至雙溝鎮兩河口,長28公里,寬200-400米,最大流最6180秒立米,多年平均流量68秒立米,年徑流量23.03億立米,含沙量1.624公斤/立米,年輸沙量308.66萬噸(最大1970萬噸)。 [3] 

唐白河唐白河干流

唐白河干流,起於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原襄陽縣)雙溝鎮兩河口,南流抵武營南,轉向西流,納港溝(黃龍港)水,至劉集轉南,至趙寨轉向西南,在洪山頭會滾河,至東津鎮張家灣入漢江,長22.6公里,寬250-600米。 [3] 
湖北襄陽市北唐河、白河交匯處 湖北襄陽市北唐河、白河交匯處
唐白河襄陽市段 唐白河襄陽市段
唐白河在襄陽市魚梁洲匯入漢江 唐白河在襄陽市魚梁洲匯入漢江

唐白河主要支流

唐白河白河支流

白河支流多在右岸,主要有潦河、湍河、刁河,其中以湍河、刁河最大。 [1] 
湍河,發源於內鄉縣關山坡南,流經鄧縣,在新野縣西湍口入白河,河長216.3公里,流域面積4946平方公里,平均流量為28.1立方米秒。在內鄉境內均為山區,入鄧縣後地勢平緩,河牀比降1/1000~1/2000,河槽較深,堤防多為沙質。內鄉段堤高1~3米,長113.3公里,堤距160~650米。1973年內鄉縣後會水文站測得洪峯流量4350立方米/秒。1977年發生斷流。1979年,鄧縣灘水文站測得洪峯流量3630立方米/秒。
趙河,源於鎮平縣五垛山,至鄧縣灘入湍河,河長103公里,流域面積1342平方公里。有5條小支流匯入,流域面積最大的為嚴陵河,河長93公里,流域面積743平方公里。其他支流均在200~433平方公里之間。
刁河,古稱朝水,源於內鄉縣廟崗鄉滾子嶺,流經淅川縣、鄧縣,在新野縣刁河堂匯入白河。河長133公里,流域面積1006平方公里。在鄧縣半店以上為山區及崗地,以下地勢平緩。半店至劉灣河長10公里,河寬36~70米,深6~8米,堤距100~500米,比降為1/1400;劉灣至孫灣,河長15公里,河寬30~60米,深6~8米,堤距70米左右,比降1/1900;何營至路河,河長17公里,河寬40~50米,深6~7.5米,堤距70米左右,比降1/1900;路河以下,河寬40~50米,深6~6.5米,比降1/1150。 [2]  刁河自半店以下,河道安全泄量不足300立米/秒,是洪水災害最頻繁的河流。 [1] 

唐白河唐河支流

匯入唐河的支流有25條,左岸主要支流有沘河、泌陽河及三夾河;右岸有東趙河和桐河。 [1]  其中流域面積超過1000平方公里的有泌陽河及三夾河。
泌陽河,發源於泌陽縣白雲山東北柳樹溝,在唐河縣源潭鎮附近匯入唐河。河長74.2公里,流域面積1338平方公里。
三夾河,古稱瘦水,俗稱秋河, [4]  發源於湖北省隨縣七尖峯山,河長97公里,流域面積1491平方公里,其中包括湖北省境內面積49平方公里。 [2] 
小黃河,俗稱紅砂河,古名蒼龍河。發源於唐梓山、紫玉山之間。向西流經寺莊、湖河、楊壋,在襄陽縣的程家河北注入唐河。全長40公里。沿河有7條小溪,流域面積258平方公里,河牀窄淺,遇暴雨易氾濫成災。建國後,興建中型水庫和小(一)型水庫各2處。 [4] 

唐白河唐白河支流

滾河,古稱白水。發源湖北省棗陽市大阜山,向西南流經興隆。再南與昆河水會流,又西流經吳店、梁集、琚灣、蔡陽在楸樹井南出境,經襄陽市襄州區(原襄陽縣)的張集、孟集,至唐店西注入唐白河。棗陽境內全長90多公里。有9條支流,145條小溪(內直接注入25條),呈扇形由南北匯入幹流。流域面積2317平方公里,佔全縣總面積的70%,為棗陽境內最大河流。 [5]  襄陽市襄州區(原襄陽縣)境長4公里,寬80-150米,最高水位77.6米,最大流6060秒立米(均在1954年7月10日)、多年平均流量16.09秒立米,年徑流量5.08億立米,含沙量1.05公斤/立米,年輸沙量79.5萬噸(最大265萬噸)。 [3] 
黑青河,俗稱泥河。古稱鎮北河(訛名真陂山)因南宋時,孟珙率軍抗金鎮北得名。發源於唐梓山、三尖腦一帶。向西南流經雙河、太平、草店、羅崗、徐寨,至襄陽的雙溝匯入唐白河,原襄陽縣境內長50公里。有15條小溪流入,流域面積400平方公里。常流量小,天旱斷流,河牀窄淺,暴雨易災。建國後,興建中型水庫2處,小(一)型水庫10處。 [4] 

唐白河流域地理

唐白河流域是漢江中游左岸的一個山間盆地,自然資源豐富,對發展工農業生產十分有利。該流域形狀略呈扇形,東、北、西三面環山,中部和南部都為廣闊的沖積平原,形成自北向南傾斜的扇形地,地面縱比降在1/3000~1/5000。盆地東北方城缺口,通向淮河流域,對中線南水北調或引漢濟黃、濟淮,十分有利。流域平原面積大致佔總面積近一半,山地和丘陵各佔四分之一強。唐白河流域土地利用率可達50%以上,是長江流域中利用率最高地區,其中平原區,土地利用率高達75%以上,丘陵區利用率接近50%,山區利用率只有10%多一些。
南陽盆地中部大部分為湖積沖積平原,地勢平坦,為河南省第二個較大的平原。唐白河水系的干支流呈向心平原彙集,該平原地區的土壤主要是砂姜黑土和淤黃土,土質粘重,透水性差,內外排水不良,容易形成為澇災害,是農業生產的最大威脅,當地稱為“上浸”。 [1] 

唐白河水文特徵

唐白河流域徑流資源相當豐富,年徑流深在200~300毫米。唐河郭灘站年平均流量為54.2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17.1億立米;白河新店鋪站年平均流量為86立米/秒,年均天然徑流量為27.296億立米。
唐白河流域河川徑流量年際變化很大,年徑流變差係數(Cv值)一般在0.5~0.66。據1949~1979年30年的觀測資料,唐河郭灘最大年天然徑流量為(1975年)39億立米,而最小年天然徑流量僅為(1978年)3.87億立米;白河新店鋪站最大年徑流量為(1964年)87.8億立米,最小年徑流量(1966年)只有7.1億立米。
唐河流域各河一年中各月徑流變化很大。一般每年從4月中旬開始河水水量逐漸增加,一直到10月底為止,各月的流量大部分高於年平均值。從11月至翌年3月,流量逐漸減少,各月流量在年平均值以下。一年中徑流主要集中在汛期,6~9月的徑流量可佔年徑流量的70%左右。
唐河的含沙量為最高,年平均可達3~4公斤/立米,白河和丹江的含沙量較少,一般在1~2公斤/立米。原因是唐白河上游多花崗片麻岩,久經風化,崗丘坡面十分破碎,加上植被不良,土壤易遭侵蝕。河流的干支流進入平原後,河曲發達,砂礫很多,故有“白河灘、唐河彎”的説法。河水含沙量的多年變化很大,最大月含沙量多集中在夏季七、八月間,最小含沙量在枯水期各月中。含沙量的年際變化比輸沙量的年際變化小,如位於唐白河下游的雙溝站,年平均含沙量為2.98公斤/立米,最大年含沙量為3.8公斤/立米,最小含沙量為1.81公斤/立米,其最大與最小的比值為2.1。該站年平均輸沙量858萬噸,最大年輸沙量1506萬噸,最小年平均輸沙量為417萬噸,最大與最小的比值為3.8。年平均侵蝕模數為869.33噸/平方公里。 [1] 
湖北省內唐白河干流,最大流量11778秒立米,多年平均流量197.4秒立米,年徑流量62.4億立米,含沙最2.73公斤/立米,年輸沙量804萬噸。 [3] 

唐白河水利概況

唐白河航道航運

白河白土崗以上為荒溪,無通航價值;白土崗以下,盛水時可通行木帆船。
戰國時期,白河即有航運經商活動。《鄂君啓節》記載:楚國水運的西北線路,是從鄂城出發,溯漢水北上,轉入唐白河,到達南陽的芑陽(今南陽縣瓦店河西)後,再轉陸運。(民國)《河南新志》記載,白河夏漲冬落,易淤善遷,水漲時小舟可通南陽,達石橋鎮,進入南召縣李青店。白河支流有潦河、趙河、湍河。湍河為白河唯一通航支流,於新野縣北與白河相交,全長216公里,中水位時可通行2~7噸木帆船。白河障礙較多,其中有:李梁莊的石泥灘,長86米,寬53米,最淺水深0.15米;熊營至蔡寨的石子灘,鄧縣羅莊的石壩,老龍廟的礓泥灘,關帝廟的泥灘,都是事故多發區。
唐河古時航運很盛,船隻可達方城縣的下貨店。沿河的賒旗鎮(今社旗鎮),清代商業發達,南船北車,與朱仙鎮齊名。京漢鐵路通車後,貨源轉移,航道淤塞,上游不能通航。唐河縣城以下,地勢低窪,可通行3~5噸木帆船。其支流皆因地勢傾斜,流量小不能通航。
1961年後,白河、唐河上游因修建了鴨河口水庫、和湍河水庫,水源攔截,兩河全線停航,船舶到外省運輸,汛期回省參加防汛搶險。 [6] 
2023年7月,唐白河(唐河)航運開發工程——雙溝航運樞紐開工。唐白河(唐河)航運開發工程是交通運輸部及鄂豫兩省“十三五”“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規劃重點項目,是湖北省“一主三江一網四支”航道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工程的實施對於連通鄂豫兩省具有重大意義,是南襄盆地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航運樞紐工程,是推動省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大力發展襄陽都市圈,支持襄陽打造引領漢江流域發展、輻射南襄盆地的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聯結中西部新通道的核心樞紐節點、輻射帶動“襄十隨神”城市羣發展的重要舉措。工程完工投入使用後,將實現降本增效和水資源綜合利用,促進流域經濟協調發展,全面提升襄陽市和襄州區的水運地位。作為該工程的控制性節點工程,雙溝航運杻紐位於唐河、白河交匯的兩河口上游約8公里處。項目概算投資14.07億元,工程等別為二等,工期40個月。樞紐建築主要由船閘、泄水閘、連接段、過魚設施和跨閘交通橋等組成,可通航1000噸級貨船及500噸級駁船組成的一頂二駁船隊。同時,項目還將修建61公里標準航道及航標工程、航道信息化、橋樑改建工程、航道維護碼頭、錨地等配套設施。 [16] 

唐白河河道治理

唐、白河水源充沛,興修水利有悠久歷史,但洪水災害相當頻繁。明代已在白河兩岸修堤防患。1919年6月14日,白河出現特大洪水,水面寬20公里,推算鴨河口洪峯流量10000立方米/秒。30年代別廷芳在宛屬13個縣植柳治河,改灘造地,修築堰渠,但防洪能力很低。1950年後,人民政府對干支流經過多次治理,並修建分洪滯洪區。
至1987年,共有堤防1196公里,綠化851公里。唐河縣境的唐河已達1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南陽市境的白河,只達20年一遇防洪標準的62%。 [7] 
唐河治理
1953年唐河大水,唐河水文站實測洪峯流量3500立方米秒。當年冬,開始對唐河進行治理,本着“小水不出灘,大水不淹灣”的精神,按保證流量3600立方米秒修築堤防,工程由唐河縣上屯鄉柳園村至湖北交界處,培堤長84.5公里,堤頂寬3.5米,超洪高1.2米。國家投資180萬元。1955年7月唐河縣城處洪峯流量達7620立方米秒,河道普遍漫溢,堤防決口473處,長327公里,倒房13.3萬間;社旗縣城進水。當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在武漢召開河南、湖北兩省有關人員會議,決定全面整治唐河,實行分洪滯洪,培修堤防,在新野縣興建狄青湖滯洪區,長18公里,寬2.5公里,最大滯洪面積32.6平方公里,滯洪能力0.8億立方米,最大分洪流量300立方米秒。
因滯洪量有限,對削減洪峯作用不大,後廢棄。堤防培修任務於1957年、1958年完成。
1965年7月18日,唐河全流域普降暴雨,唐河縣城以下至湖北交界處普遍漫溢,兩岸村莊遭受嚴重損失。當年冬至1966年春,按確保唐河縣郭灘站3600立方米秒的標準,對上屯以下堤防按頂寬4米、超洪高1米標準進行整修加固,並增修了一部分支堤、圍村堤及莊台。國家投資120萬元,羣眾自籌9萬元。1969年4月,唐河支流泌陽河上的宋家場水庫建成,可控制洪水1.3億立方米,對下游水害有所緩解。
1975年8月6~10日,唐河遭受罕見洪水,8日唐河郭灘站最大洪峯流量13400立方米秒,出現較大決口44處,長607米。洪水過後,對唐河按安全下泄流量6000立方米秒、頂寬4米、超高1.2米的標準,修復堤長104公里,完成涵閘9座,砌體3390立方米,國家投資380萬元。防洪標準達10年一遇。
白河治理
白河灘地均系淤沙堆積,主流常左右移動。1953年,白河在南陽市段出現7090立方米/秒洪峯,淹耕地47.7萬畝,南陽市瓦店街嚴重塌岸被淹。當年冬,南陽市培修白河堤防75公里,新野縣培修堤防25公里,國家投資40萬元。1956年對白河堤防進行統一設計和施工,堤防頂寬3米,邊坡1:2,超洪高1米,分兩期施工。培堤總長度143.5公里,最多上工人數463萬人,共計完成土方165.5萬立方米,建成涵閘17座,國家投資66萬元。工程完成後,南陽市安全下泄流量由4500立方米秒提高到5050立方米秒,新甸鋪為6000立方米/秒。1957年7月15日,南陽市曾出現8400立方米/秒,新甸鋪6210立方米/秒,均因堤防已全面整修而未出現重大損失。1958年12月~1959年12月在白河上游建成鴨河口大型水庫,白河中、下游洪水災害有了較大緩解。
白河有兩條支流:刁河和湍河。刁河,1950年4月,曾培修過堤防,完成土方20萬立方米。1952年7月,刁河大水,河堤決口28處,沿河災情嚴重。是年鄧縣人民政府呈請興建姜灣滯洪區。該滯洪區位於刁河右岸,計劃滯洪水位119米,淹沒面積15平方公里,滯洪量4380萬立方米。1973年2月,將滯洪區進水口堵與堤平,不再起分洪作用。至1987年,防洪能力達10年一遇標準,河道過水能力達750立方米/秒。湍河流域山區面積大,水流急,1973年後會站洪峯流量曾達4350立方米秒。每次大水後的堤防工程修復標準都有所提高,使湍河防洪能力達到8年一遇標準,中游河道過水能力達2800立方米/秒,下游達3600立方米/秒。 [8] 
唐白河治理
民國24年唐白河洪水最大流最11770秒立米,兩岸500多平方公里平原土地被洪水淹沒,損失慘重。建國後,先後興建了多座以灌溉為主的攔供水庫,災害減少,尤以滾河最為顯著。幹流由於河牀深、河道寬(平均為3洲米),河道安全泄量5000秒立米。上游劉集堤興建較晚,下游潘台、六兩河兩堤除防本河洪水外,還要防止漢水洪水倒灌,故興建較早。
劉案堤,幹堤自張巷起,經馬營、段李營、肖王營、劉集、朱營、趙集、卜營至武坡,長1公里,高2.2米。港溝支堤長6.2公里,高1米。
潘台堤,接播台抽水機站台渠,向西至張灣接漢水堤,長2公里,高4米。
六兩河堤,接洪山頭橋頭鐵路,經杜家台、柳洪灣、范家台、六兩河至黃山堵,長5.8公里,高3.5米。
1980年開始,建設唐白河護岸,到20世紀90年代唐白河護岸長3.5公里。 [9] 

唐白河蓄水工程

西漢元帝時,南陽郡太守召信臣曾主持修建馬仁陂,位於泌陽縣唐河支流毗河上游華山附近,為攔河低水壩蓄水工程,灌溉面積2.8萬畝。唐宋至明清時期,全省修建的蓄水塘漸多。 [10] 
鴨河口水庫
鴨河口水庫,位於南召縣白河上游鴨河匯入白河處。控制流域面積3030平方公里,地處伏牛山脊玉皇頂峯東南側,山勢高峻,尚有少量原始森林。
1958年長江流域規劃辦公室提出初步設計報告,按百年一遇洪水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總庫容12.25億立方米。水庫建成以來,入庫洪峯流量5000立方米/秒以上者11次。1975年大水,最大入庫洪峯流量11700立方米秒,洪水總量達10.2億立方米。由於水庫攔蓄,最大泄量僅2290立方米/秒,削減洪峯80%,減免了南陽市及下游地區的洪水災害,也使鐵路、公路安全通行。水庫灌溉設計面積210萬畝,已配套發揮效益127萬畝。水電站裝機11720千瓦,平均年發電量3390萬千瓦時。 [11] 
華山水庫
華山水庫,位於泌陽縣城西北40公里的唐河支流沘河上。控制流域面積76平方公里,為淺山丘陵區,植被差。是在古代馬仁陂遺址上覆建。1958年3月開工,8月基本建成。原設計壩高15.5米,溢洪道底寬56米,底高程180.4米,輸水洞同時完成。因防洪能力低,1962年春大壩加高2.1米。1972年大水後,當年冬大壩頂高程增至184米,增厚2.5米。在溢洪道內開挖子槽,底寬21米,底高程179米。1975年大水時,庫區是暴雨中心,發揮了極其顯著的防洪效益。大水後,為進一步提高防洪標準和工程質量,1976~1979年按防禦5000年一遇洪水進行除險加固,總庫容635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2270萬立方米。
大壩進行了灌漿與護坡翻修;增加1.2米高的防浪牆;溢洪道底擴寬為44米;增開副溢洪道底寬46米,底高程179米,並築粘土心牆砂殼引衝自潰壩,為全省最早建成的自潰壩,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時引衝自潰。灌區設計5.7萬畝,實灌0.8萬畝。
趙灣水庫
趙灣水庫,位於鎮平縣湍河支流趙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205平方公里。1958年3月動工。大壩為均質土壩,高25米,長796米。1959年汛前完成輸水洞,大壩築至20米高,即2203米高程,溢洪道底挖至216米高程,勉強渡汛。至1964年大壩加至222.3米高程,溢洪道底降至212米高程時停工。1966年復工,大壩加至2253米高程,溢洪道建泄洪閘3孔,最大泄量1390立方米/秒,1971年建成。1976年大壩右側增開副溢洪道,底高220米,堵壩與主壩頂平。正常運用防洪能力可達5000年一遇防洪標準,超5000年一遇洪水,破副溢洪道堵壩泄洪。總庫容971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5319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0.8萬畝,1987年實灌8.5萬畝。水面8256畝,利於水產發展。
虎山水庫
虎山水庫,位於唐河縣馬振撫鄉唐河的三夾河支流醜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99平方公里,屬桐柏山北麓淺山區。1958年動工,1959年汛前建成左岸臨時溢洪道與右岸輸水洞。大壩築至136米高程。1959年冬建成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頂高程143.6米,壩高24.1米,堵復左溢洪道,新開右岸溢洪道,防洪能力達500年一遇標準。1975年冬按5000年一遇防洪標準,新開溢洪道,最大泄量1050立方米秒,總庫容873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4335萬立方米。右溢洪道改為非常溢洪道,建堵壩,遇超5000年一遇洪水時破壩泄洪。設計灌溉面積10.5萬畝,實灌5萬餘畝。水電、水產也發揮了一定效益。 [12] 
官溝水庫
官溝水庫,位於原襄陽縣雙溝鎮的陳坡村北,攔截滾河支流官溝,集水面積115平方公里,受大崗坡電灌站調節,以灌溉為主,兼有防洪、養殖效益。總庫容48600萬立米,其中興利2540萬立米,防洪2000萬立米,死水320萬立米。淹沒耕地6352畝(水面12510畝),搬遷338户、房屋896.5間。設計灌田4萬畝,已達4.4萬畝。該庫1956年勘測設計。1957年,縣調民工2.4萬人,1月開工,縣水利局負責技術指導,次年2月竣工。大壩為均質土壩,頂長1590米,最大壩高15.5米。工程建成後,1963年夏在反濾壩以上出現滲水現象,秋在壩坡內增設反濾暗管。1980年,侯坡村後大壩腳出現滲水,長70米,尚需增設反濾暗管導滲。溢洪道開在壩右端李家坡,寬15米,可泄洪64秒立米。1976年水文複核,在壩右段增開寬78米的非常溢洪道,可泄洪490秒立米。放水管建在壩東段內,輸水流量4.9秒立米,出口接主幹渠,主幹下分東、西兩條幹渠,共長21公里,支渠14條,建築58座。 [13] 
樊莊水庫
樊莊水庫,位於原襄陽縣樊莊村西北,唐白河支流港溝的上游,集水面積19平方公里,為丹渠結“瓜”之一。以灌溉為主,兼防洪、養殖、發電.總庫容1771.2萬立米,其中興利1382.35萬立米,防洪344.2萬立米,死水44.65萬立米。淹沒耕地4008畝(水面5310畝),搬遷60户、房屋178間。設計灌田2萬畝,已達1.5萬畝。1957年10月始建,為小型。1975年冬至1976年擴建為中型。大壩採用均質土壩,頂長1957米,最大壩高16.8米,排水設備採用砂井。溢洪道開在壩西側平崗上,寬57米。可泄供82秒立米。放水剅管有二:高剅輸水流量5秒立米,和丹渠六乾渠在鄧家跌水處相接,以增加六乾渠的供水連續性;低剅輸水流量2.6秒立米,出口發電裝機125千瓦,低乾渠接其下,長10.7公里,輸水流量1.05秒立米,建築物15座。 [13] 

唐白河灌溉工程

鴨河口灌區
鴨河口灌區範圍內,兩漢時期就修有灌溉工程。西漢時,召信臣任南陽太守,主持修建過南陽的馬渡堰、上石堰、玉池坡和新野縣的沙堰等工程;東漢時,杜詩為南陽太守,曾修復水利工程,陂堰渠相連,發展灌溉。以後時有興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60年建成鴨河口水庫,接着興建灌區工程。
鴨河口灌區位於唐、白河之間,北起伏牛山,南至省界,控制面積2300平方公里。以鴨河口水庫為水源,灌溉南陽、新野、唐河、方城、社旗、南陽市6縣市,35個鄉(鎮),605個行政村。設計灌溉面積210萬畝,有效灌溉面積達120萬畝。下分白桐、鴨東兩灌區。白桐灌區渠首位於水庫下游20公里處的大佔頭,樞紐工程由攔河活動壩(100扇閘門)、2孔衝沙閘及3孔進水閘三部分組成,設計流量111立方米秒,灌溉163.7萬畝。鴨東灌區直接從水庫左岸輸水道供水,設計流量23立方米秒,灌溉46.80萬畝。
灌區1966年10月開始興建,1967年建成。有乾渠2條長86.75公里,分乾渠8條共205.5公里,支渠148條總長881.9公里,鬥農毛渠1774條,各類建築物5萬餘座。 [14] 
唐東灌區
唐東灌區包括啓、白河之間的夾河洲,位湖北省襄州區唐白河以東、滾河以北地區。舊有孟渠、太湖渠兩處引水工程。渠首位於新野縣東南,晉杜預曾“引滍(唐)清(白河)水以浸田萬頃,公私賴之”。孟渠引白河支流溧河之水,入襄陽朱集區,經代路碑(大慄陂)至水田止,長7公里。1959年,襄陽縣曾在新野縣境內引白河之水,利用孟渠灌溉夾河洲,後引水中斷。太湖亦稱大湖,在唐河支流上,其渠舊南流乾呂莊入唐河,後改道三合鎮入白河。後二渠已不起灌溉作用,夾河洲農田僅靠泵站,機井提水灌溉。在唐東崗地築水庫21座(中型2座、小型19座),總庫容7937萬立米(其中興利3662萬立米),解決低地灌溉;建大崗坡屯灌站提唐河水,解決水庫灌區死角,形成以大崗坡泵站為主體,渠庫結合的灌溉系統。設計灌溉面積18.1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0.3萬畝,早澇保收面積10018萬畝。 [1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