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思義

鎖定
唐思義(1912-1984)
字子宜,南匯縣書院鄉人。幼入私塾,稍長,先後就讀於本縣大團小學,維勤中學和上海大夏大學附中。1929年考入中國醫學院(上海中醫學院前身),並投師於上海名醫秦伯未門下。當時,軍閥混戰,生民塗炭,國事維艱。唐思義憂國憂民,崇信醫學救國,刻苦攻讀,常常通宵達旦。他在《秋夜攻讀》詩中記述了當時苦讀的狀況:
中文名
唐思義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2年
逝世日期
1984年
職    業
醫生

唐思義人物生平

桂華搖落月黃昏,玉露瀼瀼獨閉門;
夜靜燈清誰自遣,翻將舊學細重温。
埋頭經典樂無窮,四壁蟲聲律奏同;
隻手推開窗外月,晨雞報曉古樓東。
1933年,唐思義中國醫學院畢業,又兩年,秦伯未處修業期滿,遂返回原籍行醫。他在《別諸學長》詩中表述他決心以醫術服務桑梓、救國救民的心情:
蒿目時艱嬾放歌,瘡痍滿地親悲何;
醫人醫國原無二,此去江鄉使命多。
唐思義回鄉行醫一年左右,被秦伯未召回上海,為秦氏襄理診務,並任秦氏中醫書局編輯。1937年兼任中國醫學院教授,講授《內經》、《傷寒》等。這期間,他在秦伯未主編的《中醫世界》、《中醫指導錄》等刊物上發表文章,以行文嚴謹,崇尚實際著稱。
解放後,秦伯未赴北京出任中央衞生部中醫顧問,唐思義從上海回鄉在大團掛牌行醫,帶頭組建大團聯合診所,1956年定職於南匯縣中心醫院,任副主任中醫師,兼任南京中醫學院教師。在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關懷下,唐思義更加勤奮努力,工作上精益求精,高度負責;態度和藹,待病人如親人。他家住大團,每週末從中心醫院回家,他不乘汽車,全靠步行,沿途還為農民治病。有的病家掌握他回家規律,等在路上延請他到家治病,他從不推託,有請必到,常常深夜才到家,有時甚至在病家過夜。他常常説:“一個醫生,如果拒絕病人,那是最不道德的。”莊家宅有個姓莊的女性病人,患了膨脹病,唐思義不僅多次上門為她診病,見她家經濟困難,還主動用自己的錢為她買藥。唐思義家境並不寬裕,生活很清貧,但他對病人的饋贈,總是婉言謝絕。唐思義醫術精湛,診病不拘守常規,講究運用辯證法。他常説:“醫生治病,要因人、因症、因地、因時置宜,絲絲入扣,辨證精確,不僅要知其常,還要知其變,切忌閉目按脈,不聞不問,故弄玄虛。”他以醫德高尚、醫術高明聞名遠近,深受羣眾敬仰。
唐思義於行醫的同時,還積極從事醫學教育工作,培育新人。從50年代開始,在上級的支持下,他主持舉辦過多次中醫人員技術培訓班,培養了許多中醫人才。他以發揚光大中華醫學為己任,在《贈別婦幼保健院諸同志》一詩中説:
千年遺產積重重,奮戰書城筆未慵;
寄語杏林諸舊侶,拚將熱血祭神農。
桃李滿園鬱葱葱,漫言化雨沐春風;
用將心血勤澆灌,期卜他年一片紅。
唐思義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積極靠攏黨的組織,幾十年如一日。“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誣為“反動學術權威”遭批鬥,受盡委屈,妻子為此而自殺身亡,但他仍然堅信黨,從不發一句怨言。1983年,他以72歲高齡,被批准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心潮澎湃,激情滿懷,在《詠懷二首》中説:
生吾父母知吾黨,該把心聲向黨陳,
莫使殘軀成瓠落,衰年報國剩餘情。
萬緒千端在革新,八仙過海見精神,
鯨鯢跋浪連天際,肯作逍遙自在人? [1] 

唐思義突出貢獻

唐思義生前歷任縣人大代表、縣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上海分會理事、南匯醫學會理事長、縣中醫院顧問等職。遺著有《內經論要》、《傷寒論要》、《金匱論要》、《青主女科歌括》等醫學著述和詩集《潮聲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