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仲明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鎖定
唐仲明,男,1974年生,漢族,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1] 
中文名
唐仲明 [1] 
民    族
漢族 [1] 
出生日期
1974年 [1] 
畢業院校
山東大學 [1] 
畢業院校
北京大學 [1] 
學位/學歷
博士 [1] 
職    業
教師 [1] 
專業方向
佛教考古、漢唐考古、文化遺產保護、數字考古 [1] 

唐仲明人物經歷

2000年畢業於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獲得歷史學碩士學位;
200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獲得歷史學博士學位;
2004-2008年,明天出版社,編輯;
2008-2011年,山東省文化城辦公室,幹部;
2011年至今,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
2014年7月-2015年7月,哈佛大學建築與藝術史系訪問學者。 [1] 

唐仲明研究方向

佛教考古、漢唐考古、文化遺產保護、數字考古。 [1] 

唐仲明主持科研課題

1、2016年國家社科一般項目《東魏北齊石窟造像研究》;
2、2016年《鳳陽縣明中都遺址2016年度發掘考古信息數字化》,橫向;
3、2016年山東大學交叉培育項目《考古遺蹟及文物高度真實再現技術研究》;
4、2016年《故宮藏曲陽造像三維數字化》,橫向;
5、2014年山東省文物局重點課題《三維掃描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
6、2014年《山東畫像石研究》(中美合作、哈佛大學),橫向;
7、2013年111環境考古學創新引智基地子課題項目《三維掃描在佛教造像測繪中的應用研究》;
8、2012年山東省社科規劃項目《孔孟文化遺產保護與發展對策研究》;
9、2012年山東大學自主創新基金項目《晉豫及其以東地區北朝晚期石窟造像研究》。 [1] 

唐仲明主要科研成果

一、論文 [1] 
《中原地區北朝佛塔研究》,《考古》2016年第11期。
《歐美歷史建築保護與利用的理念、實踐及其啓示》,《理論學刊》2016年第4期。
《論“響堂樣式”的特徵與形成》,《敦煌研究》2015年第5期。
《響堂山石窟北朝晚期中心柱窟的“西方”因素》,《故宮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2期。
《東魏北齊響堂與青州造像比較研究》,《華夏考古》2013年第4期。
《漢宋時期魯南地區的佛教文化遺存》,《理論學刊》2013年第7期。
《大遺址資源的保護與發展研究》,《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7期。
《克孜爾石窟中心柱窟分期及影響初探》,《東方考古》第9輯,科學出版社,2012年。
《再論賓州大學博物館所藏三身造像的來源》,《東方考古》第8輯,科學出版社,2011年。
《堂皇之作鏗鏘之聲——評<響堂山石窟碑刻題記總錄>》,《中國文物報》2007年8月29日第8版。
《青州造像所見佛塔之樣式、淵源與功能初探》,《中原文物》2007年第4期。
《關於一批佛像文物的真偽》,《中國文物報》2007年5月9日第8版。
《響堂石窟諸問題再探》,載《2004年龍門石窟國際學術研討會文集》,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
《收藏鑑賞類圖書熱的冷思考》,《出版人》2006年第8期。
《吹笛喚春歸——評<響堂山石窟—流失海外石刻造像研究>》,《中國文物報》2005年10月26日第8版。
《再評﹤劍橋插圖考古史﹥》,《美術之友》2005年第3期。
《從帳形龕飾到帳形龕——北朝石窟中一個被忽視的問題》,《敦煌研究》2004年第1期。
《濟南玉函山隋代摩崖龕窟造像》,《中原文物》2003年第1期。
《試論北朝墓室壁畫的佈局與內容特徵》,《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二、譯著 [1] 
《遊牧考古學》,鄭州大學出版社,2015年,第二譯者。
《槍——視覺歷史》,山東美術出版社,2012年,獨譯。
《克里姆特》,山東美術出版社,2007年,獨譯。
《世界文明珍寶——大英博物館之250年藏品》,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一譯者。
三、譯文 [1] 
《消逝的雕像:對響堂洞窟的復原與重構》,《東方考古》第7輯,科學出版社,2010年。
《“高歡墓窟”——北響堂北洞的圖像學和建築學特徵考察》,載《東方考古》第5輯,科學出版社,2008年。
《密教與四川大足石刻藝術》,載《2005年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密宗佛教和宋代大足雕刻藝術中的女神》,載《2005年重慶大足石刻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文物出版社,2007年。
參考資料
  • 1.    唐仲明  .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引用日期2024-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