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唐代節日研究

鎖定
《唐代節日研究》是2013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張勃
中文名
唐代節日研究
作    者
張勃
出版時間
2013年3月
出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頁    數
388 頁
ISBN
9787516122235
定    價
59.00
裝    幀
平裝
副標題
唐代節日研究

唐代節日研究內容簡介

唐代是中國節日文化發展史上的重要環節,不僅對漢魏以來傳統節日體系進行了完善,而且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本書是對唐代節日的專題研究。 [1] 
本書重視利用多種歷史文獻,從國家節日製度安排、宮廷與民間社會的節日生活等社會整體的角度,把握唐代節日,重點關注唐代新興節日的興起發展和傳統節日在唐代的新變,以最大限度地還原與呈現唐代節日文化的光輝。本書還創新性地引入節日生活微觀研究方法,選取幾位唐人為個案,對他們在節日生活中的行動及其影響進行深入考察。
由於唐代行動者在尊重傳統的同時又具有納異的廣博胸襟,他們對節日活動的選擇和實踐豐富多彩。節日決定着唐人的生活節奏,豐富着唐人的日常生活,生產和維護着個體的社會關係,激發着個體的生活熱情和生命意識,也培養着他們的認同感、歸屬感和納異胸襟、創新精神。 [1] 

唐代節日研究作者簡介

張勃1972年出生,法學碩士,歷史學博士。曾就職於山東省博物館山東師範大學,並在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從事兩年博士後研究工作。現為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副教授,中國民俗學會理事、副秘書長。主要研究方向為歷史民俗學、社會文化史及歲時禮俗等。著有《明代歲時民俗文獻研究》、《清明》、《中國民俗通志·節日誌》(第一作者)、《中國人最應該知道的77個禮俗》(第一作者),主編有《齊魯特色文化叢書·禮儀滯》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 [1] 

唐代節日研究圖書目錄

導言
第一節研究視角與重要概念
一 本書的研究視角
二 關於幾個重要概念的説明
第二節相關學術研究的回顧與本書的總體構想
一 20世紀以來中國節目研究的三個時期
二 唐代節日研究述略
三 本書的總體架構
第一章唐代節日概説
第一節唐代節日的名目和類別
一 唐代節日的名目
二 新興節日與傳統節日:唐代節日的類別劃分
第二節唐代節日的特徵
一 新舊並存
二 具有濃厚的娛樂色彩
三 節日活動往往在户外進行,節日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對血緣關係和地緣關係的超越,較為廣泛地建立於志緣關係基礎之上
四 宗教因素全面滲入歲時節日節俗之中
五 節假日的廣泛設置
六 胡風瀰漫
第三節唐代節日發展的歷史分期
一 唐高祖至安史之亂前的唐玄宗統治時期
二 安史之亂後的唐玄宗統治時期至唐代末年
第二章新興節日研究
第一節建構型節日之一:政策過程視角下的唐玄宗誕節
一 以唐玄宗誕曰為節的政策方案設計及相關決策
二 唐玄宗誕節的興盛及其原因分析
三 唐玄宗誕節的衰亡及其原因分析
四 唐玄宗誕節對後世的影響
五 餘論:對玄宗設置誕節的評價
第二節建構型節日之二——政策過程視角下的中和節
一 以二月一日為中和節的政策動議、設計及決策
二 德宗朝中和節政策的實施和影響
三 相同的起源,不同的命運:中和節與唐玄宗誕節的比較
第三節清明作為獨立節日的興起
一 清明在中唐時期已成為獨立節日
二 清明作為獨立節日興起的原因分析
小結
第四節 重月傳統與文化選擇:中秋節的形成
一 中秋節在唐代已是民俗節日
二 關注月亮的傳統與時人的文化選擇:八月十五成節的原因分析
三 欣賞自然之美、珍惜韶華與渴望團圓:唐代人的中秋情懷
第三章傳統節日研究
第一節年節
一 歲除日習俗
二 元曰習俗
三 更新、祈吉、迎春、慶賀、團圓:唐代年節的主題
第二節春秋二社
一 唐代鄉村社會春秋社日的標誌性時間和標誌性節俗
二 唐代鄉村社會社日節興盛的原因分析
三 社目節的變化與唐代鄉村私社的發展
第三節上巳節
一 唐代以前的上巳節
二 上巳節在唐代的變遷
三 上巳節在唐代變遷的原因和影響
第四節五月五日
一 節日名稱
二 節日時間
三 節日傳説
四 節俗物品
五 節俗活動
六 節日內涵
第四章俗民個體的節俗實踐:以李隆基和自居易為例
第一節李隆基:作為節日習俗的實踐者
一 節日習俗活動的享受者
二 節日文化的利用者
三 新節日的創造者和官民共慶佳節的支持者、
組織者與資源提供者
四 節日習俗的規範者和節日活動的改易者
五 節日文化中的被言説者
小結
第二節 白居易的節日生活
一 白居易詩文展示的節日生活
二 影響自居易節日生活的諸多因素
小結
結語
一 行動者的選擇和實踐:唐代節日傳承和變遷的決定性力量
二 節日習俗:唐人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的型塑性力量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一寒食節起源新論
附錄二唐代以前寒食節的傳播與變遷——主要基於移民角度的思考
附錄三“端午”作為節名出現於唐代考
後記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