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哲學與科學的結構關係

鎖定
《哲學與科學的結構關係》是2007年12月新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蔡禹僧。
中文名
哲學與科學的結構關係
作    者
蔡禹僧
出版社
新華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7年12月
頁    數
966 頁
定    價
88 元
ISBN
9787501181803

哲學與科學的結構關係內容簡介

本書分為兩篇:形而上學之科學化與分析哲學去形而上學之科學化的兩種嘗試及其失敗,哲學與科學的機構關係。內容包括:形而上學之科學化企圖的破滅,現代哲學之科學化企圖的破滅等。 [1] 

哲學與科學的結構關係作者簡介

蔡禹僧1964年生,名蔡本永勝,1986年畢業於華北電力大學,畢業後在華電北京研究生部工作,後於1987至1989年參加中國文化書院由湯一介教授主持的東西方哲學比較專業的學習,1989年開始在國家能源部工作,業餘時間寫詩,出版了《悲欣詩集》,1993年辭職,專門從事哲學研究和藝術創作。二十年來累計出版四百餘萬字的哲學著作與論文,專著著作出版有《哲學與科學的結構關係》(100餘萬字,新華出版社),《邏輯的歷史性發展》(30萬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宇宙歷史哲學》(100餘萬字,新華出版社),《宇宙本體論》(5萬字,線裝書局)。此外《劇本》雜誌2008年發表了其話劇劇本《奧林匹克》,同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了蔡禹僧《奧林匹克》英漢雙語單行本。同時進行書法創作與研究,文津出版社1994年出版了《蔡永勝草書曹植詩》,線裝書局2011年出版了《蔡永勝自書詩二種》。在國內刊物如《中國社科論壇》、《書屋》,香港《中國評論》發表論文數十篇,其中論文《從人格神到理性上帝》、《戰爭之於人類文明的意義》、《人類文明在危機中的更生》獲《書屋》評選的2006年最佳論文獎,2010年在《中國社會科學論壇》發表的《中國文明的世界意義》受到國內文化哲學界的好評,2005年發表在香港《中國評論》上的《人類的選擇》、《人作為為自覺的歷史性存在者》受到普遍讚揚,2002年4月發表於中國文學雜誌《當代》上的長詩《巴米揚大佛》(筆名蓬溪)以世界歷史性視野、深刻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受到圈內專家的好評。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