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鎖定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聚居區的曲藝種類之一,是反映哈薩克人民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百科全書”,堪稱哈薩克民族的藝術瑰寶。 [1]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是一種競技式的對唱表演形式,在哈薩克諺語、格言、詩歌和其他文藝作品中擷取精華,而後配上曲調進行演唱。表現哈薩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感情,靈活多樣的表演,寓教於樂的藝術,從唱詞到音樂都充滿濃郁的哈薩克口頭文學和音樂文化特點。最具代表性的流傳劇目有《艾賽提與額爾斯紅江對唱》《比爾江與薩拉對唱》等。 [2-3]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主要流行於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區。2006年5月2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申報的“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Ⅴ-45。 [2]  [4] 
中文名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
始興年代
清代
流行地區
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伊犁、塔城阿勒泰等地區
經典劇目
《艾賽提與額爾斯紅江對唱》《比爾江與薩拉對唱》等
代表人物
哈斯木汗·瓦特汗
遺產類別
曲藝
遺產編號
Ⅴ-45
保護單位
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藝術研究所 [5]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歷史淵源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演唱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演唱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文化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哈薩克族族源烏孫、康居時代。作為屬於現今哈薩克大帳部落的“烏孫”之名,在《史記·匈奴列傳》中第一次出現,是在敍及漢文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76年)匈奴單于給漢廷送來的一封信中。此後,“烏孫”之名屢見於《史記》、《漢書》中,是與漢室和烏孫汗國幾度聯姻密切相關。而《漢書·西域傳》載:“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烏孫昆彌因惠上書:‘願以漢外孫元貴靡為嗣,得令復尚漢公主,結婚重親,畔絕匈奴,願聘馬騾各千匹。’”漢廷遂以烏孫解憂公主弟子相夫為公主,“置官屬侍御百餘人,舍上林中,學烏孫語。”顯然,在長安城內能為遠嫁烏孫的公主官屬侍御派專人教授烏孫語,“足證當時的烏孫語言已相當發達。”伯恩施坦姆認為“在公元前後,一種與突厥語相近的語言便廣泛流行於烏孫和康居遊牧民中間”《漢書·張騫傳》雲:“大宛……遣騫,為發道譯,抵康居。康居傳致大月氏。”“烏孫發道譯送騫,與烏孫使數十人,馬數十匹。”張騫一路風塵僕僕,又被烏孫派出翻譯和數十位使者,帶着數十匹馬向長安而來。由此可以斷定,早在此前,烏孫、康居的語言已是能與漢語對譯的成熟語言。《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就曾忠實記載:“康居西域,重譯請朝,稽首來享。”那麼,在當時烏孫、康居語言出現詩歌和韻文體的阿依特斯便在情理之中。而在烏孫汗國時期,在迎來細君公主和解憂公主那樣盛大的慶典上,不會沒有阿依特斯阿肯對唱來增添喜慶氣氛。而阿依特斯文化的這一特性,保持並綿延至今。 [6]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的真正開展和繁榮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阿肯阿依特斯作為民間文化和傳統藝術得到全面普及。阿依特斯已經逐步納人了政府主辦的軌道。從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人民政府、及至相關市縣人民政府,都在舉辦各級阿依特斯對唱競賽。這一點,為不斷推出阿依特斯新秀年輕阿肯創造了新的機遇,也與哈薩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緊密相連。培育阿肯和阿依特斯教育已成功引人高等學府教育序列,成批接受了現代學院教育的阿肯新人已嶄露頭角,為阿依特斯文化科學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7]  [8] 
21世紀高度發達的信息時代,期刊、報紙、圖書、音像、廣播、電視、網絡、手機等媒介,為阿依特斯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便捷傳播方式。 [8]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藝術特色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曲藝種類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有如生產生活歌、習俗歌、歷史歌、宗教歌、情歌等。其中,生產生活歌包含了牧歌、獵歌、山歌、節令歌、謊歌(Otirk)、性歌(Badik)等;習俗歌包含了婚俗歌、禮儀歌、哀歌(報喪歌、輓歌、追思歌)等;宗教歌包括對原始宗教、基督教、皈依伊斯蘭教以後的讚頌歌、勸善信道歌、開齋節時的嘉熱帕贊(Jarapazan)歌、祈禱(Bata)歌,以及古老的巫師(Bakhsi)歌等。婚俗歌又可分為女方的森絲瑪(Sengsima/新娘哭嫁歌)、送別歌(Hoxdasu),男方的婚禮序歌(Bastama)、加爾-加爾(Jar-Jar)、揭面紗歌(BetAxar)等。 [6]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表演形式

即興創作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的唱詞均為即興創作,並不固定,因此對藝人即"阿肯"的要求很高。阿依特斯藝人必須具有敏捷的才思和淵博的知識,具有出口成章的才華,世事洞明,人情練達,能在瞬間對答如流,以理以才服人。它不僅僅是阿肯彈唱能力或單一的音樂才能的體現,而是一個綜合性的技能。它是集阿肯彈唱的即興創作能力、音樂天賦、雄辯能力、創作能力、表演能力等各種技藝於一身的非常複雜而先進的綜合藝術。 [6] 
對唱類型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表演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表演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的對唱沒有固定的曲牌或相應的唱腔流傳,演唱者一般根據對唱的內容從語言本身生髮旋律與節奏,並且多彈奏冬布拉為自己伴奏,也有不用冬布拉伴奏的徒口清唱。一是由不同部落或地域組織阿依特斯活動,由各自部落或地域有名望的阿肯出面對唱,決出勝負;二是在喜慶佳節秦會中衍生出阿依特斯活動,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阿肯們紛紛相約捉對交鋒,增添歡樂氣氛;三是名家專程造訪,一試高低,同時也增進友誼。所有這幾種形式具備統一特質,即必須在眾人面前對唱,聽眾才是這些阿依特斯阿肯即興對唱才華的最終欣賞者和裁定者。從另一方面,阿依特斯文化的本質也是要給眾人帶來愉悦。 [9]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音樂特徵

自太平洋至多瑙河廣袤的五聲音階帶上,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是唯一的七聲音階文化構成的音樂,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性。冬不拉是阿依特斯對唱時不可或缺的民族樂器,每一位阿肯都是出色的冬不拉琴手。通常在進行阿依特斯對唱時,阿肯們都要彈着冬不拉琴放聲歌唱。每一個阿肯都有自己的曲調和音樂旋律,他們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曲調和音樂旋律來即興組織詩句,並當即吟唱出來。這些曲調和旋律,往往體現着不同地域、不同部落的特點。但又保持着濃郁的民歌敍述方式,深受哈薩克民眾的喜愛。當然,其中一些名曲,可以成為獨立的歌曲,廣為傳唱。無疑,阿依特斯文化的音樂特性,進一步豐富了哈薩克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和音樂寶庫。 [9]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經典劇目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有豐富的語言內涵,優美的音樂旋律,鮮明的民族特色,靈活多樣的表演,寓教於樂的藝術,是哈薩克族人民喜聞樂見的重要原因。其代表劇目有《巴斯塔吾詩》(開場彈唱)、《阿曼彈唱》(問候詩)、《讚美彈唱》、《山的彈唱》、《四季彈唱》、《訓誡彈唱》、《葉吉克彈唱》、《玩笑彈唱》、《魚種彈唱》、《議事彈唱》、《知識彈唱》、《猜謎彈唱》等,既是羣眾的娛樂形式,也是傳授知識的方法。 [3]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流行地區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主要流傳在甘肅省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伊犁、塔城阿勒泰)及巴裏坤哈薩克自治縣木壘哈薩克自治縣等哈薩克族聚居區。 [2]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傳承保護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流傳現狀

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生活的多元化,人們的審美需求也開始發生重大變化,哈薩克族的年輕一代對阿依特斯的興趣越來越淡漠,這種古老的傳統藝術,正面臨消亡的危險。 [1]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保護措施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叢書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叢書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是競技式的對唱,阿依特斯藝人們在表演時通常採取揚己抑人的方式,力圖先聲奪人,語言尖刻而又互相諒解,勝不驕,敗不餒,勝者謙和有禮,敗者不恥於輸。阿依特斯的表演必須在眾人聚集的場合下舉行,通常在不同部落、不同地區的藝人之間展開。 [1] 
清河縣藝術傳承中心和鄉鎮傳承點定期開展阿依特斯彈唱比賽等活動;繼續舉辦阿依特斯為內容的民間音樂研討活動,編寫出版相關著作;哈薩克族阿依特斯傳承人,繼續傳承阿依特斯藝術,對阿依特斯的生存環境、原生態藝術資源進行保護。 [10]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教育已成功引人高等學府教育序列,成批接受了現代學院教育的阿肯新人已嶄露頭角,為阿依特斯文化科學傳承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0] 
布爾江·闊加庫勒與沙拉的對唱,艾塞特·乃曼拜與額爾斯江等的對唱,江布爾的系列對唱等,均被《現當代哈薩克文文學》期刊刊發,各出版社結集出版,成為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文化傳播的範本。 [11]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傳承人物

布比瑪麗·賈合甫拜 布比瑪麗·賈合甫拜
布比瑪麗·賈合甫拜,女,1934年生,哈薩克族民間阿依特斯阿肯,出生於新疆察布查爾縣金泉鎮。1980年至1990年多次在阿肯彈唱會上獲一、二等獎。她創作的鐵爾麥、托勒傲、約令等36首彈唱詩於1986年在伊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哈薩克民間詩集》上刊登。自此《祝賀你30年》《我們的今天》《金泉》等50餘首各類題材的短詩以及《送禮》、《烏孫山》等長詩(克薩)在20世紀80至90年代先後刊登在《伊犁河》、《曙光》、《伊犁日報》等報刊雜誌上。布比瑪麗對唱的曲目有:《布比瑪麗與卡凡的對唱》、《布比瑪麗與別爾得汗的對唱》《布比瑪麗與居馬汗的對唱》,敍事長詩克薩等114件,均已整理成冊。2009年6月11日,布比瑪麗·賈合甫拜入選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2-13] 
加瑪勒汗·哈拉巴特,女,哈薩克族,1940年5月5日生,哈薩克族民間阿依特斯阿肯。2017年12月31日,加瑪勒汗·哈拉巴特入選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4] 
哈斯木汗·瓦特汗,男,哈薩克族,1945年生,薩克族阿依特斯阿肯,新疆伊犁人。他從1961年開始創作詩歌,巳出版《貢獻》《白河》《心中的秘密》等詩歌集。1981年至1996年多次在阿肯彈唱會中獲一等獎。他創作的鐵爾麥歌詞《納吾熱孜之歌》,在1984年伊犁地區阿肯彈唱會觀摩演出評比中獲得優秀歌詞獎。2018年5月,哈斯木汗·瓦特汗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3]  [15] 
沃斯爾漢·加尼木漢,男,哈薩克族,1967年生,父親加尼木漢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阿克塞草原上有名的阿肯藝人,2018年5月,沃斯爾漢·加尼木漢入選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16-17]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入選非遺

2006年5月20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申報的“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文化體育中心(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文化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藝術研究所獲得“哈薩克族阿依特斯”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8]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哈薩克族阿依特斯”項目保護單位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文化藝術研究所、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文化體育中心(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文化館)評估合格。 [20]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曲藝價值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是哈薩克族智慧的藝術結晶,它用精煉、通俗、優美的詩歌語言總結人生經驗,表達對大千世界的認識,抒發對美好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科學知識的崇敬,反映出哈薩克民族傳統文化的典型特徵,在哈薩克民俗、社會歷史、文化藝術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 [2]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傳統節目主要表現哈薩克民族的歷史、文化和感情,從唱詞到音樂都充滿濃郁的哈薩克口頭文學和音樂文化特點,具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價值,被譽為全面反映哈薩克人民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百科全書”,堪稱哈薩克民族的藝術瑰寶。 [1] 

哈薩克族阿依特斯重要演出

1979年,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30週年”阿勒泰地區的阿肯們在美麗的喀納斯湖畔舉行了阿依特斯大會。
1981年7月,哈薩克族阿依特斯的“阿肯阿依特斯會”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新源縣舉行。 [7]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