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節

鎖定
哈節,又稱“唱哈節” ,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哈節主要流行於廣西的京族居住地區。哈節的日期各地不同,萬尾、巫頭二島為農曆六月初十,山心島為農曆八月初十,海邊的一些村落則在正月二十五日。雖日期各異,但節日的形式與內容基本相同。京族“哈節”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1] 
中文名
哈節
節日時間
農曆六月初十、農曆八月初十、正月二十五日
流行地區
廣西的京族居住地區
又    稱
唱哈節

哈節介紹

哈節
哈節(2張)
哈節,又稱“唱哈節” ,所謂“哈”或“唱哈”即唱歌的意思,是京族的傳統歌節,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哈節主要流行於廣西的京族居住地區。2006年,京族哈節被列為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 

哈節起源

哈節 哈節
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請神聽歌的意思。關於哈節有不少民間傳説,其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傳説稱,七八百年前,京族人民在封建統治者壓迫下,生活窮困潦倒,苦不堪言。於是上蒼派一位歌仙下凡,來到京族三島,以傳歌為名,動員羣眾起來反抗封建壓迫。其歌聲委婉動聽,聽者紛紛仿學,這就是京族人民能歌善舞的由來。她的歌聲感動了許多羣眾。後人為了紀念她,尊其為歌祖,稱之為歌仙,並建立了哈亭,定期在哈亭唱歌傳歌,漸成節俗,流傳至今。 [2] 
各地哈亭
各地哈亭(4張)
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哈節”,也叫“唱哈節”。京語“哈”的意思是唱歌,“哈節”也就是“歌節”。在京族地區,每個村寨都建有哈亭。過“哈節”時,要請“哈妹”(歌手)在哈亭內演唱“哈歌”,非常熱鬧。“唱哈”、“竹竿舞”“獨絃琴”,被譽為京族傳統文化的三顆珍珠。 哈節是為了紀念海神公的誕生。京族人以海洋漁業生產為主,信奉海神。每年都要到海邊把海神迎回哈亭敬奉,祈求人畜興旺,五穀豐登。

哈節簡介

節日活動歷時3日,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周圍各族羣眾亦來共同歡慶。唱哈的主角有3人,男歌手1人,稱“哈哥”,專司撫琴伴奏,兩位女歌手是“哈妹”,一個持兩塊竹板,另一個拿一隻竹梆,擊節伴奏,輪流演唱。歌的內容有民間傳説、哲理佳話、愛情故事等。鑼鼓聲中常有少女登台獻舞,其中最有特色的是“頭頂天燈舞”。舞者頭頂瓷碗,碗上疊盤,盤子裏點燃蠟燭,同時兩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蠟燭一根。歌舞時三根蠟燭閃閃不滅,若有多人共跳此舞,則滿眼燭光閃爍,美麗動人。
哈節 哈節
京族主要聚居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東興市的萬尾、巫頭、山心三個小島上,地處我國大陸海岸線最西南的部位,與越南隔海相望。 哈節是京族最隆重的節日,也稱“唱哈節”。“哈”是京語譯音,含有“歌”的意思。各地京族哈節日期不一樣,或農曆六月初十,或八月初十,或正月十五。各地都有專門用於哈節活動的建築物——哈亭。京族哈節活動由祭祖鄉飲社交娛樂等內容組成。
哈節 哈節
農曆正月二十五,是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京語“哈”即“歌”,故亦名“哈節”。流行於廣西防地等地。節期因地而異。紅坎於夏曆正月二十五舉行,中心鳥在八月初十,防城萬尾、巫頭二島在六月初十。相傳為紀念一位因組織羣眾反抗封建統治而不幸犧牲的歌仙。屆時,舉行迎神、祭神、入席、送神、祭祀祖先、哈妹歌唱等活動,旨在祈求神靈保佑漁業豐收。各地都修建專用於此節的“哈亭”。節日盛時,聚人可達數千人,持續數日。如今已增加了許多新內容,如歌舞和貿易,為當地經濟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哈節主要活動

哈節 哈節
哈節前,京族人家家户户打掃門亭,裏裏外外佈置一新,哈節那天,全村男女老少穿着節日盛裝,聚集在哈亭內外,舉行迎神、祭祖和“唱哈”等活動,非常熱鬧。
各村的哈亭是節日活動的中心。哈亭選用上等木料,有獨特的民族形式,其建築形式古樸美觀繁簡各異。屋頂的屋脊正中塑有雙龍戲珠的吉慶形象裝飾,哈亭內分左、右偏殿和正殿。正殿設有京家人信奉的諸神神座,殿內的柱子上都雕寫着具有民族習俗特色的楹聯或詩詞。較大型的哈亭內,祭祀場地兩側設有階梯形的賓客坐席,這是專供村裏輩份最高、為修建此哈亭和籌辦哈節捐資捐物者所設立的。座次的順序,也是以貢獻功績的大小從高到低論定。

哈節活動過程

哈節概述

哈節 哈節
京族哈節活動由祭祖、鄉飲、社交、娛樂等內容組成。節日活動歷時三至五天,通宵達旦,歌舞不息。周圍各族羣眾亦來共同歡慶。整個節日活動過程,大體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哈節迎神

在“唱哈”前一天,集隊舉旗擎傘抬着神座到海邊,遙遙迎神,把神迎進哈亭。把所養的“象”(其實就是豬)趕到哈亭繞行三週。然後留到半夜殺掉,由主持“哈節”活動的頭人組織參加“哈節”鄉飲,聽哈的人(即有資格入席的人按先後次序登記在本子上,每年輪到排在最前的一定人數,為"哈頭"籌辦祭品。)各養一頭大豬,養時要把豬洗得白白淨淨,不得弄髒,也不能咒罵,稱為"養象"。到了節日,看哪個養的豬最大就選他的,這頭豬用以祭神之後,只分八斤豬肉分給眾人吃,其餘的由"養象"户自行支配。 [3] 

哈節祭神

祭神的具體時間為節日的當天下午三點鐘左右。祭祀儀式開始後,首先由主祭者帶領人們迎接來自海上、天宮各位神靈、祖先進入神位,讀祭文,緊接着是向諸神敬酒和獻禮。在祭祀之後進行娛神的過程中,表演內容不但穿插了人們喜聞樂見、反映生活情趣的古詩詞演唱、歷史故事説唱等,還要唱“進香歌”、跳“進香舞”、“進酒舞”、“天燈舞”等。 [4] 
1)、《進酒舞》
哈節 哈節
舞者在勸慰神靈飲酒的《進酒舞》中,反覆以雙膝微顫的三角步進退往復於神案前,同時雙手在胸前表演從小指依次輪指帶動手腕轉動的“輪指手花”和兩手互繞、手指輪轉拉開的“轉手翻花”等柔美舞姿,以表達京族少女對諸神的愛戴和崇敬。
2)、《採茶摸螺舞》
《採茶摸螺舞》從情歌“舞採茶”演變而來。歌舞中“桃姑”們(女舞者)用各種模擬採茶和捕撈螺絲的動作在歌聲陪伴下翩翩起舞,把人們的思緒忽而帶到綠茵葱蘢的茶林,忽而又引向碧波喧囂的海邊,共同分享姑娘們摸螺捉蝦的喜悦。整個表演像一首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抒情詩,使人陶醉。此外,按京族古老習俗:未婚的男女青年,若各自制作的木屐大小、樣式和花紋都同樣的話,那麼這對青年男女即被認為是獲得天意撮合的夫妻。為此,京族民間便演變出述説為獲得“天意撮合”的名分,戀人便私下“串通”花屐的大小、式樣與花紋,使“巧合”成為現實的《對花屐》舞蹈。這些充滿生活情趣的舞蹈,不但達到了“娛樂神靈”的目的,而更重要的是使人們真正獲得了身心的愉快和精神上的享受。
3)、《燈舞》
哈節 哈節
《燈舞》中,舞者頭頂瓷碗,碗上疊盤,盤子裏點燃蠟燭,同時兩手端着酒杯,杯中也各有蠟燭一根。載歌載舞時,三根蠟燭閃閃不滅,若是羣舞,一片燭光閃爍,煞是好看。《燈舞》的結束開啓了亭內外人們與詠隊歌聲的閘門,如潮的歌聲此起彼伏,還逐漸加入着由近及遠的人聲和笑聲,形成一曲曲人間的祥和之音飄向廣闊的夜空。

哈節入席、聽哈

哈節 哈節
祭神畢,入席飲宴與聽哈,稱為“坐蒙”(又稱“哈宴”),每席六至八人。酒餚除少數由“哈頭”供應外,大部分由各家自備,每餐由入席人輪流出菜,且邊吃邊聽“哈妹”唱歌。婦女只是捧菜上桌,不能入席坐。婦女、兒童均在“哈亭”外邊聽歌。“唱哈”是“哈節”的主要活動項目,“唱哈”的主要角色有三人,即一個男子叫做“哈哥”,又稱“琴公”,兩個女子叫做“哈妹”,又稱“桃姑”。主唱的“哈妹”站在“哈亭”的殿堂中間,手裏拿着兩塊小竹片,一邊唱一邊搖擺着敲,伴唱的“哈妹”坐在旁邊地上,兩手敲打竹製的梆子和之。“哈妹”每唱完一句,“哈哥”就依曲調撥奏三絃琴一節。如此一唱一合一伴奏,直到主唱哈妹睏倦了,轉由另一個“哈妹”出來主唱,“唱哈”要連續進行三天。歌的內容有民間傳説、哲理佳話、愛情故事等。

哈節送神

哈節 哈節
“唱哈”完畢就送走了神靈。送神時必須念《送神調》,還要“舞花棍”。送神後整個"哈節"的儀禮便結束了。
哈節
哈節(2張)
哈節期間人們還進行其他活動,不善唱歌的男子們也不甘於讓姑娘們專美於前。於是,鬥牛、比武、角力競賽等也隨之展開,成為哈節上極富特色的重要節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