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吉·奧馬爾

鎖定
哈吉·奧馬爾·伊本·賽義德·塔爾(Al-Hajj Omar Ibn-Said Tal,1797—1864),十九世紀非洲西蘇丹地區伊斯蘭教改革運動的著名領袖之一,西蘇丹提賈尼派神權帝國的創始人,西蘇丹地區抗擊法國殖民侵略的先驅者之一。
中文名
哈吉·奧馬爾
外文名
Al-Hajj Omar Ibn-Said Tal
出生日期
1797年
逝世日期
1864年

目錄

哈吉·奧馬爾人物簡介

西非圖庫洛爾人王國的創建者 ,抗擊法國殖民侵略的民族英雄。1826年去麥加朝聖,被任命為提加尼教派的西蘇丹哈里發。1848年他以丁吉拉伊(在今幾內亞)為基地創建軍隊,並從殖民者手中購買火藥武器。1852年發動“聖戰”,逐步征服塞內加爾河流域及尼日爾河上游一些小公國,建立了強大的圖庫洛爾王國,其統治範圍及於今幾內亞、馬裏、毛里塔尼亞和塞內加爾,以尼奧羅為首都。當法國殖民者向西非內陸入侵時,奧馬爾率領軍隊襲擊法國人在塞內加爾河上游建立的哨所和碉堡。1857年他率領兩萬軍隊,包圍法國侵略西蘇丹的橋頭堡梅丁達3個月之久,使法軍長期不能深入西非腹地。1864年奧馬爾死於內亂。

哈吉·奧馬爾人物經歷

哈吉·奧馬爾早年

奧馬爾出生在塞內加爾河下游富塔託羅地區波多爾附近的一個圖庫勒爾族家庭。父親是一名伊斯蘭教的教師。 奧馬爾的青少年時代,在西蘇丹乃至中蘇丹廣大地區(即從塞內加爾河流域直至乍得湖以西地區),正興起一場伊斯蘭教改革運動。奧斯曼·丹·福迪奧和阿赫馬杜·博洛,接受了卡迪利亞派的主張,發動“聖戰”,先後在豪薩和馬西納地區建立了伊斯蘭教神權國家。較晚建立而戰鬥性更強、主張用暴力推廣伊斯蘭教的提賈尼派,也經撒哈拉傳入西蘇丹。奧馬爾在來自富塔賈隆地區的教師阿布德·阿爾·卡里姆的啓蒙下,強烈傾向於提賈尼派學説。

哈吉·奧馬爾朝聖

1826年,奧馬爾赴麥加朝聖,獲得哈吉(朝聖者)稱號。在麥加,他進見了提賈尼派的一位領袖西迪·穆罕默德·阿爾·加利。第一次見面,年輕的奧馬爾就以對宗教的虔誠受到後者的賞識。從此,奧馬爾成為加利的弟子,在他的指導下潛心鑽研。3年學成之後,被任命為西蘇丹地區提賈尼派的最高宗教領袖——哈里發。
返回西蘇丹途中,奧馬爾在開羅停留了一段時間。在伊斯蘭教的學術中心愛資哈爾大學,他同當時一些知名的教長們建立了聯繫,並以自己解釋古蘭經的淵博學識受到讚賞。然後,他取道北非,經費贊南下博爾努,1832年到達奧斯曼·丹·福迪奧建立的富拉尼帝國的首都——索科託,在那裏居住了5年。在博爾努和索科託,奧馬爾積極宣傳提賈尼派學説,曾和博爾努的阿爾·卡納米教長進行辯論,據説還曾説服奧斯曼·丹·福迪奧之子、索科託統治者貝洛改宗提賈尼派。奧馬爾以自己的宗教道德和淵博學問吸引了許多追隨者,名聲大著,還與博爾努、索科託兩家王室聯姻,娶了博爾努蘇丹和貝洛之女為妻。
朝聖一行,大大開闊了奧馬爾的視野。麥加、開羅等地在伊斯蘭教統治下的繁盛情景,更加激發了他用暴力在西蘇丹地區推廣伊斯蘭教的宗教狂熱。奧斯曼·丹·福迪奧“聖戰”成功的榜樣,鼓舞了他在西蘇丹建立提賈尼派帝國的志向。在索科託,他還閲讀了奧斯曼·丹·福迪奧和貝洛的著作,吸收了他們的某些神學思想,並學會了組織、準備聖戰的藝術。

哈吉·奧馬爾傳教

但是,1837年離開索科託後,奧馬爾卻多次處於逆境之中。在哈姆達拉希,他受到信奉卡迪利亞派的馬西納統治集團的冷遇;在塞古,他竟一度身陷囹圄;回到富塔地區,又受到當地伊斯蘭教首領們的嫉恨與排擠。不過,這一切都未能使他消沉,他仍然堅持進行傳教事業。1848年,奧馬爾仿照當年先知穆罕默德在發動聖戰前從麥加遷往麥地那的先例,率領着他的弟子們遷移到富塔賈隆邊緣地區的丁魁雷,進行聖戰的準備工作。
提賈尼派教義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自認為在道德等諸方面遠遠高於伊斯蘭教其他各派,乃是神選的救世者。為了同先在西蘇丹地區得到廣泛傳播的卡迪利亞派爭奪羣眾,奧馬爾積極鼓吹這種觀點。他宣稱,卡迪利亞派與提賈尼派相比,不啻是以鐵比金。
奧斯曼·丹·福迪奧為了吸引羣眾,假託自己在幻覺中曾與先知交談。奧馬爾吸取了這種神秘主義的宣傳手段,聲稱自己在陷入困境時,能得到一種神秘的啓示而獲得擺脱困境的辦法。這一點,對於沒有文化的下層羣眾尤有極大的吸引力,使他的廣大追隨者對他達到了盲目崇信的地步。奧馬爾雖然沒有自稱馬赫迪——救世主,但對馬赫迪及其千年王國的理想顯然是宣傳過的。為了神化他,奧馬爾的弟子們還宣稱他是馬赫迪的維齊爾(宰相),馬赫迪的副將和左右手。
奧馬爾也鼓吹“聖戰”。但他的“聖戰”學説,並不僅僅侷限於簡單地發動一場宗教戰爭。奧馬爾認為,所謂“聖戰”,乃是一個包含有幾個內容的全過程。第一步,是“心的聖戰”,要求淨化靈魂,同各種世俗的慾念作鬥爭;然後是“字的聖戰”,要求嚴格實踐古蘭經的訓諭;最後才進入“劍的聖戰”階段。 奧馬爾還十分強調穆斯林社會內部的和諧一致。他認為,造成以往穆斯林社會內部分裂的禍根,就在於那些不信奉提賈尼派的宗教首領和部落酋長們。而解決這個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歸附於提賈尼派。
由於奧馬爾的教義通俗易懂,儀式簡化,生活上要求樸素、清苦,因而易於為西蘇丹地區廣大下層羣眾所接受。那些不滿於卡迪利亞派貴族奴役的羣眾和生活在社會底層的奴隸,都把自己解放的希望寄託在奧馬爾的事業上。各個部族,從事各種行業的人們,都大批地攜帶着武器來投奔他。不少班巴拉族的奴隸也紛紛逃亡到奧馬爾這裏,託庇於伊斯蘭教。隨着自己力量的日益增長,奧馬爾開始組建“聖戰”軍隊。他把跟隨自己“遷移”到丁魁雷來的老部下組成精鋭的騎兵突擊軍團;新近歸附的改宗的部族組成步兵軍團;而富拉尼人的非正規軍則用作輔助騎兵部隊。奧馬爾的常備軍約有1萬2千人,在某些戰鬥中,他可以將1萬5千到3萬的兵力投入戰場。除了傳統武器外,奧馬爾還從沿海地區購買槍支。此外,他還建立了一支能夠維修槍支、製造彈藥的隊伍。

哈吉·奧馬爾聖戰

1852年9月,奧馬爾正式宣佈發動“聖戰”。他指揮大軍北上,征服和控制了上尼日爾和塞內加爾河流域許多班巴拉和馬林凱人國家,如班布克、佈雷(古代萬加臘)等。1854年,進入主要的班巴拉國家卡阿爾塔的首都尼奧羅。
這時,西非的形勢急劇緊張。十九世紀中葉,法國產業革命基本完成,第二帝國在世界各地加緊進行殖民擴張。為了把西非變成商品市場和原料產地,1854年法國派遣費德爾布任塞內加爾總督。法國海軍大臣迪科聲稱:“我們應成為塞內加爾的主人!”費德爾布到任後沿塞內加爾河大修碉堡,不斷向內陸延伸;同時向塞內加爾北部的阿拉伯特拉扎部族發動大規模殖民侵略戰爭,一路大肆搶掠,將許多村莊付之一炬。
奧馬爾本來並沒有想同法國殖民主義者兵戎相見。他甚至還講過“讓白人只作為商人”的話,願意同白人和平通商。只是在他統轄區內,白人應照章納税。然而,五十年代初,法國殖民主義侵略勢力已逐步擴展到奧馬爾的故鄉富塔託羅地區。許多富塔託羅人不堪忍受殖民統治,紛紛逃出,參加奧馬爾的隊伍。這些人對殖民主義者強烈的憎恨和富塔託羅失陷本身,都必然給奧馬爾及其左右那些圖庫勒爾族親信以深刻的刺激。於是,奧馬爾揮師西下,將“聖戰”大旗直指正溯塞內加爾河而上的法國殖民者。
1857年,奧馬爾率領由圖庫勒爾、富拉尼和班巴拉等西蘇丹各族人民組成的1萬5千人的大軍,同法國殖民侵略軍進行了一場激烈的戰鬥。奧馬爾一面把自己的作戰計劃通知正在堅持抗擊法國侵略軍的特拉扎族首領穆罕默德·哈比卜,要求他堅持戰鬥,以使兩軍成猗角之勢,相互配合;一面寫信給法屬塞內加爾殖民地首府聖路易的穆斯林,號召他們起來反抗法國的殖民統治。信中説:“現在我已有足夠的力量。我將繼續戰鬥,直至你們的暴君向我求和,向我投降。”
4月20日,奧馬爾乘塞內加爾河旱季枯水時節,親率大軍包圍了法國殖民軍的重要堡壘梅迪內。奧馬爾指揮戰士們兵分3路,向堡壘猛攻。士兵們冒着機槍掃射,奮不顧身,直撲堡下,架起竹梯登牆,有幾個戰士已登上堡壘,插上自己的旗幟,終因殖民軍火力優勢而退卻。6月奧馬爾又組織了一次夜襲,激戰中一度將堡牆打開一個缺口,但仍未能攻克。兩次強攻失利後,奧馬爾改用圍困戰的辦法,使殖民軍幾乎彈盡糧絕,狼狽不堪,直到7月,費德爾布率兵前來解圍。奧馬爾軍面對強敵仍然堅持頑強的戰鬥。這一仗,由於雙方武器相差懸殊,奧馬爾的軍隊付出很大的代價。他們也使法國殖民軍傷亡近百,遭到一次沉重的打擊。
1859年,奧馬爾又與法國殖民侵略者在馬塔姆、蓋穆兩地進行戰鬥。僅在保衞蓋穆的戰鬥中,斃傷殖民侵略軍達130餘人。在法國對西非的殖民擴張史上,這幾次戰鬥中殖民軍的傷亡,都是較高的記錄。這些記錄教訓了法國侵略者:西蘇丹人民有着抗擊殖民侵略的頑強戰鬥精神和不可輕視的作戰能力。
在同法國殖民侵略者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戰鬥之後,奧馬爾轉而向西、北方向擴展自己的勢力。1861年,他征服了班巴拉族的塞古王國。接着,又藉口馬西納曾援助異教國家塞古對抗他的“聖戰”,於1862年滅馬西納,毀其首都哈姆達拉希。1863年,奧馬爾佔領了尼日爾河上游的重鎮、著名的古城廷巴克圖,從而使自己的勢力達到顛峯階段。此時,西起下塞內加爾,東至廷巴克圖,北自蓋穆,南迄丁魁雷,西蘇丹的大片地區,都在他統治之下,形成了一個以塞古·西科託為中心的奧馬爾帝國。

哈吉·奧馬爾隕落

但是,奧馬爾沒有來得及治理他新建的龐大國家。這位“聖戰”的組織者長於軍事征服,卻缺乏政治管理經驗;加之帝國幅員遼闊,情況複雜,內部矛盾尖鋭。馬西納的卡迪利亞派貴族不久就發動叛亂,並在1864年初將奧馬爾殺死。
奧馬爾死後,其子阿赫馬杜繼位。奧馬爾新建的帝國也因各地的統治者自行其是而大大削弱。但是,奧馬爾的宗教改革運動,已使伊斯蘭教深入西蘇丹廣大地區,成為廣大羣眾的宗教,成為在當時歷史條件下團結西蘇丹人民抵抗殖民侵略的紐帶;奧馬爾所創立的伊斯蘭教神權國家在此後的30年中成為遏制法國向西蘇丹內陸擴張活動的一個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