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

鎖定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丹妮·馮。本書向我們介紹了哈佛圖書館牆上的二十句訓言。
中文名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
作    者
丹妮·馮
出版時間
2008年06月01日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1] 
頁    數
143 頁
ISBN
9787564015084
類    別
名言/格言類圖書
開    本
16 開
裝    幀
平裝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內容簡介

從這裏退學的比爾·蓋茨成為世界首富,在這裏畢業的傑克·韋爾奇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CEO,從這裏走出了33位諾貝爾獎獲得者、7位美國總統。究竟是什麼使哈佛成為精英的搖籃?究竟是什麼使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美國精神、美國夢到底包含着哪些精髓?打開這本書,領會訓言中的真諦,你將找到答案。
為什麼哈佛能成為世界上最著名的大學?為什麼美國能在短短二百多年的時間裏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這些訓言中那勤奮、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啓發和激勵着美國青年們,也使哈佛培養出了7位美國總統和30幾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偉人、名人們又反過來激勵着美國人的奮鬥精神。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無中生有的訓言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報道原文

人到底有怎樣的發揮潛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為什麼在哈佛能兑現?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説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着比薩可樂坐下後,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我就沒見過哪個學生光吃不讀的,更沒見過哪個學生邊吃邊閒聊的。感覺哈佛,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正宗100個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哈佛的醫院,同樣的寧靜,同樣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診的人也無一人説話,無一人不在閲讀或記錄。醫院仍是圖書館的延伸。於是,哈佛產生的諾貝爾獎得主有33位。哈佛產生的美國總統有7位
哈佛校園裏,不見華麗服飾,不見濃妝異彩,更不見晃裏晃盪,只有匆匆的腳步,堅實地寫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話,哈佛只是一個證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負和理想的證明
央視《世界着名大學》製片人謝娟曾帶攝製組到哈佛大學採訪。她告訴人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半夜2點,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裏,圖書館裏,教室裏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那種強烈的學習氣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們。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時,我才知道,在美國,在哈佛這樣的名校,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在哈佛,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並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人實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們見到最多的就是學生一邊啃着麪包一邊忘我地在看書。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國高校的差距在哪裏了。
在哈佛採訪,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學生學的太苦了,但是他們明顯也是樂在其中。是什麼讓哈佛的學生能以苦為樂呢?我的感覺是,他們對所學領域的強烈興趣。還有就是哈佛學生心中燃燒的要在未來承擔重要責任的使命感。從這些學生身上,你能感到他們生命的能量在這裏被迸發了出來
在哈佛學習的一個北大女孩説,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主要課程,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修滿32門課並通過考試才可以畢業。一般而言,學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後的頭兩年內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第三年開始進入主修專業課程的學習。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頭暈腦漲了,因為在課堂上教授們講的飛快,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課下又留下一大堆閲讀材料,讀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業。那個北大女孩説,我在這裏一個星期的閲讀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閲讀量,而且,在哈佛的作業量要求很大,她説,我們課後要花很多時間看書,預習案例。每堂課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準備,課前準備充分了,上課時才能在課堂上和別人交流,貢獻您的個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學習,否則,你是無法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的,當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時間認真準備了,才可以快速推進課堂討論的進程,而之前如果不讀那麼多的書,你就無法參加到課堂討論之中。哈佛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而且淘汰的20%的學生的考評並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言成績,平均佔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鬆。在哈佛不僅學生有壓力,老師一樣有壓力。在哈佛的課堂,要求老師講的東西都是新的。老師每年講課的內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學的發展變化。因此,哈佛的老師必須處在最前沿科學的研究陣地。哈佛認為,教授首先應當是個學者,能夠享受挑戰和創新的樂趣,而且能與他人進行有説服力的交流。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説:中國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相比之下太輕鬆了,我們總是説,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着名的中學裏,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隨着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大學習的任務。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鬆下來了。他們放鬆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們國內的一些重點大學很難讓人感受到哈佛那樣的學習氣氛和探究氛圍,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並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某教授對學生説,你學我這門課,你就一天只能睡兩小時。學生想,那麼,我學四門課,我就沒有睡眠時間了,我就得倒貼睡眠時間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書,每本幾百頁,還要交上閲讀報告。哈佛過橋便是波士頓,前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在哈佛讀博士那幾年,沒有上過橋沒有去過波士頓 [2-3]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原文批註

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並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
【這張的確是我們學校一個大家最愛去的圖書館,但是你也可以看出有很多空位,而且大家學習積極性跟中大沒什麼兩樣。這裏禮拜天晚上人超多,因為大家都把禮拜一要交的論文作業什麼的拖到最後一刻才做。。。】
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座無虛席
【這張不是我們學校的任何圖書館,而是一開始寫這篇文章的人隨便找的。後經過考證,其實出自華盛頓大學,而時間也不是平常日子的凌晨四點,而是期末考試周前的晚上十點(大家都懂的,那個時間圖書館不滿都不正常) [4] 
接着是正文,我只截取了他作了評論的一些段落,【加粗字體】為他的評論:
日前,兩張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凌晨4點多學生仍在學習的照片,在網上迅速傳播。照片顯示:凌晨4點的哈佛大學圖書館裏,燈火通明,座無虛席……圖片配文這樣寫道:哈佛是一種象徵。人到底有怎樣的發揮潛力?人的意志,人的才情,人的理想,為什麼在哈佛能兑現?【我覺得是人的懶惰和貪玩,如果平時時間安排好一點就不用熬夜寫論文了。】哈佛的學生餐廳,很難聽到説話的聲音,每個學生端着比薩可樂坐下後,往往邊吃邊看書或是邊做筆記。【如果你真的每天這樣的話,那在這裏算個怪喀。】我就沒見過哪個學生光吃不讀的,更沒見過哪個學生邊吃邊閒聊的。【我沒見過哪個學生不邊吃邊聊的,更沒見過幾個邊吃邊讀的。會讀書的人不需要時時刻刻都埋在書裏。】感覺哈佛,餐廳不過是一個可以吃東西的圖書館,是哈佛正宗100個圖書館之外的另類圖書館。【我們從來沒有100個圖書館】哈佛的醫院,同樣的寧靜,同樣的不管有多少在候診的人也無一人説話,無一人不在閲讀或記錄。【我去過我們醫院,都在看雜誌什麼的,安靜不是因為大家都好學,而是因為是醫院。】醫院仍是圖書館的延伸。於是,哈佛產生的諾貝爾獎得主有33位。哈佛產生的美國總統有7位。
哈佛校園裏,不見華麗服飾,不見濃妝異彩,更不見晃裏晃盪,只有匆匆的腳步。【哈佛學生是正常人,正常人享受生活,欣賞校園裏秋天的紅葉和冬天的白雪,而且平均步行速度應該沒有國內快。】堅實地寫下人生的篇章。哈佛不是神話,【也從來不應該是神話,神話只是本文作者的一廂情願和中韓兩國電視劇界和補習界的幌子,搖錢樹。】哈佛只是一個證明,人的意志,精神,抱負,理想的證明。【這些不是透過表面的東西體現出來的。】
央視《世界著名大學》製片人謝娟曾帶攝製組到哈佛大學採訪。她告訴人們:我們到哈佛大學時,是半夜2點,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整個校園當時是燈火通明的。【沒那麼誇張。】那是一個不夜城。餐廳裏,圖書館裏,教室裏還有很多學生在看書。【要不然就是之前玩太兇了,要不然就是夜貓子,早晨可能睡到12點。】那種強烈的學習氣氛一下子就感染了我們。【可憐的筆者。】在哈佛,學生的學習是不分白天和黑夜的那時,我才知道,在美國,在哈佛這樣的名校,學生的壓力是很大的。【這到沒錯。】在哈佛,到處可以看到睡覺的人,甚至在食堂的長椅上也有人在呼呼大睡。【你確定不是因為喝酒喝醉了???】而旁邊來來往往就餐的人並不覺得稀奇。因為他們知道這些倒頭就睡的人實在是太累了。在哈佛,我們見到最多的就是學生一邊啃着麪包一邊忘我地在看書。【僅在考試之前,但是那些人一般平時就不太care吃飯這件事。】你到了哈佛,你就知道中國高校的差距在哪裏了。
在哈佛採訪,感受最深的是,哈佛學生學的太苦了,但是他們明顯也是樂在其中。是什麼讓哈佛的學生能以苦為樂呢?我的感覺到,他們對所學領域的強烈興趣。還有就是哈佛學生心中燃燒的要在未來承擔重要責任的使命感。從這些學生身上,你能感到他們生命的能量在這裏被迸發了出來。
在哈佛學習的一個北大女孩説,哈佛的本科生,每學期至少要選修4門主要課程,一年是8門課,4年之內修滿32門課並通過考試才可以畢業。【沒有考試,除非你拿honors。】一般而言,學校都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後的頭兩年內完成核心課程的學習,【沒有這樣荒唐的要求,我們學校更希望可以四年裏均衡交叉地安排專業課程和核心課程。】第三年開始進入主修專業課程的學習。只有最聰明的天才學生可以在兩三年內讀完這32門課,一般的學生光應付4門課就已經忙得頭暈腦漲了,因為在課堂上教授們講的飛快,不管你聽得懂聽不懂,課下又留下一大堆閲讀材料,讀不完你根本就完成不了作業。【沒那麼慘,我們一般讀個50%已經算很不錯了。】那個北大女孩説,我在這裏一個星期的閲讀量是我在北大一年的閲讀量。【這個我就不瞭解了。】而且,在哈佛的作業量要求很大,她説,我們課後要花很多時間看書,預習案例。每堂課都需要提前做大量的準備,課前準備充分了,上課時才能在課堂上和別人交流,貢獻您的個人思想,才能和大家一起學習,否則,你是無法融入到課堂的教學中的,當每個學生都投入了時間認真準備了,才可以快速推進課堂討論的進程,而之前如果不讀那麼多的書,你就無法參加到課堂討論之中。哈佛學生的學習壓力也來自學校的淘汰機制。哈佛平均每年有大約20%的學生會因為考試不及格或者修不滿學分而休學或退學,【沒有這麼慘,20%的人消失了的話我會察覺到。】而且淘汰的20%的學生的考評並不是學期末才完成,每堂課都要記錄發言成績,平均佔到總成績的50%,這就要求學生均勻用力、不能放鬆。在哈佛不僅學生有壓力,老師一樣有壓力。在哈佛的課堂,要求老師講的東西都是新的。老師每年講課的內容都要跟住前沿科學的發展變化。因此,哈佛的老師必須處在最前沿科學的研究陣地。哈佛認為,教授首先應當是個學者,能夠享受挑戰和創新的樂趣,而且能與他人進行有説服力的交流。【本科生大部分的課討論部分sections都是由良優不齊的研究生主持,有些很認真,但是有一些也教的很爛。討論的質量嗎,也因人而異。以下是一個討論案例:Teaching fellow: who fought whom in the opium war?Students: uhh, China, and...uh....uh,,, someone?Teaching fellow: someone?Student: I don't know (and this is something that was taught in class)Teaching fellow: Great Britain. 】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説:中國大學生的大學生活相比之下太輕鬆了,我們總是説,中國的孩子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實,在美國一些著名的中學裏,高中的學習同樣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學的時候,也經常學到半夜。在美國,隨着年齡的增長,一點點加大學習的任務。到了大學時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須是吃苦的。而中國的孩子到了大學,卻一下子放鬆下來了。他們放鬆的4年,恰好是美國大學生最勤奮的4年,積蓄人生能量的黃金4年。所以,美國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們國內的一些重點大學很難讓人感受到哈佛那樣的學習氣氛和探究氛圍,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並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努力是對,但是不能死學,哈佛的人並不一定都有多聰明,但是大家都有一些夢想,一些自己獨特的東西,一些與眾不同的思維】
某教授對學生説,你學我這門課,你就一天只能睡兩小時。【從未聽聞,要知,教授也是會開玩笑的。】學生想,那麼,我學四門課,我就沒有睡眠時間了,我就得倒貼睡眠時間了。哈佛的博士生,可能每3天要啃下一本大書,每本幾百頁,還要交上閲讀報告。【建議筆者不要本科和博士生不分,它倆還是有區別的,頗有用博士生的生活來誇大本科壓力之虞。】哈佛過橋便是波士頓,前人類學系主任張光直在哈佛讀博士那幾年,沒有上過橋沒有去過波士頓。【我們一個禮拜一次吧,大一在那邊做份臨時internship一個禮拜還去三四次呢。】
附錄:
之前網上流傳過“哈佛圖書館的20條訓言”,後來有人證實這20條訓言是杜撰的,我們且不管它的真實性如何,這20條訓言讀來還是有一定價值的,不妨附錄如下:【從來沒有的事,後來發現是韓國的一些補習業者,將韓文的原文翻譯成英文,後來搭上哈佛的名號。】
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所以,要利用時間抓緊學習,而不是將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打瞌睡。【睡眠是很重要的,這個不是打不打瞌睡的問題。試想你要是不能保證睡眠,考試讀書結果不都得打折扣嗎?】
在哈佛,雖然學習強度很大,學生們承受着很大的學習壓力,但他們也不提倡學生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他們認為,學要盡力,玩也不能忽視。哈佛的學生也説,哈佛的課餘生活要勝過正規學習。【終於講出真話了。】而哈佛也意識到適度的課外活動不但不會背離教育使命,而且還會給教育使命以支持。因此,他們提出要像“紳士一樣地玩”。(如果筆者對紳士的定義是喝的大醉,放着吵到翻的音樂玩beer pong)。【 玩的結果就是睡眠時間減少,還有作業拖到最後一刻做。】(我的註釋beer pong是一種遊戲,通過扔乒乓球入對方杯中令對方將杯中啤酒喝盡。) [4-5]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事件總結

求證發現“訓言”不存在
“One day,has not been able again to come.”(一天過完,不會再來。)
“Studies this matter,lacks the time,but is lacks diligently.”(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
…………
如果不是親眼看到這些錯誤頻出的英文版“哈佛圖書館自修室牆上的訓言”,陳應宏恐怕不會想到,他會在某一天與大洋彼岸的哈佛大學圖書館建立聯繫。
陳應宏在去年12月初被告知,學校要請廣告公司製作一批中英文對照的標語展板,內容是20句哈佛圖書館牆上的中英文訓言。然而,當發現這些訓言的英文“一塌糊塗”,有的連主語都沒有時,他感到非常意外,並在去年12月14日給哈佛大學圖書館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向其求證是否有這些“訓言”。
第二天,哈佛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DeborahKelley-Milburn回覆了陳應宏的郵件:“已經有很多人就這個問題詢問過我們。我想,這是一個在互聯網上流傳的民間傳説。我們哈佛大學裏的各家圖書館(哈佛大學共有70餘家圖書館———記者注)都沒有這類‘訓言’。”
他進而求證:哈佛大學的校訓是什麼?結果被告知,哈佛大學的校訓是拉丁文“VERITAS”(即中文“真理”的意思———記者注)。 [6] 
偽“訓言”傳播路線圖
記者發現,至少可以追溯到2008年3月1日,在一些網絡論壇上就有了對這個話題的討論。有網友在一個名叫“雨巷尋香”的交流英語翻譯論壇上發帖,討論“《哈佛大學圖書館警句》的比較正式的翻譯”。
發起話題的論壇管理員稱,網上流傳的關於哈佛大學圖書館牆上的一些中文語句“被譯成不明不白的英語,有些更被傳為‘哈佛校訓’”。他擔心,網上亂傳的東西,會被一些人誤以為英文佳句範例。
記者發現,在原始帖子中的中英文警句共20句,其中,中文的內容與此後刊發在雜誌和圖書上的幾乎沒有差別,但英文的內容卻與此後的版本差別很大。
該帖很快在“雨巷尋香”論壇中引起熱烈討論,管理員對一些重要的進展進行批註。例如,他指出,有些英文警句實際上是通過相關軟件從中文逐字逐詞“翻譯”過來的。
2008年6月,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作者是丹尼·馮,他在簡介中稱自己1991年畢業於北京某高校,彼時就職於美國密歇根州的一家公司。有媒體報道,中關村圖書大廈2008年12月29日至2009年1月4日排行榜中,社科類書籍《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銷售排名第七。
2008年11月至12月,《三晉都市報》對《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的部分內容進行了連載。2009年1月30日,《解放日報》春節特刊的第8版用了大半個版面刊載了這20條“訓言”以及書中部分內容。
與此同時,網絡上對所謂“訓言”真實性的質疑一直沒有停止過。其中就有人聯繫了哈佛大學圖書館或去過哈佛大學圖書館的人,求證這些訓言是否真的存在。
但這並沒能阻止這些無中生有的“訓言”的傳播:仍有許多網友在論壇或自己的博客上轉貼這些“訓言”;一些學校還把它們製作成雙語展板,佈置在學校的教室和走廊的牆上。
儘管丹尼·馮在《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一書中提到的英文版的訓言和網上流傳的版本並不相同,還存在語法問題,但這些“訓言”卻誤導了相當一部分讀者。有的讀者後來在寫文章時引用了該書中的某些“訓言”,發表在報紙雜誌上,這其中甚至包括一些比較重要的理論性文章(如2008年第7期《新湘評論》刊載的《在新的起點上推進黨的建設》一文),進而造成了更大範圍的謬傳。 [6] 
作者承認編造“訓言”
《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作者丹尼·馮在該書的“前言”中寫道:“雖然沒有實力進入哈佛大學學習,但我知道很多中國人都有哈佛夢,夢想進入那位於馬薩諸塞州的美麗大學。國內的朋友來美國玩兒時,我帶他們到東部遊覽,哈佛是一定要去的。每次到那座神聖而美麗的學府,參觀它那古老而樸素的圖書館時,看到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時,我都會有一番新的感悟。”
陳應宏給丹尼·馮發郵件求證:“這是真的來自於哈佛大學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呢,還是您杜撰的一個國際玩笑?或者是文化洋垃圾?如果真有,那麼請您把英文原版發過來讓我欣賞一下。”
但他一直沒有收到作者的回覆,於是便給出版該書的出版社打電話詢問此事。該書的責任編輯之一告訴他,她只負責內容的文字校對工作,也沒有見過這些“訓言”的英文原文,需要聯繫作者核實後再給答覆。今年1月4日,在與出版社總編輯的電話溝通中,陳應宏被告知,出版社已聯繫上了作者,作者承認這些所謂的“訓言”確實是沒有的。因此,出版社將在網站上把相關介紹撤掉,並且不再印刷該書。陳應宏告訴記者,1月5日,出版社的網站上就沒有關於該書的介紹了。
“該書的策劃人在1月5日下午專門給我打了電話,表示道歉,承認自己把關不嚴。”陳應宏説。 [6] 
偽“訓言”流傳的危害
陳應宏對這些無中生有的“訓言”表示擔憂:“以前只聽説過在中考或高考的語文作文中,有考生編造所謂的‘名人名言’或類似的訓言,唬得個別閲卷老師也拿不準真假,現在沒想到,竟然有正規出版社策劃、編造出的‘哈佛訓言’來欺騙大眾。這種現象如不予以揭露,不僅會讓更多的國人上當受騙,對此奉為經典,還會有更多的‘牛津訓言’、‘劍橋訓言’,甚至‘北大訓言’、‘清華訓言’問世。”
陳應宏表示,這些所謂的訓言本身並沒有害處。在他看來,書中提到的這些“哈佛圖書館牆上的訓言”,其實是按照中國人的價值觀念編造出來的。
“為什麼要披上洋外衣呢?説明作者或出版社為了追求經濟利益而不顧社會影響。”陳應宏説,他希望作者能嚴格自律,不要為經濟利益而放棄道德底線;新聞界和出版界要把工作做得更紮實、更細緻,堅決杜絕類似的“偽文化”和“偽洋文化”。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