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基督》是公元1498年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為聖彼得大教堂所作的大理石雕塑作品,現收藏於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 中文名
- 哀悼基督
- 外文名
- ThePietà
- 作 者
- 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
- 雕塑類型
- 圓雕
- 材 質
- 大理石
- 創作時間
- 1498年
- 高 度
- 175釐米
- 現收藏地
- 羅馬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
- 作品別名
- 聖母憐子圖
哀悼基督雕塑內容
編輯雕像中,死去的基督肋下有一道傷痕,臉上沒有任何痛苦的表情,橫躺在聖母瑪麗亞的兩膝之間,右手下垂,頭向後仰,身體如體操運動員一般細長,腰部彎曲,表現出死亡的虛弱和無力;聖母年輕而秀麗,形象温文爾雅,身着寬大的斗篷和長袍,右手托住基督的身體,左手略向後伸開,表示出無奈的痛苦;頭向下俯視着兒子的身體,陷入深深的悲傷之中;細密的衣褶遮住了她厚實的雙肩,面罩卻襯托出姣美的面容。
[2]
哀悼基督創作背景
編輯米開朗琪羅於1475年3月6日誕生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附近的山城小鎮卡普萊斯。1494年秋天,法國國王率軍入侵意大利,逼近佛羅倫薩。米開朗琪羅只好離開家鄉,到外地去謀生。待他回到家鄉時,教皇聯合佛羅倫薩舊貴族排擠積極進行宗教改革的主教薩伏那洛拉,並把他處以火刑,還將骨灰扔到河裏。
這一殉道事件深深地震動了米開朗琪羅:他感到薩伏那洛拉領導的運動是正確的,他提倡的真誠樸素的道德也是崇高的,他是一個同情人民羣眾的殉道者。於是,米開朗琪羅開始創作《哀悼基督》。他要把對薩伏那洛拉的深切悼念傾注到這個作品裏。這個作品是依據《聖經》故事,表現基督從十字架上被卸下來後,聖母瑪麗婭抱起兒子屍體時悲痛與哀悼的情景。
[3]
哀悼基督藝術鑑賞
編輯哀悼基督模式
作者突破了以往蒼白衰老的模式,聖母被刻畫成為一個容貌端莊美麗的少女,卻沒有影響到表現她對基督之死的悲痛,她的美是直觀的,但她的悲哀卻是深沉的。她所體現出的青春、永恆和不朽的美,正是人類對美追求的最高理想。
[2]
哀悼基督構圖
哀悼基督(局部)(3張)
哀悼基督人物形象
頭披長巾的聖母端坐着,裸體、遍體傷痕的基督安詳地躺在她的膝上。米開朗基羅認為,作為聖母,看到自己的兒子做了自己應該做的事,走完了自己的旅程,雖然她的內心是非常悲痛的,但不應捶胸頓足地痛哭,而是把悲痛埋藏在心裏。於是,他把聖母雕塑得異常平靜,低垂的眼簾使人感到喪子之痛正在何等殘酷地折磨着一個母親。略向後面伸開的左手,表現了瑪麗婭萬箭穿心般的難言之苦。聖母的表情是靜默而複雜的,不僅傾瀉了無聲的哀痛,也不只是聖母充滿哀思的祈禱,它已經大大超出了基督教信仰所飽含的內容,這是一種洋溢着人類最偉大最崇高的母愛的感情。
[3]
[2]
哀悼基督名家點評
編輯法國思想家、文學家、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作品中的基督像永生了一樣,那麼年輕,死去的軀體靜靜地躺在聖母的膝上,好像睡着了一樣。人物的線條有着希臘風格的嚴肅,但是卻瀰漫着一股無法言喻的哀愁情調。這座雕像的人物是那麼美麗,看上去卻又那麼的淒涼。
[4]
哀悼基督修復完善
編輯米開朗基羅創作這幅雕塑時年僅24歲,這也是他唯一簽名的作品。1972年,33歲的奧地利地理學家拉斯洛·托特來到聖彼得大教堂。他爬過護欄,一邊喊着“我是基督”,一邊用大錘擊打這座大理石雕塑。聖母瑪利亞的左眼皮、脖子、頭和頭巾一一掉落後,他又一手摺斷了聖母瑪利亞的左臂。梵蒂岡教廷的工作人員在這場劫難後找到了50餘塊大理石碎片,但更多碎片還是被遊客順手牽羊帶走了。修復後的雕塑現安置在防彈玻璃製成的展示櫃內。
[5]
哀悼基督作者簡介
編輯博那羅蒂·米開朗琪羅(Michelangelo 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家、雕塑家、建築師和詩人,文藝復興時期雕塑藝術的代表。與拉斐爾和達芬奇並稱為文藝復興後三傑,又譯“米開朗基羅”、“米高安哲羅”。 他一生追求藝術的完美,堅持自己的藝術思路。他於1564年在羅馬去世,他的風格影響了幾乎三個世紀的藝術家。 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來表達後人作為對他的尊敬。
[6]
- 參考資料
-
- 1. 徐慶平主編;王文娟副主編.人性與神性 西方美術的歷程: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2.12:第85頁
- 2. 哀悼基督 .網易[引用日期2018-06-21]
- 3. 佳翰.世界五千年 第2版:陝西旅遊出版社,2006.12:第122頁
- 4. (法)羅曼·羅蘭著;劉翠翠,潘雁編譯;博凱文化插圖.名人傳 青少彩繪版:河北少年兒童出版社,2014.03:第48頁
- 5. 盤點全球十大藝術品事故 .騰訊[引用日期2018-06-21]
- 6. 3月6日雕塑家米開朗琪羅誕辰 盤點世界頂級的同性戀藝術家作品 .人民網[引用日期20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