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咪唑啉酮

鎖定
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又叫保幼酮 [1]  ,是1983年開發成功的一類廣譜性除草劑,此類除草劑通過植物莖葉與根吸收,在木質部與韌皮部進行傳導,積累於分生組織,抑制生長,最終造成植物死亡。
中文名
保幼酮
外文名
imidazolidinone
磺酰脲類一樣,咪唑啉酮類除草劑的作用靶標是乙酰羥酸合成酶,由於對酶的抑制,造成支鏈氨基酸—亮氨酸異亮氨酸纈氨酸生物合成乃至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停止。植物對咪唑啉酮類除草劑的代謝與降解是它們抗性的重要原因,亦即抗性與除草劑在體內的半衰期緊密相關。
咪唑啉酮類除草劑開發成功後,由於其選擇性強、殺草譜廣、用量低及對環境安全等原因,迅速在農業生產中推廣使用,在20世紀80年代末期至90年代中期,咪唑啉酮類中的咪唑乙煙酸在我國黑龍江省以及美國中北部大豆栽培種佔壟斷局面,而滅草喹則在美國中南部大豆除草劑市場中佔很大比重。在咪唑啉酮類除草劑大面積使用中,一個重要問題是一些品種在土壤中的殘留時期過長,從而傷害輪作中的敏感後茬作物,特別是正常輪作中大豆的重要後茬作物玉米。為此,美國氰胺公司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研究抗咪唑啉酮類除草劑玉米並取得成功,進而擴展至其他作物 [2] 
參考資料
  • 1.    吳澤宜.農藥詞彙(漢、英、俄、日對照):科學出版社,1981
  • 2.    蘇少泉.生物技術與抗除草劑作物: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