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諧教學法

鎖定
和諧教學法是指教學過程諸要素以及教學過程與教學環境之間始終處於一種協調、平衡的狀態。運用和諧教學法能融洽師生關係 ,開發學生的右腦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
中文名
和諧教學法
研究人
王敏勤
基    礎
多法實驗
提出時間
1986年

和諧教學法創立者

王敏勤同志從1986年在山東師大讀教學論研究生時就開始搞教學實驗,他先是研究和實驗國外的暗示教學法和綱要信號圖示教學法,又在多法實驗的基礎上構建了一種新的教學體系——和諧教學法。這項實驗1992年被山東省教委正式列為山東省教育科學“八五”規劃重點課題,已推廣到山東省18個市縣區和大企業的幾百所中小學。

和諧教學法基本原理

身心和諧的原理,大腦兩半球和諧原理,教與學配合和諧的原理,學生整體素質和諧發展的原理。和諧教學原則,即愉快教學的原則,當堂達標的原則,板書優化的原則,精講活練的原則。根據以上的原理和原則,和諧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程序為三階段八環節:一、準備階段;包括身心準備和知識準備兩個環節;二、導學階段,包括出示教學目標、自學討論、藝術精講三個環節;三、應用評價階段,包括激活練習、達標測試和推薦作業三個環節。這八個環節可根據學生和教材的需要靈活貫通。

和諧教學法特點介紹

身心放鬆。身心放鬆包括肌體放鬆和心理放鬆兩步。身體放鬆的目的是使學生的身體由疲勞和緊張而轉為放鬆,以使他們能精力集中地進入學習。身體放鬆的方法很多,教師可根據教室的空間和學生的需要自編一些室內操讓學生做,舒展學生疲勞的部位。如果學生不疲勞就不做。心理放鬆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學生的心情平靜,另一方面是為了淨化他們的心靈,使他們放棄影響學習的一切雜念,集中精力進行學習。心理放鬆的方法也很多,如深呼吸練習,讓學生伴樂想象生活中一些美好的事物和感受。
課堂音樂。在課堂教學中運用音樂,也是和諧教學法的一大特色。音樂如果運用得好,凝聚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情緒。如在講授初中歷史《巴黎公社》一課時,播放“馬賽曲”、“國際歌”,在小學語文課講《十里長街送總理》時播放“哀樂”,對於烘托課堂氣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都有特殊的效果。如一位老師在講小學語文《董存瑞捨身炸暗堡》一課時,播放了音響藝術教學帶。在播音員朗讀課文內容的同時,伴隨着出現了密集的槍聲和大炮的轟鳴聲,隨着戰鬥的進展,嘹亮的衝鋒號聲和遍野的喊殺聲交織成一片。此刻人們就好像是置身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特別是講到董存瑞手託炸藥包,拉動導火索捨身炸暗堡時,響起了一聲天崩地裂般的爆炸聲。各種聲響彙集的音響效果發揮了強烈的感染力,不但學生被這驚天動地的壯舉深深感動了,就連參加聽課的老師也情不自禁地進入了角色。課堂上音樂不能濫用,要在適當的時機選擇一些適當的音樂才行。
綱要信號。把板書綱要信號化也是和諧教學法的一大特色。所謂綱要信號是指運用少量的文字、數字、線條、符號等,把教材的主要內容表現出來,它比傳統的板書更科學、更簡潔、更有概括性、趣味性和聯想性,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教材。如一位老師在講初中世界地理《南亞概述》時,把南亞的地理位置和氣候特點概括為“3×5+2”,即:三種地形、三大河流、三種氣候類型、三個內陸山國、三大臨海國,兩個島國。在考試時,這部分內容沒有一個學生答錯。綱要信號的形式多種多樣,如圖式、表式、文字式、數字式、綜合式等。綱要信號既可以在黑板上板書,也可以寫在掛紙上,也可以用投影儀顯示。
激活練習。這一環節要求教師把單調的課堂練習變得活潑多樣,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讓他們在愉快活潑的氣氛中鞏固和運用新學的知識。如讓學生抽籤問答、擂台賽、表演課本小品等,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競爭意識,從而激發他們的練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如一位老師在講小學《自然》“太陽系”一課時,她讓10個學生分別戴上太陽和9個大行星的頭飾,每個學生用擬人化的口氣介紹所代表天體的特點,扮演9個大行星的學生一邊自轉一邊繞太陽公轉,然後根據離太陽的遠近順序分別到自己的位置上。形象的表演使學生對陌生的天文知識有了直觀的感受,課後學生都反映這樣的課有趣味,不容易忘。

和諧教學法模式

一、“和諧教學導學式模式”。這個模式是以學校課堂教學為主渠道,以創設良好和諧的教學場為保證,以師生間平等、民主、融洽、合作的和諧關係為前提,在師生教學雙邊活動中,學生充分發揮學習主體作用,教師適時有效地進行點撥和引導,使全體學生全面和諧發展,提高課堂學習效率和教學質量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潛能,培養學生學習意志和學習習慣,依靠學生個體和羣體的主體學習意識與自我學習能力去探究知識,培養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使學生智力與非智力協調發展,身心協調發展。它的基本模式為:
第一階段:創設疑點啓發思維、由疑引釋、思維激發
第二階段:精講釋疑促進思維、精讀深解、思維深化
第三階段:導練導思提高思維、小結運用、思維創造
運用這一模式的基本觀念是:
1.教為學服務的觀念。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和主動學習精神。教應以學為依據,依據學生的學習規律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外部條件,使學生自主、自動地學習,形成學習的主體意識。這樣做,教師起了導的作用,改變了課堂教學面貌,激活了課堂。
2.優化教學過程的思想。既要注意教學過程中環境的和諧、氛圍的和諧,也要注意教學過程中諸要素的和諧,還要注意教學結果的和諧。促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和諧發展,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和諧發展。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和諧發展。這樣做,和諧不是淺表狀態而是貫穿於教學的始終,能夠提高教學效率。
3.動態平衡思想。要認識到和諧不是一種靜止的理想狀態,在教學過程中,各要素總是處於不穩定、不平衡的矛盾狀態,和諧總是暫時的、相對的。教師要善於設疑,導思導練,使教學狀態從不和諧到和諧,又產生新的不和諧,從而達到更高層次上的和諧。
二、“興趣促學模式”。這個模式的構成是:揭題引趣----比較司趣----繪圖激趣----演示增趣。這個變式是站在非智力因素的角度上去謀劃教學過程,讓學生在教學全過程中,始終保持大腦的興奮狀態,維持着興趣的延續和發展,讓學生在充滿學習興趣和快樂的心境中進行學習,在興奮的激情中融化吸收新知識,使學生的智力潛能在非智力因素的推動下得到發展,從而改變了生硬、呆板地強制學習的教學方式,使教與學在“興趣促學”中達到完美和諧的統一。
三、“探究研討式教學模式”。這個模式的構成是:問題情境----引導發現----探究研討----總結歸納。其特點重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即創設一個背景,突出四個要素,達到兩個效果。一個背景是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營造和諧的教學氣氛。四個要素:一是為學生提供有足夠信息能説明事物原理與規律的有結構材料(包括傳統教學媒體、現代技術教育媒體和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時使用的各種學具材料)。學生只有手中有了材料,才能主動地去參與活動。二是為學生創造活動的條件,通過活動這個中介,讓每個學生都能獨立自主地參與教學全過程。三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動手操作,發現探索,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探求意義的實踐經歷中進行學習。四是讓學生在探索求知中,通過思維的操作加工,主動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形成結論,並在自調節中完成理解。兩效果:一是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二是充分體現了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個人價值,使學生在智力與非智力方面得到了發展。
四、“情感教學模式”。這個模式的構成是:接納期(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把學生帶入學習境界)----磨合期(以情動情,通過情感交流和碰撞,調動學生的學習慾望)----和諧期(在教學雙邊活動中,師生思想情感溝通協調)----鞏固期(鞏固學生良好的心境,形成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和明顯的持久學習行為)。
五、“五導五學教學模式”,在“導”的方面,他們提出“以導為先,導是關鍵,導是幫助學生自己思考,自己消化,自己吸收。”“五導”是:導向,導情,導法,導思,導序。在“學”的方面,他們提出“以讀為主,讀學同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五學”是:自學、疑學、議學、輔學、驗學。這些模式或從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或從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或從學生學習中文化水平和心理健康的和諧發展,或從教學活動中諸要素的和諧出發,使素質教育深入課堂,加速了教學改革的進程。

和諧教學法概念界定

和諧”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如陰陽和諧,剛柔並濟等。但對“和諧”的定義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現代漢語詞典》給“和諧”的解釋是:“配合得適當和勻稱”。從系統論的角度看,“和諧”是指事物在運行中系統內外各要素之間、要素與整體之間配合得當的狀態。本課題採用這個定義,並由此界定“和諧教育”及“和諧教學”的概念。 “和諧教育”是從教育與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出發,使教育內部各要素之間、要素與整體之間配合得當,以造就學生和諧人格為目的的教育。“和諧教學”是在“和諧教育”思想指導下,營造規範有序、充滿活力的教學環境,整合“教學結構”與“教學理解”研究, 促進學生在習得、發展、人格等層面都得到協調提升的教學模式。

和諧教學法推廣

“和諧教學法”有37本教育專著和63篇論文。追尋“和諧教學法”的形成軌跡,從專題的萌生到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的大、中、小學和幼兒園全面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