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裴相國答張秘書贈馬詩

鎖定
李絳,字深之,系本贊皇。擢進士、宏辭,補渭南尉,拜監察御史。元和二年,授翰林學士,俄知制誥。會李錡誅,憲宗將輦取其貲,絳與裴垍諫曰:“錡僭侈誅求,六州之人怨入骨髓。今元惡傳首,若因取其財,恐非遏亂略、惠綏困窮者。願賜本道,代貧民租賦。”制可。樞密使劉光琦議遣中人持赦令賜諸道,以裒饋餉,絳請付度支鹽鐵急遞以遣,息取求之弊。光琦引故事以對,帝曰:“故事是耶,當守之;不然,當改。可循舊哉!”
中文名
和裴相國答張秘書贈馬詩
創作年代
唐朝
作者姓名
李絳
作品體裁
七言詩

和裴相國答張秘書贈馬詩作品原文

高才名價欲凌雲,上駟光華遠贈君。
念舊露垂丞相簡,感知星動客卿文。
縱橫逸氣寧稱力,馳騁長途定出羣。
伏櫪莫令空度歲,黃金結束取功勳。

和裴相國答張秘書贈馬詩七言詩簡介

詩體名。全詩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起源於先秦和漢代的民間歌謠。不過,漢、魏之際七言詩極少,在南北朝時期至隋漸有發展,直到唐代,才真正發達起來,成為我國古典詩歌又一種主要形式。《睢陽尚書(袁可立)袁氏家譜》:“又袁家山列入洛學書院八景。有七言詩三首詠大司馬可立及其子參政袁樞與其孫知廣西新寧州袁賦誠,各詩一首。”

和裴相國答張秘書贈馬詩相關事蹟

可能是因為與楊玉環華清池留下了一段情,唐玄宗對華山也情有獨鍾,曾令華州刺史在華山立過一個“華嶽碑”,並親自撰寫碑文,歌頌華山之雄奇險峻。此碑高五十尺,寬丈餘,被稱為“天下第一碑”。後被黃巢所毀。 過了不到100年,就出現了一座與“華嶽碑”等高等寬並列第一的碑,並引發了一場風波。
此事要從一個叫吐突承璀的左軍中尉説起。左軍中尉是統領神策軍的軍官,神策軍是唐代中後期的禁軍,直屬皇帝的精鋭部隊,類似總統衞隊,而吐突承璀是深得唐憲宗寵信的宦官。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吐突承璀要整修安國寺,他依仗權勢,氣焰熏天,説一不二,擅自動工,立了一個功德碑,碑的大小高下與華嶽碑相同。碑立起來了,碑文卻還沒有着落。碑文自然是要歌頌皇帝聖明,天下太平,皇恩浩蕩,河清海晏,但這種御製文章也不好作。吐突承璀放出大話:誰能撰寫碑文,就給誰一萬貫錢。有人推薦説,李絳的文章寫得好,這差事就交給他吧。李絳時任知制誥,職責就是專為皇帝起草詔令。
李絳聽到消息,不但不感到榮幸,反而説,自古聖帝明王都沒有功德碑,難道是因為他們的功德還不夠嗎?只是因為他們認為不宜歌功頌德而已。於是向唐憲宗上了一道奏章。
大概與唐太宗確立的君臣關係及前幾任皇帝從諫如流有關,這道奏章一點不給憲宗面子,直斥功德碑的弊端,現在看起來這個李絳真是膽大包天。
“陛下布維新之政,劃積習之弊,行前王所不能行,革歷代所不能革,四海延頸,日望德音。今忽自立碑,以示天下不廣,彰滿假之漸,招矜炫之譏耶?”陛下治國很有成就,有目共睹,現在卻要立功德碑,自我炫耀,難道是想招來天下的譏笑嗎?聖德、皇猷豈是能用一塊碑幾行字所能概括的,如果真要立碑,反而有損形象。高祖、太宗創開元、貞觀盛世,也未立碑,難道陛下的功德還能超過先祖嗎?堯、舜、禹、湯、文、武,皆無立碑之事,歷史上只有秦始皇遊泰山立過碑,為百王所笑,萬代所譏,至今稱為失道亡國之主,豈能追秦皇暴虐不經之事,而自損聖德?何況此碑在安國寺內,碑文本應記載與寺院有關的內容,如記載陛下的功德,實在是不倫不類。請陛下罷修。
當晚憲宗看了奏章,心中肯定不爽,但李絳説得義正辭嚴,句句在理,只好違心地説了句“李絳是忠臣”,命令把碑拽倒。憲宗看李絳的奏章時,吐突承璀正在旁邊,不高興地嘟囔道:碑體積太大,恐怕拽不倒,慢慢拆吧。實際上是想暫緩執行,心存僥倖皇帝説不定還會改變主意。沒想到憲宗正在氣頭上,沒好氣地厲聲喝道:拽不倒就多用幾頭牛拽!嚇得吐突承璀再也不敢吱聲,只好動用了100頭牛,把自己費盡心機立起來的碑拽倒了。  李絳(762年-829年),字深之,唐代贊皇(今河北贊皇)人。唐憲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學士,知制誥。六年拜相, 封高邑男。後歷任華州刺史、兵部尚書、河中觀察使、御史大夫、尚書左僕射、太子少師、太常卿、山南西道節度使。封趙郡公。寶曆三年(829年)被亂兵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