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耀曾

鎖定
和耀曾 (?—1897),字榮軒 [1] 納西族,雲南麗江人,晚清時期貴州記名提督,鎮遠總兵官。清咸豐二年,襲雲騎尉世職,署中營守備。清光緒六年(1880 年),奉旨補授貴州鎮遠總鎮總兵。 [1] 
居鎮十六年,創立鎮遠“三義”,即義倉義學義地。設義倉,儲積糧食備災荒。設義學,建書院。除供軍隊官兵子弟有書可讀外,讓貧困家庭的子弟、無家可歸的孤兒和苗、侗等少數民族的子弟,都能夠進學堂免費讀書。修道路,勸農桑,嚴禁軍隊官兵無故騷擾苗、侗、土家族等邊胞,深得鎮遠轄區各族人民的擁戴和敬仰。 [1] 
他在地方行政管理方面卻做出了實績。如創置義倉積穀防饑,修衞城西門護城堤,鼓勵農民廣植桐、杉、桑、茶等林木,於是當時地方人士為其建造奉祀專祠於鎮遠。 [2-4] 
2015年8月6日,青溪鎮黨委書記黃建強,鎮長萬照清,原文化站老站長羅尚賢,到鋪田村梅溪坳胡姓家中院壩內發現和耀曾將軍墓墓碑。 [2]  [4] 
別    名
和公 [2]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納西族
出生地
雲南麗江
逝世日期
1897年
主要成就
雲騎尉
本    名
和耀曾
性    別
賜    號
達春巴圖魯

目錄

和耀曾人物生平

和耀曾(?—1897),納西族,雲南麗江人,清朝將領。父鑑,大理城守營都司。咸豐二年,太和回謀亂,往覘之,被殺。詔贈雲騎尉世職,耀曾襲,矢復仇,毀家募士。
與賓川廩生董文蘭會師洱河,兩克大理及鄧川、上關,以義勇著,遠近爭歸附。楊玉科、張潤並隸麾下,後皆為名將。總督吳振棫薦其才,署中營守備。
十年,權維西協左營都司。 [3]  明年,大理回來犯,敗之於橋頭。已而祿豐、昆陽陷,復率把總高聯甲戰石鼓,大破之。乘勝攻克麗江,留土弁王天爵駐守,而自引兵規鶴慶。
寇乘隙再陷麗城,耀曾軍失利,退守石鼓。同治元年,再克之,遷參將。徙頓曲靖,夷卡郎寇巢,略昭通,戰公雞山、龍洞,師弗勝。與護昭通鎮楊盛宗往援,斬其酋所朝升,遷副將,徙守富平。
八年,城陷,褫職逮問。尋以克楚雄、祿豐,貸勿治,留軍自贖。十年,克澄江,復官。攻迤西,連破蒙化、趙州、上下關,於是大理藩籬盡失。是冬,穴地道轟其城,拔之。 [3] 
又明年,取大小圍埂。積勳晉記名總兵,賜號達春巴圖魯。自是與玉科定錫臘,下順寧,破雲州,擢提督。進克小猛統,大吏以叛產予其殘廢部伍,固辭弗獲,乃斥家財遣之歸,而以其地佐書院餐錢及賓興費,並選開敏子弟集廨宇,延師課讀。又與李惟述克騰越。全滇平,賞黃馬褂,檄署永昌協。
永昌自遭喪亂,比户凋殘。耀曾至,撫流亡,除苛擾,革奸暴,教之治生,民漸復業。時烏索賊柳映蒼復叛,奉檄與總兵徐聯魁等會擊。
十三年,克之,以次削平土司諸地。光緒二年,參將蘇開先誘練軍譁變,據騰越。王道士與合,順、雲豪奸悍卒乘機竊發,永昌練目李朝應之,掠施甸,迤西大擾。
岑毓英以耀曾諳究邊情,奏署騰越總兵。耀曾為固本計,先赴永昌,調團守隘,率師追討,擊潰李朝,餘黨悉平。總督劉長佑謂其不即至,劾之,鐫二級;論克順、雲功,免議,權漢中鎮總兵。
六年,詔各省督撫舉將才,毓英以耀曾應,擢授鎮遠鎮。居鎮十六年,節虛糜,贍儲積,為置營田,建兵房,制器械,軍政大治。
復以其餘設義塾,平道路,勸農桑,士議謂有儒將風。二十三年,卒。民感其德,請附祀毓英祠,麗江亦建祠致祭焉。 [3] 

和耀曾人物關係

和耀曾父母

父親和鑑:時任大理城守營都司。咸豐二年,即1852年,回民在離大理七八公里外的太和鄉密謀暴動。暴動之徒不分青紅皂白亂燒亂殺,一時間人心惶惶。作為一方都司,和鑑義不容辭,立刻前往偵察。 [5] 
和鑑到達城外,想通過談判安撫的方式平息暴亂。對方假裝同意其入城商談,但要求不準帶兵丁,不準帶警衞武器。此去必凶多吉少,但為了控制事態,和鑑毅然以身投險,隻身入敵。 [5] 
沒想到對方根本無意和談,只是要賺他性命。他剛一進城,即被預先埋伏的殺手一刀砍下頭顱。隨後暴眾圍攻大理,大理城陷,和鑑的頭顱被懸在城門之上。老百姓駭然,亂紛紛倉皇出逃。 [5] 
麗江文史資料上記載了一個傳説,當年慈禧還是孩童時,有一天,走到了和鑑所在的兵營玩耍,不慎跌倒摔傷,來來往往的兵丁沒人理睬她。 [5] 
這個父親(惠徵)只是京城八品小官筆帖式(辦理文件文書的小官)的普通小女孩,人們哪裏知道她將會是未來的女皇呢?她摔痛了,無人搭理,哭起來,獨和鑑上前,把她抱起來,查看傷勢,好生呵哄。這個傳説僅到此為止,時間地點,後續發展,和鑑是否因此和惠徵結識而後有了交情都沒有説明。 [5] 
母親趙氏:和鑑被殺後,和家在和鑑夫人趙氏的帶領下,奔逃到洱海邊。眼望水天無路,追兵旋至,趙氏悲憤至極,更不甘身受凌辱,斷然帶領全家老小縱身一躍跳入洱海。 [5] 
咸豐帝詔和鑑夫人為烈女,賜立貞節牌坊,並賜和家雲騎尉世襲之職。1873年8月2日,同治帝“追予和鑑妻趙氏旌表如例,並建和鑑暨趙氏專祠”。 [5] 

和耀曾兒子

和廷彪 和廷彪
和廷良,和廷彪(長子),和廷珍 [5] 

和耀曾孫子

和徽遠,和清遠,和懷遠,和輔遠,和追遠,和承遠,和源遠,和繼遠 [5] 

和耀曾夫人

趙爾巽墓誌銘記和耀曾“有三配,趙氏,繼配倪氏”,趙氏在1868年,和廷彪七歲時即歿。倪氏死在耀曾之後,葬在和耀曾墓的河對面。其墓後也被毀,墓碑用作了附近小橋的橋面鋪板。第三配沒提,傳説為一苗女。 [5] 

和耀曾後世紀念

和耀曾墓地

和耀曾將軍墓位於鎮遠縣青溪城西8公里處有鋪田舞陽河北岸梅溪壩。背倚祖師庵山嶺,前臨梅溪壩,與舞陽河水南岸的斝爵山隔河相望,於“文革”中遭到破壞,現僅有墓塋土丘及散存於村街內外的神道碑和墓誌碑殘片。 [2] 
和氏墓塋呈橢圓彎窿形,全由精鑿方石圍砌。墓前原有8米的墓碑,兩側墓牆有墓誌銘碑共8塊。其墓誌銘由當時貴東兵備道道員趙爾巽撰寫,為陰刻顏體楷書。
銘文記述了和耀曾的家庭出身,簡易生平,武功政績,品性德行及其後代情況,原墓前有精刻石雕供祀器具。再前面有寬如院落的兩級拜台,上豎有十餘米高的石刻華表和植有云南松。
與墓塋相對應的和氏神道碑立於梅溪坪側0.4公里的張家寨前右驛道旁。圓頭形碑高2.52米,寬1米,厚0.2米,中有平刻宋體梯地陽文“浩授建威將軍記名提督賞黃袍馬褂貴州鎮遠總鎮達春巴圖魯和公神道碑”共31字。 [2] 
和耀曾將軍墓墓碑 和耀曾將軍墓墓碑
2000年清明節和耀曾第七代後人與麗江文物局,在鎮遠縣文管所的陪同下前來掃墓,在此,自出費用將神道碑運至鎮遠贈送給文物管理所保存。 [2]  [4] 

和耀曾輓詩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前後曾任貴州省提督學政的晚清進士陳榮昌,專程乘船前來鋪田拜謁和耀曾墓,並即興寫成《鋪田謁和榮軒軍門墓》七言律詩三首。
其第三首雲:嗟公威惠豈徒然,坐鎮偏沅十六年。部下早降人立社,墓前來許鬼爭田。明月遠倚滇山雪,華表高凌沅水煙。我欲返舟更延佇,何時重此薦寒泉。 [2]  [4] 

和耀曾雕像

鎮遠文德關和耀曾雕像 鎮遠文德關和耀曾雕像
2014年,貴州省鎮遠縣在文德關建成鎮遠歷史人物雕像羣。和耀曾作為戰將,與林則徐王陽明等排在一起。 [1]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