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平村

(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榛子鄉和平村)

鎖定
和平村,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榛子鄉下轄村,位於榛子鄉東北方,與保康縣接壤,平均海拔1300米,人口2043人,606户,下有8個村民小組,耕地7274畝,2005年人均純收入3158元。 農業以煙葉和反季節蔬菜為主。2005年,全村户均種煙收入8900元,種煙户平均收入12800元。而蔬菜每畝的純收入則超過了3000元。
中文名
和平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湖北省宜昌市興山縣榛子鄉
地理位置
榛子鄉東北部

和平村農村民主探索

榛子鄉和平村,户聯責任區的首創地。因能較好解決長期困擾山區農村的諸多難點問題,2003年,户聯責任區這一新型村民自治模式在全國推廣實施。作為改革的首創地,和平村曾經迎來了大批的參觀者和學習者。户聯責任區來源於農村社會治安“十户聯防”,以十户為單位既然可以開展治安聯防,那在經濟發展和扶貧幫困方面同樣可以起到作用。2002年初,這種方式得到了時任榛子鄉黨委書記鍾家軍的高度重視。鍾家軍大膽構想:以屋場院子為基本單元、十户左右為基本單位建立一種户聯責任區。和平村成為試點。2003年下半年,這種“經濟聯合、治安聯防、好事聯辦、困難聯幫”的新模式在全國推廣。經歷了多年的發展之後,户聯責任區制度在和平村已經十分完備。以十户左右為一個小的户聯責任區,若干個小區組成一個聯區。在正規村級建制裏,這樣一個聯區就相當於一個村民小組。

和平村歷史上的輝煌

和平村的歷史同樣輝煌。那是在1994年。當年的全國温飽工程現場會就在和平村召開。當時這條新聞還上了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聯播》。從1980年到1994年的15年是和平村歷史上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有一組數據能夠很直觀地反映這一點:1980年和平村人均純收入80元,1994年這個數字則變成了2212元,15年增長了25倍。增長的動力來源於和平村的“白色革命”。80年代初,和平村是傳統的農業模式,以玉米為主,當時一畝田最好收成是400斤玉米。因無霜期不到200天,年平均氣温低,克服低温對完全依靠農業耕種的和平村來説是最大的任務。1984年,和平村開始實行地膜耕種。第一年全村200多户中只有2户村民7畝田進行了試驗——樸實的山裏人對這個新鮮事物根本不感興趣。更糟糕的是,因為地膜質量不好,第一年失敗了。在經歷了多年的反覆和村幹部的大力工作之後,1992年和平村農田生產基本實現了地膜全覆蓋。以往只能產一季的農田現在實行了土豆與玉米的套種,而且產量也實現了雙過千:玉米1000斤,土豆4000斤。到了春季播種的季節,當時的情景全村就像白雪覆蓋一樣。現在回想起來,“白色革命”帶給和平村最大的收穫不僅是經濟收入上的增加,更讓和平村知道了改革的難度和艱辛。在和平村隨後的煙葉結構調整、沼氣池推廣應用上都經歷了這樣的曲折。但曲折後的成功更給了人改革的信心。 [1] 

和平村歷史文化

榛子嶺是和平村的一條古街。據説建於民國年間,榛子鄉就因此而得名。古街的房屋臨街而立,多為木質結構,偶有新房混雜其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