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

鎖定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是唐代李商隱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首聯寫劉評事雖暫時隱居,不久當復起用,而自己則事業無望;頷聯寫劉有諫草將由門下省採納,尚待鶴書赴壟,詔請入朝;頸聯寫劉暫居蓮峯之下,不久當入京師;尾聯稱美劉評事寵辱皆忘,欹枕讀書,時驚蠹魚從書中落下。這是一首應酬之作,用“君”與“我”相對,採用對偶的方式成文,詩中四句都是一些善頌善禱之語,並無深意,表達了詩人對仕途不順的感嘆。
作品名稱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
作    者
李商隱
創作年代
唐代
出    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作品原文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1
白社幽閒君暫居2,青雲器業我全疏3
看封諫草歸鸞掖4,尚賁衡門待鶴書5
蓮聳碧峯關路近6,荷翻翠扇水堂虛。
自探典籍忘名利7,欹枕時驚落蠹魚8 [1]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註釋譯文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詞句註釋

  1. 劉評事:其名不詳。《新唐書·百官志》:“大理寺,評事八人,從八品下。掌出使推按。”永樂:河東道河中府永樂縣,今山西芮城縣。劉評事閒居永樂,寄詩贈義山,故義山以詩和之。
  2. 白社:隱士所居之地。《抱朴子·雜應》:“洛陽有道士董威輦常止白社中,了不食,陳子敍共守事之,從學道。”
  3. 青雲:喻高官顯職。
  4. 看:行看,不久。諫草:諫書的草稿。鸞掖:鸞台。唐代門下省的別名。
  5. 賁(bì):裝飾。衡門:橫木為門,喻簡陋的房屋。鶴書:徵召的詔書。因詔版所用書體如鶴頭,故稱鶴書。《北山移文》:“鶴書赴壟。”
  6. 關路:人關進京之路。
  7. 自:自然,當然。
  8. 欹(qī)枕:落枕。蠹(dù)魚:蛀書蟲,即蟫;一名衣魚,亦蛀衣服。 [1]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白話譯文

幽閒的白社只是你暫時的居處,而平步青雲的才能學問我卻是一竅不通完全生疏。
看不久的將來你就可升任誄官回到鸞台,而今在此衡門不過是養精蓄鋭等待朝廷的鶴書。
蓮花峯高聳靠近潼關去京華之路已不太遠,只可惜你去後那荷池庭院將寥落空虛。
每日裏我獨自翻檢典籍已把名利置之度外,侍着枕頭讀書常常見書頁裏掉下蠹魚。 [2]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創作背景

會昌三年(843),李商隱在京居母喪,本年為安葬諸親事,嘗往來奔波於洛陽、河陽、懷州、鄭州等地。李商隱退居太原時,曾移家永樂縣,適劉評事亦此寄居,這是劉評事寄詩之後的相和之作。其時李商隱因仕途不順,心緒不佳,故謂青雲事業無望,羨慕劉的隱居,李商隱作此和之。 [3]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作品鑑賞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文學賞析

這首詩是詩人閒居永樂和友人寄來的詩的和詩。李商隱寫詩致意劉評事,為友人榮升表示良好祝願,對自己的不能用世強作排解,字裏行間流露出鬱抑惆悵之情。
首聯即以對比手法寫劉評事之居永樂是暫時閒休,但自己的閒居卻不同於劉評事。劉評事只是一時退隱暫休,是將升遷的休閒,自己則全無本事和劉評事一樣升遷,委婉曲折地寫出自己難言之隱。頷聯是為劉評事不久即將升遷表示祝願,兩句實為倒裝句。頸聯首句以望蓮花峯可見寫劉評事晉京之路已不遠,以物寄意,顯得生動突出,永樂地近潼關,蓮花峯西峙,到蓮花峯即與長安靠近,因而望蓮花峯就可見晉京之路並不遠,這也是勸慰祝願之語;次句則為劉評事將來歸京後這閒居之處將變得冷落空虛而惋惜。尾聯説自己已經完全忘卻名利,每日惟有倚枕讀書自樂,顯然是自我排解之詞。其心中難言之痛隱然見於言外。詩人在永樂閒居時始終不忘國事,急於用世之心理見於不少詩中,所以此篇詩之所謂忘名利,只能是強自排解之辭。
這首詩旨義甚明,在第二句。李商隱感嘆“青雲器業”之離已遠去,“君”、“我”對舉,劉乃“幽閒暫居”,我則“器業全疏”,相比照而寓心中感慨。三、四迴應“暫居”。“封諫草”即“上封事”似劉評事暫離大理寺而將調諫職,如補闕拾遺之任,故下雲“待鶴書”也。五、六“蓮聳碧峯”、“水堂翠扇”,迴應“幽閒”。七、八回到自身,照應“青雲器業我全疏”:如今我惟日日與典籍圖書為伴,枕落蠹魚矣。七句寫“忘名利”,是所謂“全疏”,此義山憤激之辭,而不是真忘其匡國之心、青雲之志者。落句“驚”字妙,亦《贈田叟》之雲“在野無賢心自驚”也。 [2]  [4]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名家點評

清·錢謙益:此言評事之隱於永樂,不久複用。若我則青雲事業,渺然無期,蓋君曾有諫草歸於鶩掖,我但靜處衡門,以待鶴書耳。君今閒居此地蓮峯之聳,荷蓋之翻,皆足以供賞玩,以視餘之開書欹枕,蠹魚驚魚,其無所聊賴,相去復何如哉。(《唐詩鼓吹評註》)
清·姚培謙:此嘆宦達之不可期也。居本暫時閒居,故雖封諫草而歸,尚待鶴書之賁,我則蓮峯路近,荷蓋堂虛。豈復青雲中人物,但自覺民心未斷,雖典籍可耽,而眠夢之餘,猶未免驚心落蠹耳,真人前不必説假話也。(《李義山詩集箋註》)
清·紀昀:牽率應酬之作。(《玉谿生詩説》) [5] 

和劉評事永樂閒居見寄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約858),唐代詩人。字義山,號玉溪生。懷州河內(今河南沁陽)人。唐文宗開成二年( 837)進士。曾任縣尉、秘書郎和東川節度使判官等職。因受牛李黨爭影響,被人排擠,潦倒終身。所作詠史詩多託古以諷時政,無題詩很有名。擅長律絕,富於文采,構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獨特風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隱晦之病。與温庭筠合稱“温李”,與杜牧並稱“小李杜”。有《李義山詩集》。 [6] 
參考資料
  • 1.    鄭在瀛編著,李商隱詩全集 彙編匯注匯校,崇文書局,2015.08,第272-273頁
  • 2.    李淼著,李商隱詩三百首譯賞,長春出版社,1990.12,第59-60頁
  • 3.    周振甫主編,李商隱詩歌賞析集 (第二版),巴蜀書社,1996年08月第2版,第252頁
  • 4.    黃世中註疏,類纂李商隱詩箋註疏解 第4冊,黃山書社,2009.11,第2870-2871頁
  • 5.    (唐)李商隱著 (清)馮浩注 王步高 劉林輯校匯評,李商隱全集 (上冊),珠海出版社,2002年01月第1版,第208-209頁
  • 6.    韓兆琦著,唐詩精講,中國青年出版社,2017.01,第33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