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頌·載見

鎖定
《周頌·載見》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諸侯朝見周成王並助祭於武王廟時在祭祀儀式現場所誦唱的樂歌,表現出後代子孫對祖先的崇拜與感激之情。全詩一章,共十四句,可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寫諸侯初覲周王的情形,第二部分寫周王率見昭考祭廟的情形。此詩採用賦法,鋪敍生動,寫得感情真摯,場面隆重,氣氛熱烈,氣勢磅礴。
作品名稱
周頌·載見
作品別名
載見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西周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周頌·載見作品原文

周頌·載見
載見闢王,曰求厥章
龍旂陽陽,和鈴央央
鞗革有鶬,休有烈光
率見昭考,以孝以享
以介眉壽,永言保之
思皇多祜,烈文闢公
綏以多福,俾緝熙於純嘏 [1] 

周頌·載見註釋譯文

周頌·載見詞句註釋

⑴周頌:《詩經》中“頌”部分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頌是祭祀宗廟的樂歌,不僅配樂,而且還有舞蹈。周頌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載(zài):開始。
⑶闢王:君王。指周成王。
⑷曰:同“聿”,發語詞。厥:其。章:典章法度。指車服禮儀之文章制度。《鄭箋》:“此詩始見君王,謂見成王也。曰求其章者,求車服禮儀之文章制度也。”
⑸龍旂(qí):畫有蛟龍圖案的旗,旗竿頭系鈴。《鄭箋》:“交龍為旂。”陽陽:鮮明。一説即“揚揚”,旗飄動飛揚之貌。
⑹和:掛在車軾(扶手橫木)前的鈴。鈴:掛在旂上的鈴,一説掛在車衡上的鈴。央央:鈴聲和諧。
⑺鞗(tiáo)革:馬繮頭的銅飾。有鶬(qiāng):鶬鶬,銅飾美盛貌。一説銅飾相擊之聲。《鄭箋》:“鞗革,轡首也。鶬,金飾貌。”
⑻休:美。《鄭箋》:“休者,休然盛壯。”有:同“又”。烈光:光亮。
⑼率:帶領。昭考:皇考。此處指周武王。
⑽孝、享:都是獻祭的意思。
⑾介(gài):通“匄”。求。
⑿永言:即“永焉”,長久貌。言,語助詞。
⒀思:發語詞。皇:大。祜(hù):福。
⒁烈文:輝煌而有文德。烈,有武功。闢公:指諸侯公卿。
⒂綏:安撫。一説賜也。
⒃俾(bǐ):使。緝熙:光明,顯耀。純嘏(gǔ):大福,美福。一説盛大的樣子。 [2]  [3]  [4]  [5]  [6] 

周頌·載見白話譯文

諸侯初次朝周王,求賜王朝新典章。
蛟龍旗幟隨風揚,車上和鈴響叮噹。
馬轡銅飾光燦燦,美麗飾物閃光芒。
相率拜祭先王靈,孝敬祭品請神享。
祈求神明賜長壽,保佑日子用安康,
賜予幸福無窮量。文武兼備諸侯公,
先王賜予你多福,使你事業永輝煌。 [2]  [3] 

周頌·載見創作背景

《周頌·載見》是一首祭祀樂歌,產生於周成王時期,其祭祀對象是周武王。周王朝建立不久,武王便過早地去世了。繼位的周成王年紀尚小,政事暫由周公代理,因此遭到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猜忌,接着便爆發了“管蔡之亂”。周公東征三年,終於平定叛亂。周王朝的統治從此得到鞏固和加強,出現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昌盛景象。當成王親臨朝政之時,為了“顯耆定之大烈彌光,彰萬國之歡心如一”(《詩經傳説彙纂》),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朝見諸侯的活動。《周頌·載見》就是歌詠這件大事的樂歌。《毛詩序》謂“《載見》,諸侯始見乎武王之廟也”,朱熹詩集傳》亦云“昭考,武王也”,後世諸家於此無異辭。 [3]  [4]  [5] 

周頌·載見作品鑑賞

周頌·載見整體賞析

這首詩大體可分兩層。開頭至“休有烈光”,敍諸侯羣至,朝見周成王的景象。“載見闢王,曰求厥章”二句,點明此次諸侯之來,乃是初次朝見成王;他們來朝的目的,更是主動求取禮儀典章。成王初次臨朝,諸侯即羣至朝見,恭敬地求取典章規範來約束自己,這説明內亂過去之後,周成王終於蒞臨天下,成為諸侯眾星拱月的中心人物了。出現這樣的局面,詩人不能不感到興奮。“龍旂陽陽”四句,以興高采烈之辭,描述了成王朝見諸侯時的堂皇景象,具有賦的鋪敍特點:鮮明的旗幟飄揚,鈴聲連續不斷響成一片,馬匹也裝飾得金碧輝煌,熱烈隆重的氣氛,浩大磅礴的氣勢,有聲有色;八方彙集,分明是對周王室權威的臣服與敬意。根據《左傳》的説法,人君昭示“令德”,就是旗仗,車飾也都有講究:“火龍黼黻,昭其文也;五色比象。昭其物也。鍚、鸞、和、鈴,昭其聲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左傳·桓公二年》)。這樣看來,詩中着意渲染天子諸侯的旗仗、馬飾,就不僅僅是一種熱烈場景的展現,更是對周家“令德”的由衷歌頌了。此詩開頭所説的“曰求厥章”,也由此得到了體現:即使在旗仗、車飾上,也讓諸侯大開眼界、見識了王朝禮儀的威風。適應着昭“令德”的需要,詩人對旗旌、鸞鈴、車馬之飾的描摹,連用“陽陽”“央央”“有鶬”(即“鶬鶬”的變體)等疊詞,更加強了誇讚的色彩和音響效果。所以,寫到這裏,詩人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把筆讚歎“休有烈光”了。
自“率見昭考”以下為詩之第二層,接敍成王祭祀武王的情景。周代的政治以宗法制為中心,政權與族權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祭祀祖宗是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武王是周朝的開國君主,又是成王的父親。周成王作為一代嗣王,蒞政並朝見諸侯,其主要儀式之一,就是廟祭武王。“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一個“率”字説明,此次趕來朝見的諸侯,全部參加了祭祀活動。不過主祭者是成王,諸侯作為助祭,由周、召二公率領着,莊嚴地步入廟堂,開始了虔誠莊重的獻祭儀式。當祭品供上之時,廟堂便響起一片祈祝之聲:“以介眉壽,永言保之,思皇多祜!”活得長久些,大概是世人共有的願望。但周天子之祈求長壽,着眼點更在於長享天下。古人以為這天下本來是上天賜予的,所以想要“永保”,也必須祈求上天:“思皇多祜”——多多保佑了。值得注意的是,此詩開頭句句用韻,寫到廟堂祈祝之辭,便無韻腳可求。這大概正如王國維所説,廟堂頌辭緩慢而凝重,且有鐘聲配合,故“其聲緩而失韻之用”了。因此讀這幾句詩,人們須得想象,此刻已置身於莊嚴的廟堂,耳邊振響着疏緩的鐘聲。然後才能體會到,這周成王是懷着怎樣的虔誠,向祖宗神明,喃喃訴説着心中長享天下的貪婪願望。最後三句是對王公諸侯的祝祈——他們既然來參加助祭,而且是王朝的“爪牙”和藩衞,當然也得讓上天保佑他們安康“多福”,這樣才能輔助天子坐穩江山。詩之結句“俾緝熙於純嘏”,一變四言之體,化為六言長句。其效果在於使莊嚴的禱祝,於曲終延續為悠悠長聲,在廟堂中繼續縈繞。
此詩的好處,只在前半部分,堂堂皇皇,頗有情景如畫之感。而後半部分無非是祝禱之套語,説不上有什麼動人之處,但其中“烈文闢公”一句頗值得注意。在詩的結尾用諸侯壓軸,這與成王的新即位,而且是年幼的君王即位有關。古代歸根結蒂是人治社會:就臣子而言,先王駕馭得了他,他服先王,但未必即如服先王一般無二地服新主;就新主而言,也可能會一朝天子一朝臣。因此,在最高統治者更換之時,臣下的離心與疑慮往往是同時並存,且成為政局動盪的因素。詩中讚揚諸侯,委以輔佐重任,寄以厚望,便是打消諸侯的疑慮,防止其離心,達到穩定政局的目的。可見,《周頌·載見》始以諸侯,結以諸侯,助祭諸侯在詩中成了着墨最多的主人公,實在並非出於偶然。 [3]  [4] 

周頌·載見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此諸侯助祭於武王廟之詩。先言其來朝,稟受法度,其車服之盛如此。”“(第二行前兩句)此乃言王率諸侯以祭武王廟也。”“又言孝享以介眉壽而受多福,是皆諸侯助祭有以致之。使我得繼而明之,以至於純嘏也。蓋歸德於諸侯之辭,猶烈文之意也。” [1]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7
  • 2.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65-766
  • 3.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75-676
  • 4.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859-862
  • 5.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516-517
  • 6.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