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太暄

鎖定
周太喧,曾用名周沂舟,1921年出生於湖南寧鄉縣一個貧民家庭。父親由於在大革命時參加農民運動,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迫害致死。
中文名
周太喧
別    名
周沂舟
出生日期
1921年
逝世日期
1985年12月
出生地
湖南省寧鄉縣

目錄

周太暄人物經歷

他受到革命家庭的薰陶,青年時期追求真理,追求進步。1943年他在贛州大學先修班與中共地下黨組織發生聯繫,並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實現了自己多年夢寐以求的願望。旋即在贛州龍南等地從事黨的地下工作。1945年龍南地區淪陷,他與組織失掉聯繫。他返回潭湘寧邊區與當地黨組織接上關係,邊區縣工委書記張忠廉派他到宗一中學任教。1946年春,中共湖南省工委書記周裏到該校檢查工作時,決定在宗一中學組建中期特別支部,省工委委任周太暄為省工委特別委員兼支部書記。他廢寢忘食,努力工作,成效顯著,受到省工委嘉獎,被評為模範黨員。
1946年秋,從湖南到東北阜新做地下工作的鄧鈞洪給湖南省工委來信,請求組織派人支持他的工作。省工委經過認真研究,並請示上級同意,決定派周太喧去阜新協助鄧鈞洪工作。為便於工作,組織還介紹了在長沙三青團部工作的地下共產黨員陶濤(工人)與他結為夫妻同赴東北。1947年2月到達阜新。
周太喧到阜新的公開身分是應阜新中學校長聘請來任教的。他們住在學校宿舍,深居簡出,表面不介入任何活動,白天給學生上語文課,夜間則多次與鄧鈞洪密談,或到韓梅村官邸與韓梅村、鄧鈞洪、楊明清等人商談起義的準備工作。
1947年3月,韓梅村奉命移防凌源。周太暄以韓梅村秘書的身分,陶濤以韓的家庭教師的身分一同來到凌源。因情況突變,與十二旅的聯繫通道中斷,加之鄧鈞洪暫時未能隨韓來凌源,所以打開與解放軍聯繫新的通道這一艱鉅而光榮的任務就落在了周太喧一人的肩上。
1947年3月下旬,周太喧受韓梅村派遣,進入解放區找解放軍部隊。周太暄化裝成國民黨諜報員,持保安三支隊司令部的特別通行證,請當地一名老木匠做嚮導,把周太喧帶出國統區進入解放區的一個大鎮。這時天已黑了,二人便在鎮上找一旅店住下。天快亮時,幾名解放軍戰士來查店,周太喧感到正中下懷。當解放軍問他從哪來?幹什麼的時,周説:“你們別管我,我們來兩人,那個出去了,你們快去找,沒有我的話你們不要放他。”“你們把我帶走,別問我是幹什麼的,有重要事找領導”。解放軍戰士把周太喧先後送到連、營、團部,周都説不行,最後被送到冀察熱遼部隊十六旅旅部。旅長張德發、副政委曹德連接待了周太喧。周太喧詳細彙報了韓梅村將軍的情況和他與鄧鈞洪二人受湖南黨組織派遣的經過,又彙報了在阜新與十七旅聯繫的情況。張、曹二位首長當時還有疑慮,立即向中共冀察熱遼中央分局書記和軍區司令員程子華直接請示。由於程子華已得知韓梅村與十七旅聯繫的經過,所以當即就給予了肯定的答覆。
周太喧先後三次化裝進入解放區到十六旅進行聯絡。由於是化裝秘密聯絡,所以也幾次受到雙方部隊的刁難,甚至捱打。
關係溝通後,十六旅派通訊科長戴平隨周太喧進入凌源城會見韓梅村,商談起義事宜。戴平每次進城為防止意外都住在周太喧的家裏。戴平回部隊向旅首長彙報了韓梅村的情況和凌源佈防狀況,又向冀察熱遼軍區做了報告。戴平帶着領導的指示,二進凌源時也是周太喧出城接應的,最後商定了起義事宜。
周太喧是韓梅村移防凌源期間,與解放軍溝通關係的主要聯絡者和起義事宜的籌劃者之一,也是韓梅村起義事件的功臣之一。
韓梅村起義後,周太喧到解放區一直從事教育工作。先後任赤峯建國學院教育科長、赤峯中學教務長。1948年遼瀋戰役結束後,周太喧隨軍進入錦州,先後任遼西師專校長兼書記,遼西省教育工會主席等職。1952年任遼西省教育廳廳長兼黨組書記,1954年任遼寧省教育廳副廳長,1961年調大連市任師範學院副院長,1962年又任大連教育學院院長。
十年動亂期間,他蒙冤遭受嚴重迫害,身心均受到嚴重摧殘。但他始終保持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粉碎“四人幫”後,這位年近花甲的老同志又煥發革命青春。
周太喧1983年離休,1985年12月病逝。病危時仍低吟李白的《靜夜思》和陸游的《示兒》詩,表示他對家鄉的一片深情和對祖國統一大業的關懷。
逝世後,遵遺囑將他的骨灰送回家鄉安葬。1986年1月5日,湖南省寧鄉縣黨政領導、生前友好及各界羣眾400多人,聚集在周太喧曾從事革命活動的地方----原宗一中學,為他舉行了隆重的紀念會和骨灰安葬儀式。他的老上級、原中共湖南省工委書記周裏也出席了紀念會,與會同志一致高度評價了周太喧同志的革命一生。

周太暄評價

憶當年受命北上組義師,偉績功勳書史冊;
痛今日精魂還鄉傾淚雨,高風亮節化人間。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