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均時

鎖定
周均時(1892.11-1949.11),字君適,原名周烈忠,出生於四川省遂寧市蓬溪縣金橋鄉蛇亭咀村。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黨員。
1903年就讀於重慶正蒙公塾,1906年就讀於上海中國公學,1910年考入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畢業後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深造。1920年學成回國,在興辦工業、實業救國的理想破滅後,周均時悟出振興中華必須有千千萬萬廣大青年才行,於是轉而從事教育。從1927年起,歷任中央大學、暨南大學、大夏大學教授,數理系主任,重慶大學數理系主任、工學院院長,中國公學校董、校長,國立同濟大學校長(1940.7-1942.2) [1]  ,國立吳淞商船專科學校校長(1946.02—1949.04)。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周均時積極主張抗戰、反對妥協投降,深受愛國師生的崇敬與擁戴。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極力反對內戰,於1948年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簡稱“民革”),並參與策動國民黨地方部隊起義工作。1949年8月不幸被捕,囚於重慶中美合作所白公館,11月27日在渣滓洞松林坡慘遭殺害,重慶解放後,葬於重慶南岸區涼風埡。 [2] 
中文名
周均時
別    名
周烈忠
民    族
出生日期
1892年11月
逝世日期
1949年11月
畢業院校
南洋大學
主要成就
國立同濟大學、國立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今上海海事大學)校長 [1] 
出生地
四川遂寧
代表作品
翻譯《高等物理學》

周均時人物生平

周均時,原名烈忠,字君適,以字行。1891年11月8日生於四川省遂寧縣。父親周匯三,曾是聚興誠銀行上海分行經理,曾緊急資助孫中山及其領導的四川國民黨革命活動。周均時幼年人重慶正蒙公墊,1906年人上海中國公學英語科,1909年就讀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其前身為南洋公學,即後來的上海交通大學)船政科。1911年8月船政科改名商船學校。周均時於1913年春畢業於該校,並任職上海招商局。
1913年,周均時通過四川省成都稽勳局的留學考試,於1914年初入德國柏林工業大學學習,主修數學、力學、彈道學。空閒時,他深入察訪德國國情和日耳曼民族的傳統習性,留心探訪德國兵工科技和組織管理。又一説,周均時於1919年離德赴波蘭學習,此後經俄羅斯回國。
周均時 周均時
1920年,周均時回國至上海。他滿懷實業救國思想,一心想在四川地區興辦廠礦或軍工廠。他的想法得到了當時四川軍政首領熊克武、楊滄白支持。1922年四川軍政界又派他赴德國考察實業。但周均時至德後,川內局勢變化,熊、楊失和,在川設廠計劃流產。於是,周均時轉入柏林大學學習。此時,德國物理學家勞厄( Max von Laue )、愛因斯坦( Albert Einstein )都在柏林大學任教。神奇的相對論吸引他師從勞厄,並多次聽過愛因斯坦的講座。周均時記下了相當完整的聽課筆記。數學家何魯曾閲其筆記而深為感慨,言"其一式動盈數紙,盡得其中奧竅。又蒐集遺文,顧工繕印,自補算式,皆一時傑作"云云。
周均時兩次赴德,都曾與朱家驊同學。第一次,朱家驊與周均時同年赴德,並於1916年就讀柏林工大三年級,同年底回國。周均時家底稍豐,曾資助朱家驊在歐戰期間度過困難。1918年秋,朱家驊二次赴歐留學,先入瑞士伯爾尼大學地質系三年級,後轉入德國柏林大學,並於1922年底獲柏林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周均時二赴柏林併入柏林大學,與朱家驊此時在該校不無關係。作為同學的朱家驊,不僅讚賞周均時耿直、忠厚的性格,也為他努力學習,學而求通的精神所欽佩。20世紀20至30年代,朱家驊從政並多次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他曾力勸周均時或從政、或從教。當週均時二次在德國學習時,他的同鄉朱德也於
1922年赴德勤工儉學。他們一度在柏林相識並同租住一屋。朱德外出參與革命活動,便將隨身財物交予周均時保管,彼此照顧有加。1924年因周均時回國而彼此分別,他的人品與學業也給朱德留下印象。27年之後,即1950年朱德成為新中國領導人,回四川視察,特地去看望已成為烈士的周均時的家屬。
周均時二次留德後,於1924年回國,居上海。實業救國思想促使他在上海集資興辦新型商業組織“中歐公司”,代理德、奧、瑞士等國50餘家工廠的機械設備,企求從國外市場引進國內急需的生產設備與技術。鑑於其市場思想遠在當時中國現實之前,加之國內複雜的政情與商情,不到兩年公司被迫停辦。周均時旋又轉回重慶興辦巴山冰廠。1927年,南京暨南學堂更名暨南大學,並遷校於上海。在平、滬眾多文教名流勸言之下,周均時於當年走上教學之途。他被聘為暨南大學物理學·教授。1928年,南京東南大學更名為中央大學(校長張乃燕)。是年秋,周均時受聘為中央大學數學系教授,主講微積分和矢量代數,並首次在大學數學系開設統計學專修班。1931年秋,專任廣西大學物理學教授①。1932年四川省立重慶大學招收本科生,周均時即回重慶,任重慶大學物理系主任,直至1940年7月為止。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七·七”盧溝橋事變後,加速侵略中國的步伐。北京、上海各大專院校紛紛內遷。同濟大學輾轉五次遷入昆明,原校長1940年7月辭職。鑑於周均時留德多年,在學界負有盛名,教育部推薦其為校長。周均時受命於危難之時,在他組織領導下,同濟大學於當年10月遷至四川李莊(今宜賓市南溪縣),同濟師生的生活與學習終於開始步入戰亂時期中的穩定狀態。由於國民政府拖延、扣壓辦學經費,同時“ C . C ”派學生在校中作亂,口出惡言,威脅校長,周均時被迫於1942年2月辭職。
抗戰勝利後,內地紛紛覆校。朱家驊再任教育部長,並決定恢復上海吳淞商船專科學校(今上海海事大學前身),委派周均時任校長。周均時到校後,儘快恢復學校教學秩序,蒐羅教師、開列課程,並全力恢復學生駕船實習。1946年,周均時在上海加入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開始反對蔣介石獨裁、要求民主的政治活動。1949年夏天,他在重慶參與建立民革川東分會的地下組織及策反工作。當年8月20日被捕,囚於重慶國民黨政府保密局"白公館"監獄,被殺害於松林坡,時年58歲。當時被囚禁於白公館、渣滓洞、松林坡三處的幾百位革命者,除極少數脱險外,其餘全部殉難。
1949年12月重慶解放。四川省人民政府在重慶黃桷埡修建了周均時烈士墓。12月31日,中國物理學會上海分會、重慶分會和重慶各學校團體分別在滬、渝兩地為周均時烈士舉行追悼會。四川省巴蜀學校全體員工在悼詞中寫道:先生的熱血,沖刷了舊時代污穢的殘渣,加速了法西斯魔鬼的滅亡,帶來重慶人民久已渴望的光明,促成了西南同胞共同爭取的解放。在你偉大靈魂號召之下,無數的人民將踏着你的血跡前進,斬除荊棘,創造出新中國的自由之花。 [3] 

周均時人物著作

周均時在暨南大學、廣西大學和重慶大學任物理學教授期間,德國柏林大學教授威斯特伐爾( W . H . Westphal )著《高等物理學》一書一直被其做教本使用。周均時曾指導學生姚啓鈞將該書德文原本第二版譯成中文,及至譯完,德文第三版問世且增補甚多,遂又全部改譯。師生前後歷時5年,修改數次,方告譯完。中文譯本經教育部大學叢書委員會審查,批准列為高等院校物理學教材,並於1936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初版,1939年長沙商務印書館第二版,周均時在序中雲:“雖不敢雲信達,然下筆頗知謹慎,力求不失原意”。中譯本被寧、滬、渝和桂、滇、黔等地各大學採作教本。
《高等物理學》上、中、下三冊,共9編37章。除第一編"通論"外,依次為:剛體力學、重力;柔體力學(彈性固體及流體的力學);振動與波、聲學(聲學中還包括今日大學物理中已不涉及的音階、調音、鋼琴與風琴、語言及母音即今日之聲母等基礎知識);熱力學(包括氣象與大氣物理知識);電磁學;光學及廣義輻射學(包括光譜學、温度輻射與冷光現象等);量子論與物質論(包括量子論、量子力學、費米﹣玻色統計、金屬電子論和原子核等);相對論(狹義與廣義兩部分)。如此安排大學物理教材內容,充分顯出德國物理教育的深度與特色。

周均時後世紀念

周均時故居
新華路外國弄堂,泛指新華路211弄及329弄一帶。此地區原系農田和野墳灘,,境內溝浜縱橫,一片荒蕪。自1925年公共租界界當局越界修築哥倫比亞路(番禺路)和安和寺寺路(新華路),接着英商普益地產公司購進井大量土地,由鄰達克建築師設計,柴順記營造廠施工工,承包興建二層樓高級花園住宅29幢,全部佔地3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萬平方米,式樣有英國、美國、荷蘭、意大利、西班牙等。造型型別致,風格迥異,綠樹婆娑,環境幽靜,被稱為上海海西郊哥倫比亞圈內的精華建築羣體。
其中329弄36號花因住宅,原為西班牙公使館使用,是幢滬上少有乃至全國獨一的雙層圓形花園別墅。鋼筋混凝土框架架外露,紅磚牆清水勾縫,底層中央客廳有一歐式式噴水小池,周邊用大理石鋪砌,外國為硬木帶帶紋地板,並用玻璃磚隔斷,整座建築新穎奇特,裝修豪華。
此住宅一度賣與郭家,後由周家購進,由周家子女居住,革命烈士周均時在被捕前曾曾居住此寓所。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