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伯琦

(元代學者、詩文家)

鎖定
周伯琦(1298年-1369年),字伯温,號玉雪坡真逸,饒州路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 [2]  )人,翰林待制周應極之子,元代學者、詩文家。 [3] 
周伯琦自幼隨父遊京師,入國學。以蔭授海南縣主簿,三轉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1341年),任宣文閣授經郎。此後屢次轉官,皆在宣文、崇文之間。順帝嘗呼其字伯温而不名,特命為廣東廉訪司僉事。 [3]  至正八年(1348年),召入為翰林待制,累升直學士。 [2]  至正十二年(1352年),與貢師泰同擢監察御史,兩人皆為南士之望。後因劾御史劉希曾,受到時論的非議。在江東肅政廉訪使任上,因失陷寧國,受到南台御史餘觀糾劾。至正十四年(1354年),為江東、浙西肅政廉訪使 [2]  至正十七年(1357年),奉命招諭張士誠,張士誠降元。周伯琦留在張士誠所佔據的平江,10餘年不得歸。張士誠被朱元璋攻破,才得以還歸鄱陽, [3] 資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 [2]  不久就去世於故里。 [3] 
周伯琦工書法,並曾撰《六書正訛》5卷、《説文字原》1卷,今均存。有詩文稿若干卷,今存《近光集》3卷、《扈從詩》1卷。《元詩選》初集選入周伯琦詩77首,分別題為《伯温近光集》及《伯温扈從詩》。 [3] 
伯温
玉雪坡真逸、堅白居士 [2] 
所處時代
元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298年
逝世日期
1369年
主要作品
六書正訛 [2] 
説文字源 [2] 
本    名
周伯琦

周伯琦人物生平

博學工文章,而尤以篆、隸、其、草,擅名當時。篆師徐鉉、張有行筆,結字殊有隸體,字頗肥,而玉潤可愛。至正年間順帝命篆“宣文閣寶”仍題扁。摹王羲之所書《蘭亭序》、智永所書《千字文》,刻石閣中。二十二年(1362年)臨石鼓文冊,現藏故宮博物院。卒年七十二。著有《六書正訛》、《説文字原》二書。 [1] 

周伯琦史籍記載

周伯琦,字伯温,饒州鄱陽人。父應極,至大間,仁宗為皇太子,召見,獻《皇元頌》,為言於武宗,以為翰林待制。後為皇太子説書,日侍英邸。仁宗即位,遷集賢待制,終池州路同知總管府事。伯琦自幼從宦,遊京師,入國學,為上舍生,積分及高等。去,以廕授將仕郎、南海縣主簿,三轉為翰林修撰。至正元年,改奎章閣為宣文閣、藝文監為崇文監,伯琦為宣文閣授經郎,教戚里大臣子弟,每進講,輒稱旨,且日被顧問。帝以伯琦工書法,命篆“宣文閣寶”,仍題扁宣文閣;及摹王羲之所書《蘭亭序》、智永所書《千字文》,刻石閣中。自是累轉官,皆宣文、崇文之間,而眷遇益隆矣。帝嘗呼其字伯温而不名。會御史奏風憲宜用近臣,特命僉廣東廉訪司事。八年,召入為翰林待制,預修后妃、功臣列傳,累升直學士。
十二年,有旨令南士皆得居省台。除伯琦兵部侍郎,遂與貢師泰同擢監察御史。兩人皆南士之望,一時榮之。時御史大夫也先帖木兒以大軍南討,而失律喪師,陝西行台監察御史劉希曾等十人共劾奏之。伯琦乃劾希曾等越分幹譽,希曾等皆坐左遷,補郡判官,由是不為公論所與。
十三年,遷崇文太監,兼經筵官,代祀天妃。丁內艱。十四年,起復為江東肅政廉訪使。長槍鎖南班陷寧國,伯琦與僚佐倉皇出見之,尋遁走至杭州。除兵部尚書,未行,改浙西肅政廉訪使。江南行台監察御史餘觀糾言伯琦失陷寧國,宜正其罪。十七年,江浙行省丞相達識帖睦爾承製假伯琦參知政事,招諭平江張士誠。士誠既降,江南行台監察御史亦辯釋伯琦罪,除同知太常禮儀院事,士誠留之,未行,拜資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於是留平江者十餘年。士誠既滅,伯琦乃得歸鄱陽,尋卒。
伯琦儀觀温雅,粹然如玉,雖遭時多艱,而善於自保。博學工文章,而尤以篆、隸、真、草擅名當時。嘗著《六書正訛》、《説文字原》二書,又有詩文稿若干卷。 [1] 
參考資料
  • 1.    明·宋濂,等 著.元史(五) 卷一百七十八至卷二百一十.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1999年:1660-1661
  • 2.    周伯琦  .故宮博物院[引用日期2022-09-30]
  • 3.    馬良春,李福田總主編.中國文學大辭典.第六卷.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第387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