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呈(拼音:ché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一説見於商代甲骨文。“呈”的基本義是向首領或上級稟報任務的完成情況,又指現出、顯露,又用作敬辭,表示恭敬地把東西送給別人。“呈”又指下級對上級使用的一種文書形式,作名詞用。 [2] 
中文名
拼    音
chéng
部    首
五    筆
KGF [6] 
倉    頡
RHG [6] 
鄭    碼
JCVV [6] 
筆    順
豎、橫折、橫、橫、橫、豎、橫
字    級
一級(編號:0716) [11] 
平水韻
下平聲·八庚 [1] 
總筆畫
3+4(部首+部首外)
四角號碼
6010₄ [6] 
結    構
上下結構
注音字母
ㄔㄥˊ
造字法
形聲字(存疑)
統一碼
基本區 U+5448 [6]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呈”字的構意尚不明確。許慎《説文解字》認為“呈”是一個形聲字,上部以“口”為形旁,下部以“𡈼”(tǐng,不是“壬”)為聲旁,並解釋“平也”。段玉裁進一步解釋説“𡈼”有挺立的意思,所以許慎訓“呈”為“平也”。但是許慎和段玉裁都沒有解釋為什麼“從口”。西周金文中用作偏旁的“呈”作圖1、2、3等形,春秋金文作圖4;單獨使用字例見於戰國文字。從金文和戰國文字字形來看,“呈”不從𡈼而從土。𡈼可能是聲化的結果。
《説文解字》解釋“呈”為“平也”,王筠《説文解字句讀》中説:“他書皆無此訓,蓋許君以呈為程之古文也。”程即度量衡的總稱,為衡量事物的標準。漢《樊安碑》:“作呈作式”,漢《冀州從事郭君碑》:“自古皆死,先民有呈。”均以呈為程。這大概是“呈”最初的意義。 [2]  [1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chéng
動詞
具有(某種形式);顯現(某種顏色、狀態)
appear
《列子‧天瑞》:“味之所味者嘗矣,而味味者未嘗呈。”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原道》:“龍圖獻禮,龜書呈貌。”
清·王慧《山陰道中三首》詩其二:“紛紛紅復碧,相引呈異姿。”
呈現;紛呈;龍鳳呈祥
恭敬地送上
submit;
present
《周書‧宗懍傳》:“使制《龍川廟碑》,一夜便就,詰朝呈上。”
王西彥《一個小人物的憤怒》:“雖説續假的簽呈又給代呈上去了,能不能夠被批准,還是一件不可預料的事情。”
呈報;呈送;呈獻;呈閲;謹呈
控告

醒世姻緣傳》第七四回:“如今咱這縣裏大爺吃虧不肯打光棍,叫相公們往府裏呈他去。”

炫耀

《舊唐書‧韋澳傳》:“然恐無呈身御史。”

名詞
舊時公文的一種,用於下對上
petition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老爹,我而今就寫呈去首。”
呈稿;呈文;呈子;辭呈
通“程”。限額

《史記‧秦始皇本紀》:“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通“程”。準則;法則

《尹文子‧大道上》:“名有三科,法有四呈。”
《冀州從事郭君碑》:“自古皆死,先民有呈。”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詞典》 [7]  《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二】【口部】
平也,從口𡈼聲。直貞切。 [14] 

説文解字注

(呈)平也。今義雲示也,見也。從口,𡈼聲。
貞切,十一部。𡈼之言挺也,故訓平。 [4] 

廣韻

直貞切,平清定 ‖ 呈聲耕部(chéng)
呈,示也。平也。見也。直貞切。七。
直正切,去勁定 ‖ 呈聲耕部(zhèng)
呈,自媒衒。又音程。 [10] 

康熙字典

【醜集上】【口部】 呈
《唐韻》直貞切。《集韻》馳貞切。《韻會》馳成切。並音程。《説文》:平也,從口,𡈼聲。
又《玉篇》:解也。
又《廣韻》:示也,見也。《正韻》:露也。
又姓。《正字通》:古今印藪有呈紳。
又與程通。《史記·秦始皇紀》: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又《廣韻》《集韻》並直正切。音鄭。《廣韻》:自媒炫。《唐書·韋澳傳》:恐無呈身御史。
又《集韻》醜郢切,音騁。與逞同,通也。一曰快也。《集韻》㞷古作呈。注詳屮部四畫。
又《字彙補》古文狂字。注詳犬部四畫。《郭氏正誤》:呈,從王從口,與呈字異。呈字從𡈼。 [3]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口”窄“王”寬。“口”,居上居中,上寬下窄。“王”,居下居中,首筆橫在橫中線,豎在豎中線,末筆橫最長,托住上部。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i̯ĕŋ
先秦
王力系統
d
ǐe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je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d
ie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d
rjing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ȡʰ
i̯ɛŋ
隋唐
王力系統
ȡ
ǐɛŋ
隋唐
董同龢系統
ȡʰ
jɛŋ
隋唐
周法高系統
ɖ
iæŋ
隋唐
李方桂系統
jäng
隋唐
陳新雄系統
ȡʰ
ǐɛŋ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5]  [15]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十四清

開口呼
全濁
直貞切
ȡʰjɛ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全濁
直正切
ȡʰjɛŋ
集韻
平聲
十陽
合口呼
全濁
渠王切
ɡiuɑŋ
平聲
十四清
開口呼
全濁
馳貞切
ȡiæŋ
上聲
四十靜
開口呼
次清
醜郢切
ȶʰiæŋ
去聲
四十五勁
開口呼
全濁
直正切
ȡiæŋ
禮部韻略

平聲





馳成切

增韻

平聲





馳成切


去聲





直正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穿



次清

ʈʂʼ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池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濁
時徵切
ʒiəŋ

去聲
十八敬


全濁
直正切
dʒ‘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穿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5]  [13] 
參考資料
  • 1.    平水韻 八庚 呈  .搜韻網[引用日期2019-11-20]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87
  • 3.    (清)張玉書等編纂.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年06月:106
  • 4.    《説文解字;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1卷:中國書店,2010.12:第207頁
  • 5.    「呈」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1-20]
  • 6.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24]
  • 7.    中國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漢語大詞典編纂處編纂.漢語大詞典 第3卷[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86.11:184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6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2[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633
  • 10.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192;431
  • 1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2-04-24]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42
  • 13.    呈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24]
  • 14.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95
  • 15.    呈的中古音  .漢典[引用日期2022-04-24]
  • 16.    李圃主編;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編纂.古文字詁林 第2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2:72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