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呆頭伯勞

鎖定
呆頭伯勞(學名:Lanius ludovicianus)是伯勞科、伯勞屬的一種鳥類。體長22釐米,翼展28-32釐米,體重35-50克。雄鳥面罩覆蓋了喙部和臉頰。整個上體從頸背到下背部呈石板灰色,臀部和上尾部顏色逐漸變淺。肩角白色,在背部形成一個非常清晰且對比鮮明的“V”形。尾巴黑色,邊緣白色。胸部有輕微的蠕蟲紋。尾巴的下面白色,尖端黑色。雌鳥的上體棕色,下體更呈灰色,並且更規則地出現蠕蟲紋。亞成鳥有深棕色的面具。兜帽呈棕灰色,披羽和上背部呈橄欖灰色,而臀部和上尾呈暗灰色或黏土色。 [3] 
其自然棲息地為乾燥的稀樹草原以及亞熱帶或熱帶的乾燥疏灌叢等,通常選擇高度在2-10米之間的棲息地。北部種羣具有遷徙性,而南部種羣一般為留鳥。呆頭伯勞有垂直起伏的之字形飛行。可以進行臨時分組。大多數獵物在攻擊飛行後在陸地上被捕獲,飛行距離通常小於10米。主要捕食昆蟲,也吃老鼠、蜥蜴、兩棲動物和小鳥,脊椎動物在節肢動物缺乏的冬季更為常見。每窩產5-6枚卵,雌性單獨孵化15-17天,幼鳥孵化後16-20天離開巢穴。該物種是伯勞科中北美地區唯一的特有種。在美國和墨西哥大部分地區廣泛繁殖,繁殖季節延伸至加拿大南部。 [1]  [3] 
中文名
呆頭伯勞
拉丁學名
Lanius ludovicianus
外文名
Loggerhead Shrike
國際瀕危等級
近危(NT) [1]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雀形目
伯勞科
伯勞屬
呆頭伯勞
亞    種
8亞種 [2]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66

呆頭伯勞動物學史

1760年,法國動物學家馬蒂蘭·雅克·布里松在他的《鳥類學》中,根據在美國路易斯安那州採集的一個標本,對呆頭伯勞進行了描述。他使用了法語名"La pie-griesche de la Louisiane"和拉丁語名"Lanius ludovicianus"。雖然布里松創造了拉丁名,但這些拉丁名通常不符合二名法,也不被《國際動物命名法委員會》認可。1766年,瑞典博物學家卡爾·林奈更新了他的《自然系統》第十二版,增加了240個布里松之前描述過的物種。其中之一就是呆頭伯勞。林奈對呆頭伯勞進行了簡短描述,採用了二名法名"Lanius ludovicianus"(與布里松的拉丁名相同),並引用了布里松的作品。種名"ludovic"是晚期拉丁語中“路易斯”的意思,綽號“-ianus”用來描述某物屬於另一個人或被另一個人佔有。翻譯過來,它的學名意思類似於“路易斯的屠夫”。“Loggerhead”與“blockhead”相似,指的是這種鳥的頭與身體的比例異常大。 [4-6] 

呆頭伯勞形態特徵

呆頭伯勞體長22釐米,翼展28-32釐米,體重35-50克。雄性成鳥中,面罩覆蓋了喙的底部和喙部。它在眼睛的上方和下方形成一個黑色的小網,然後在耳罩上顯著變寬。細細的白色眉毛幾乎看不見。整個上體從頸背到下背部呈石板灰色,臀部和上尾部顏色逐漸變淺。肩角白色,在背部形成一個非常清晰且對比鮮明的“V”形。尾巴黑色,邊緣白色。除中央一對外,尾羽的尖端為白色。翅膀黑色,初級覆羽上有白色斑點。初級、次級和第三級飛羽的內部絲被染成白色。下體呈白色,兩側呈淺灰色,胸部有輕微的蠕蟲紋。尾巴的下面白色,尖端黑色。 [3] 
雌鳥的上體棕的。下體更呈灰色,並且更規則地出現蠕蟲紋。在某些地區,初級飛羽的顏色較棕色。亞成鳥有深棕色的面具。兜帽呈棕灰色,披羽和上背部呈橄欖灰色,而臀部和上尾呈暗灰色或黏土色。所有的上體都或多或少有蠕蟲紋。肩角呈淺黃色,尾巴呈黑色,尖端呈肉桂黃色。翅膀黑色,主要的斑點很明顯。胸部和脅腹呈棕灰色,有大量蠕蟲紋,其餘下體為白色。體側經常出現黑煙條紋。尾巴下面完全是白色的。 [3] 
呆頭伯勞

呆頭伯勞棲息環境

呆頭伯勞主要是温帶氣候的鳥類,但在熱帶地區甚至沙漠地區也有發現。亞寒帶氣候和惡劣山地氣候地區一般不見其蹤影。這些鳥通常生活在低平原或緩坡的山丘上。有時它們會出現在相當高的山上的農場附近,但通常它們會生活在2000米以下。呆頭伯勞常見於草短的半開放區域,甚至是裸露的地面,前提是小樹或帶刺的灌木叢分佈得很稀疏。 [3] 
呆頭伯勞也可以在多種平坦的景觀中找到,植物種類繁多。在許多地區,它們的存在與大量農業用地相一致,那裏有豐富的牲畜牧場、灌木叢、柵欄柱和電線等棲息地。赤頭伯勞也在果園、田地邊的樹籬、有山楂灌木叢的農業荒地和林地邊緣築巢。它們還喜歡居家的草坪、高爾夫球場、墓地和定期修剪溝渠的路邊。在美國西部,這種伯勞常常與山艾樹、矮化灌木叢和小松林的半乾旱地區聯繫在一起。在明尼蘇達州進行的一項詳細研究表明,37%的巢穴位於耕地附近,45%位於草地棲息地,18%位於牧場。 [3] 

呆頭伯勞生活習性

呆頭伯勞遷徙

呆頭伯勞是部分遷徙的。北方的種羣在初秋時離開築巢地,而南方的種羣則是留鳥。據估計,生活在每年積雪持續10-30天的地區的鳥類被迫向南遷徙。有時,這些路線的距離很長(最長2500千米)。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大多數鳥類在9月中旬遷徙,並在翌年4月初返回。在美國威斯康星州,出發時間為9月15日左右,返回時間為3月17日左右。 [3] 

呆頭伯勞領地

領地的大小根據棲息地的結構和質量而有很大差異,面積從6到20公頃不等。在半沙漠棲息地,呆頭伯勞的領地面積甚至可以達到30多公頃。夏季和冬季,影響範圍幾乎相同。另一方面,密度會發生變化:兩個巢穴之間的距離絕不會超過80米。距離一般較大,通常為150-800米不等。然而,有時會沿着廢棄的舊道路形成各種“居住地”。留鳥夫婦全年都會維持自己的領地;如果它們分開,它們會佔據另一個領地,但與原來的領地非常接近。遷徙對似乎對它們的築巢地非常忠誠,更熱愛家園的雄性顯然在保護該地的過程中發揮着關鍵作用。 [3] 

呆頭伯勞行為

呆頭伯勞很容易觀察到,因為它們通常站在各種棲息地的顯眼位置,包括高速公路沿線的電線和電線杆上。然而,在某些棲息地類型中,特別是當築巢季節臨近時,這些鳥類變得非常神秘,例如在以山艾樹為主的景觀中。在春天,它們尖鋭的叫聲暴露了它們的存在,並且經常伴隨着它們的展示,在展示過程中它們輕輕地揮動翅膀,扇動尾巴,並經常發出類似於小雞懇求的叫聲。這些展示主要針對可能的入侵者,通常在領地邊緣進行。這些不受歡迎的訪客會通過一系列展示來回應,以給主人留下深刻印象。沒有對抗,第一個感到疲倦的個體離開這個地方,為最能忍受的個體留下道路。這種表演不應與結成情侶時表演的一種舞蹈相混淆。交配前,雌性會展示翅膀並向伴侶索取食物。 [3] 
呆頭伯勞還進行帶有垂直起伏的之字形飛行。與歐洲灰伯勞一樣,可以進行臨時分組。大多數獵物在攻擊飛行後在陸地上被捕獲,飛行距離通常小於10米。呆頭伯勞通常選擇高度在2-10米之間的棲息地。有時它們會盤旋以更好地發現受害者。儲藏室技術通常用於儲存獵物。這些食品儲藏室通常隱藏在樹葉內。食物儲備通常是非常臨時的,因為夫婦在撫養幼鳥期間會大量消耗它們。 [3] 

呆頭伯勞聲音

呆頭伯勞的鳴唱通常由雙音符或三音符組成,有時與柔和的顫音交替,使其更具音樂性。這些音符的節奏、音調和質量各不相同。它們與西方灰伯勞南灰伯勞的種類相差不遠,但不包括任何其他物種的模仿。識別呼叫有4到10個充滿活力的音符,強度逐漸減弱,第一個音符比最後一個音符更短且更高。在展示過程中,這種叫聲可能更具金屬感。當看到入侵者時,呆頭伯勞會發出相當刺耳的“bzeek bzeek”聲音。 [3] 

呆頭伯勞食性

呆頭伯勞比它們的近親灰伯勞捕食的小型脊椎動物更少,因此它們的“嗜血”名聲不那麼強烈。然而,它們捕捉各種各樣的老鼠、蜥蜴、兩棲動物、小鳥(鶯、雀和巖鷦鷯)。最大的獵物是蛇和哀鴿。脊椎動物在節肢動物缺乏的冬季更為常見。然而,後者全年都會被大量捕獲。最常見的昆蟲依次為:甲蟲、直翅目和膜翅目,蜘蛛、蝸牛和蝦也沒有被遺漏。呆頭伯勞並不是真正的“清潔工”,但它們有時會吃腐肉。它們以禿鷹猛禽留下的殘骸為生,或者更罕見的是,它們以死羊的屍體為食。 [3] 

呆頭伯勞分佈範圍

呆頭伯勞原產於北美大陸。它們的築巢範圍覆蓋加拿大南部的部分地區以及美國的大部分地區,除了東北部各州和落基山脈的某些不適宜居住的地區。該物種還在巴哈和墨西哥大部分地區直至墨西哥城周圍築巢。 [3] 
呆頭伯勞分佈圖 呆頭伯勞分佈圖 [1]

呆頭伯勞繁殖方式

呆頭伯勞在南部山脈為留鳥,雄性和雌性在冬天呆在一起,因此繁殖發生得更早,並在最初有變暖的跡象時就開始了,有時早在2月15日。在山區或高緯度地區,季節開始較晚,例如在加拿大安大略省,季節為4月底至5月初。在廣闊的領土上,季節從2月15日持續到7月,高峯期在3月中旬到6月中旬。替換巢穴很常見,幾乎每對都至少製作一個。有些夫妻在多次失敗後又進行了多次嘗試。“正常”的第二窩也可能發生,但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當地資源和氣候條件。在美國佛羅里達州,此類範例數量眾多,而在卡羅來納州或更北的明尼蘇達州,此類例子所佔數量不超過10%。第二窩巢穴與第一窩巢穴不同。尚不清楚是雄性還是雌性選擇築巢地點。兩個夥伴一起收集材料,但雌性更多地參與建造結構,需要7-12天才能完成。 [3] 
可以使用舊巢的材料。有時,雌性會將新結構疊加在舊結構或反舌鳥的舊巢上。在鴉巢內建造新巢的情況並不少見。伯勞鳥選擇樹木或灌木叢,最好是有刺的灌木,因為它們可以提供良好的保護。牧場上優先種植山楂樹、雪松樹和奧塞奇橙樹。巢相對於地面的高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現有樹木的大小。在西部,山艾樹占主導地位,巢穴平均放置在0.8米的高度,大約在植被的一半處。在許多州,它們的位置為2-4米,但也有觀察到巢穴距地面10米以上的例子。根據鳥類的體型,後者相對較大。它們的直徑為15釐米,深約11釐米。它們是由牢固地纏繞在一起的樹枝製成的,並與根和纖維結合在一起。內部裝飾有鮮花、馬毛、羽毛,有時還有苔蘚。 [3] 
呆頭伯勞每窩產5-6枚卵。與灰伯勞一樣,窩的大小根據緯度而變化,北方的窩更大。奇怪的是,在同一緯度,繁殖日期對窩產數沒有影響。第一窩和第二窩的大小也相同。雌性單獨孵化15-17天。幼鳥孵化後16-20天離開巢穴。 [3] 
呆頭伯勞的巢穴有時會寄生褐頭牛鸝。寄生的成功率相當有限,因為這兩個物種的孵化期差異很大。小牛鸝在11-12天之間孵化。然而,曾經發現巢穴裏有3只幼伯勞鳥和1只幼牛鸝。 [3] 

呆頭伯勞亞種分化

呆頭伯勞(8亞種)
序號
中文名稱
學名
命名者及年代
1
呆頭伯勞海峽羣島亞種
Lanius ludovicianus anthonyi
Mearns, 1898
2
呆頭伯勞大平原亞種
Lanius ludovicianus excubitorides
(Swainson, 1832)
3
呆頭伯勞下加利福尼亞州亞種
Lanius ludovicianus grinnelli
Oberholser, 1919
4
呆頭伯勞指名亞種
Lanius ludovicianus ludovicianus
Linnaeus, 1766
5
呆頭伯勞聖克利門蒂島亞種
Lanius ludovicianus mearnsi
Ridgway, 1903
6
呆頭伯勞墨西哥亞種
Lanius ludovicianus mexicanus
C. L. Brehm, 1854
7
呆頭伯勞佛羅里達州亞種
Lanius ludovicianus miamensis
Bishop, 1933
8
呆頭伯勞北美東部亞種
Lanius ludovicianus migrans
W. Palmer, 1898
[2]  [7] 

呆頭伯勞保護現狀

呆頭伯勞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20年8月30日——近危(NT)。 [1] 

呆頭伯勞種羣現狀

20世紀初直至20年代,北美的呆頭伯勞數量達到頂峯。從這一天起,數量開始減少。這種下降在五大湖地區立即可見,並在1970年左右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得到證實。呆頭伯勞似乎已經在美國東北部各州消失。在加拿大,繁殖對目前數量很少,僅限於屏障以南。居住在德克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科羅拉多州、蒙大拿州和南達科他州的數量似乎是唯一表現出一定穩定性的數量。棲息地的快速退化和集約化農業中農藥的使用似乎是呆頭伯勞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然而,由於其領地廣闊,並不被視為受到威脅。 [3] 
2019年,估計該物種的成熟個體總數為7,000,000只。趨勢解釋:截至2017年,該物種在過去40年中在北美經歷了大幅且具有統計意義的下降,40年來下降了71.2%。2019年表明,在規定的十年期間內,該物種的整個分佈範圍內的當前種羣數量下降了約24%,因此這裏估計的持續下降幅度為20-29%。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