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璹

鎖定
呂璹(1007——1070),字季玉,泉州晉江人,景佑元年(1034)進士。官至光祿寺卿。勤政愛民,頗若賢聲,漳浦士民感其德,建生祠祀之。稱為鎮國公。
本    名
呂璹
季玉
所處時代
宋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泉州南安水頭鎮樸兜村
出生日期
1007年
逝世日期
1070年
主要作品
徵蠻錄》

目錄

呂璹生平

呂璹,字季玉,北宋·泉州南安水頭鎮樸兜村(今樸裏村)人,呂惠卿之父。
呂璹原居泉州郡城(亦為晉江縣治)相公巷,郡城亦為晉江縣治,故或稱晉江人。
呂璹與曾公亮家為鄰,又有姻誼關係。曾家欲擴建府第,呂璹、呂惠卿父子遂成人之美,騰出地皮予曾家。在地理大師黃應鐘的指點下,另擇新地,舉家遷居南安縣水頭鎮塔豐山崑崙垵,即今樸兜村。
習吏事。景佑元年(1034年)第進士,通判宜州,儂智高入寇,轉運使發檄文要呂璹發兵會合,有人勸他不去,他不聽,率二千人抄儂智高賊後路,得到很多首級和俘虜,安定了地方。撰寫《徵蠻錄》一卷。
慶曆年間(1041—1048年)為漳州漳浦令。漳浦縣處山林蔽翳間,百姓遭受瘴霧蛇虎之害,呂璹教民焚燎而耕,使其免於這些災害。任上因開漳聖王陳元光將軍父子有功於閩地而史書闕載,作詩《威惠廟》:當年平賊立殊勳,時不旌賢事忍聞。唐史無人修列傳,漳江有廟祀將軍。建立學校,選擇老師,招募民兵以抵禦汀州、虔州盜賊。離任後,百姓為他立生祠。
後呂璹知衡山縣、通判宜州,後為開封府司錄,嘉祐六年(1061年)十一月訊問宦官史志聰指使衞士伐木一案,官吏多為史志聰迴護,呂璹堅持辦案,史志聰被貶。
嘉祐年間,知潮州。虞部員外郎朱泌請令虔州增散蠶鹽錢。呂璹和知梅州王叔也都論其利害。後又知懷州。
呂璹官終光祿卿。去世時其子呂惠卿官居同判司農事,因喪父而去職。 [1] 

呂璹軼事

呂璹在任漳浦縣令時,留下一些傳説:
南宋·吳虎臣《能改齋漫錄·卷18·神仙鬼怪》載有“虎伏誅”的事:有一次,一個老百姓又被虎咬死了,呂璹前往哀悼,令人在死者被虎咬死的地方挖掘一口很深的阱,還在阱旁豎立一塊牌子,上寫:“害民者速陷此中!”次日果然發現有老虎陷人此阱中。
吳虎臣《能改齋漫錄》還載有“媪之子復甦”的故事:漳浦縣邑內有位老婦人的兒子在陳元光將軍廟戲耍,偷拿了廟裏的水果等供品。不料,這孩子一走出廟門,在石階下竟仆倒而死。老婦人痛哭流涕,傷心至極,圍觀的人十分同情她。呂璹聞知,立刻寫了一篇訟文到陳將軍廟裏祭拜。文中説,如果偷盜宗廟的酒食,依律是在罪人的臉上刺字,那麼,偷盜將軍廟裏的供品是不應當處死的,如果這樣做的人是愚蠢無知的。將軍還應赦免他,這並不影響將軍處事的公正啊!當呂璹把訟文在廟前焚燒之後,老婦人的兒子居然奇蹟般地甦醒過來了。 [2] 

呂璹家族

子惠卿、升卿,俱第進士;諒卿為温州推官,入黨籍。”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