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玉蘭

(2014年餘念執導紀錄片)

鎖定
《呂玉蘭》是2014年餘念執導的紀錄片。
中文名
呂玉蘭
導    演
餘念
集    數
6 集
出品時間
2014年

呂玉蘭影片介紹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期,15歲的她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農業合作社社長;作為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的代表,她的身影曾出現在中共九大、十大和十一大的主席台上;有關介紹她人生體會的文章《十個為什麼》,通過新聞媒體廣為流傳;她提出的“農業要上去、幹部要下去”口號,傳遍祖國大地 [1] 
她走完人生短暫的歷程,卻留下永不磨滅的精神力量激發後人披荊斬棘、勇往直前。她,就是一生寄希望于田野、心繫他人、不懈探索、質樸本色,生命如玉蘭花般從容綻放的呂玉蘭。
本片以豐富的真人影像、人物日記、採訪口述,向觀眾講述一位平凡而偉大的女性——呂玉蘭,努力於時代背景、故事與細節處探尋人物內心的情感和行動的源泉,在現實的觀照下催人深思與奮進。

呂玉蘭分集簡介

第一集《火紅的青春
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年輕的農村姑娘呂玉蘭,曾是一代中國婦女、中國農民的驕傲。呂玉蘭的一生書寫着一位女性不平凡的進取之路。15歲,她成為中國最年輕的農業合作社社長;作為全國著名農業勞動模範的代表,她的身影曾出現在中共九大、十大和十一大的主席台上;她扛着鐵鍬的照片,曾登在《中國青年》雜誌的封面;有關介紹她人生體會的文章《十個為什麼》,通過新華社、人民日報等新聞媒體廣為流傳;她提出的“農業要上去、幹部要下去”這句口號,傳遍了祖國大地。
不同的時代賦予人們不同的理想,不同的人生追求。建國初期,在農業化建設的時代浪潮中,在黨和國家的號召下,正值青春年華的新中國青年有着與現代年輕人不一樣的抱負和天地。在呂玉蘭高小畢業回鄉務農後的幾年間,更多的青年學生陸續走出校門,奔向農村廣闊的田間。當“小我”融入“大我”,當“索取”讓位“奉獻”,當“拼搏”、“奮鬥”成為目標,在呂玉蘭等一代年輕人的面前展現的將是一片廣闊的天地,等待着他們用雙手去描繪,去改變。
第二集《希望的田野
祖輩是農民出身的呂玉蘭,內心有着化不開的“土地”情結。從回鄉務農那天起,她就開始深深思考,應該怎樣徹底改變家鄉風沙的危害?當得知“植樹造林”可以“防風固沙”的經驗後,她立刻開始學習推廣。但在數千畝沙荒地上植樹造林,真正行動起來困難重重。幾經波折,幾番奮鬥,呂玉蘭帶領羣眾育成100多萬株樹、長達8華里的林帶,荒漠終於變成了綠洲。同時,面對旱災、土地不平和地薄肥缺的現實,呂玉蘭和幹部社員們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變旱地為水地,變薄地為肥田。
“為三年實現東留善固化而奮鬥!”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臨西縣喊得最響亮的一句口號。“儘快改變生產條件、促進農業大上”,這是臨西三年實現東留善固化的基礎。呂玉蘭和她的同伴們緊緊抓住了這個關鍵。呂玉蘭明確提出:“農業要上去,水肥要保駕。”在發展水利建設的同時,她還帶領大家大積農家肥、大種紫穗槐等,使農業“八字憲法”得到落實。呂玉蘭再一次用她的行動,為周總理囑託開展的“臨西縣三年東留善固化”活動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第三集《永遠的人民》
出生在農村,成長在農村,紮根於農村,呂玉蘭一門心思琢磨着怎樣才能改變家鄉貧窮落後的面貌,帶領羣眾走向共同富裕。牢記來源於人民、服務於人民,這一宗旨貫穿了她的整個職業生涯。當呂玉蘭全心全意為羣眾付出時,羣眾也把她當成了自己的親人。東留善固村的老百姓至今依然記着,當時還是姑娘的呂玉蘭為他們做的一件件暖心窩的事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經濟獲得大發展的堅實基礎上,呂玉蘭和她的同伴們還開始了建設新農村的漫長征程。
“農業要上去,幹部要下去”,是呂玉蘭任河北省委副書記、臨西縣委第一書記期間提出的響亮口號。作為一名從農村基層走出來的領導幹部,怎樣才能帶領其他幹部深入羣眾中間,瞭解實際情況,有效率地解決碰到的難題是呂玉蘭長期思考的問題。呂玉蘭以她點點滴滴的工作貫徹、執行着毛澤東思想和黨的羣眾路線,心繫他人,為他人謀福利,這種對人民無私的大愛,歷經歲月的沉澱,在今天愈顯醇厚與珍貴。
第四集《質樸的本色》
頭扎白毛巾,是呂玉蘭的慣常打扮,因此被稱為“頭扎白毛巾的女省委書記”。而這對於她來説,不過是最本色、最真實的打扮,與她的職務身份無關。呂玉蘭對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一直十分重視。一首自編順口溜兒,表達了她的決心:“參加勞動不能忘,艱苦樸素最高尚。全心全意為人民,保持本色第一樁。”其實,從參加工作那天起,呂玉蘭就以身作則,處處彰顯着一位普通勞動者質樸無華的本色。在臨西縣至今流傳着呂玉蘭“賠本幹部”、“赤腳開會”的故事。
在工作中,呂玉蘭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要做到一塵不染、廉潔奉公。她制定的“十不準”、“三不要”,壓在了省農業廳辦公桌的玻璃板底下,時刻提醒着自己。我國著名詩人田間在詩中曾以玉蘭花來稱讚呂玉蘭。《不怕風吹浪打》後來被作曲家譜成歌曲,在羣眾中廣泛傳唱。呂玉蘭奮鬥的一生如玉蘭般綻放着生命的底色,她從無私的奉獻中尋找着幸福快樂和人生的價值。艱苦樸素、廉潔奉公,這種質樸的本色歷經歲月的洗練,在時間的長河中愈發熠熠生輝。
第五集《探索的腳步》
上世紀80年代初,針對“高產窮”縣的癥結,“解放思想,打破框框,調整農業佈局……”是時任河北省正定縣委副書記的呂玉蘭開出的藥方。“農民要想富,必須上工副”,呂玉蘭感到應當在緊緊抓住糧食生產的同時,還必須邁開步伐,下大力搞好多種經營。1982年春,她親自帶正定的縣鄉幹部到先進地區學習取經,還運用本縣當地農民發展庭院經濟發家致富的事例,來教育和幫助各級幹部轉變認識,打開了全縣多種經營工作的新局面。
呂玉蘭在省農業廳工作期間,大力倡導農業機械化。她根據自己下鄉的見聞與體會,歸納成這樣一句話:“當代農村離不開機械化”。她把農業機械化的作用,擴展到了十條,並通過做報告、寫文章和向領導彙報等形式,到處宣傳農業機械化的“十大作用”。“乘着涼、喝啤酒,跟着糧擔往家走,輕輕鬆鬆過麥收。”這首農民自編的順口溜,是對呂玉蘭工作成效的最好註解。
第六集《精神的力量》
呂玉蘭幾十年在工作上辛勞付出,為家鄉面貌帶來的巨大改變,人們看在眼裏,記在心間。在她逝世後,臨西縣委和東留善固村委曾跟她共事過的同志回顧了她的創業歷程,總結了她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愛國為民、艱苦創業、求真務實、無私奉獻”的“玉蘭精神”,是對呂玉蘭一生優秀品質和思想情操的精煉概括。它與中華民族精神一脈相承,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順應了社會進步的時代潮流,彰顯了共產黨人的先進本色。如今,經呂玉蘭培養的典型在各個工作崗位發揮着模範帶頭作用,“玉蘭精神”一點一滴滲透在他們的工作之中。
“玉蘭精神”既是呂玉蘭一生為黨的事業、人民的事業不懈奮鬥的高度概括,同時也是新中國勞模身上共同具備的優秀品質。這種精神在今日依然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回首新中國走過的風雨征程,勞模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精神,代表着一個時代的價值觀、道德觀和精神風貌,展示了中華民族“頑強拼搏”、“自強不息”的崇高品格,體現了我們偉大的民族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