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惠生

(安徽無為革命烈士)

鎖定
呂惠生(1903-1945) [1]  ,又名惟偊,安徽無為人。1922年考入北京農業大學,1926年畢業後回故鄉從事教育工作。同年,加入國民黨,曾任國民黨無為縣黨部秘書、縣臨時行政委員會委員等職。1939年參加革命,曾擔任《無為日報》社社長兼主編。皖南事變後加入蘇北遊擊縱隊。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抗日根據地儀徵縣縣長、無為縣縣長及皖中行署主任、皖中人民抗日自衞軍司令員等職。1943年,擔任皖中水利委員會主任時,帶領軍民建設水利工程———黃絲灘江堤。1945年9月隨新四軍第七師北撤時在蕪湖被捕,解來南京,11月犧牲 [1] 
中文名
呂惠生
出生日期
1903年
逝世日期
1945年11月13日
畢業院校
安慶第一甲種農業學校
出生地
無為
黨    派
中國國民黨(1924)、中國共產黨(1942)

目錄

  1. 1 簡歷

呂惠生簡歷

呂惠生,無為人,1903年出生 [1]  。父親呂仲藩中過秀才,一家僅靠父親教書的收入維持生活。在岳父的資助下,呂惠生在安慶第一甲種農業學校畢業後,於1922年夏考入北京國立農業專科學校。1924年11月,孫中山到達北京,左派國民黨人空前活躍,呂惠生也被捲入了時代的潮流。對孫中山著作的研讀,使他迅速地接受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不久,他由兩位同學介紹,加入了中國國民黨。
1926年冬,呂惠生大學畢業回到無為,被左派國民黨人組成的秘密縣黨部選為秘書。1927年3月,北伐軍開進無為,國民黨縣黨部轉入公開活動,與無為各界聯合成立了一個由5人組成的“無為縣臨時行政委員會”,呂惠生被任命為委員會委員兼第一科科長,參與執掌無為縣的革命政權。不久,北伐軍離開無為,轟轟烈烈的大革命失敗了。無為和全國一樣,開始處於國民黨新軍閥的統治之下。
形勢緩和以後,呂惠生回無為任無為中學校長。此後,又曾執教於鳳陽女中、池州鄉村師範和宿州鄉村師範等校。
“九·一八”事變後,國事日非,民不堪命。1936年,早已對國民黨絕望的呂惠生憤然退出國民黨。“七·七”事變後,呂惠生積極投入抗日救亡運動。他辦起《無為日報》,宣傳抗日救國,並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無為民眾動員委員會。1937年11月,共產黨員張愷帆任中共皖中工作委員會委員,在無為從事恢復黨組織的工作,領導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呂惠生聞訊登門拜訪,兩人談得十分融洽。在共產黨和新四軍身上,他看到了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
1938年底,新四軍參謀長張雲逸從皖南軍部來到江北,組建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張雲逸曾專門拜訪呂惠生,與之共商抗日大計,使他受到極大的鼓舞。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初創時期,武器與給養十分困難,呂惠生利用自己的社會聲望四處奔走募捐,不遺餘力地為之籌集糧餉彈藥。在國民黨頑固派對共產黨、新四軍制造摩擦事件時,他常以地方知名人士的身份參加談判,堅決維護進步和團結,反對倒退和分裂。
在國民黨第一次掀起的反共高潮中,呂惠生因積極參加抗日工作,被列入國民黨安徽省主席李品仙的黑名單。1940年2月上旬,當無為縣當局準備逮捕他時,他得息後,帶着妻子和4個兒女連夜投奔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從此,呂惠生與共產黨、新四軍風雨同舟、安危與共。
1940年4月底,呂惠生被任命為淮南抗日根據地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文教科長。不久,調任儀徵縣長。同年9月,再調任路東八縣聯辦的半塔聯合中學副校長(方毅兼任校長)。1941年4月,新四軍皖南突圍部隊過江到達無為後奉命和江北部隊組建新四軍第七師,開闢皖中根據地。呂惠生奉命調任無為縣長,負責組建無為縣的民主政府。
1942年7月,新成立的皖中參議會決定在無為縣政府的基礎上成立皖中行政公署,呂惠生被任命為行署主任。由於他一貫的進步立場,特別是參加革命後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同年底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皖中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19塊抗日根據地之一。在敵、偽、頑的三面夾擊中,皖中行政公署擔負着頭緒繁多的政務。對此,呂惠生恪盡其職,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實踐着自己“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誓言。
呂惠生經常輕裝簡從,戴一頂斗笠,穿一雙草鞋下鄉,深入農村宣傳黨和抗日民主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在他的家鄉無為縣,只要聽説是“呂三爺”(呂惠生在弟兄中排行第三,這是當地俗稱)來了,人們無不奔走相告,扶老攜幼而來。他通俗生動、親切實在的宣講使父老鄉親們聽得津津有味。他真誠地關心着農民羣眾的疾苦,交了不少農民朋友。
呂惠生很重視統戰工作。他經常找地方上的一些上層人士做工作,以身説法地向他們闡述黨和民主政府團結抗日的大政方針,曉以共禦外侮的大義。他的積極工作,使抗日民主政府團結了一大批統戰對象,充分發揮了皖中參議會的作用,有力地鞏固和擴大了根據地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在農村工作中,他認真執行減租減息政策,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以極大的精力來從事根據地的水利建設。皖中根據地最大的一項水利工程———黃絲灘長江大堤退建工程,就是在呂惠生領導下興建的。
黃絲灘位於長江北岸,是無為東鄉的一段大堤。歷代統治者都只知借修堤向人民派捐要款,不予認真修整。民國初年和1931年,大堤又先後兩次出現險情,無為、含山、巢縣、廬江、舒城和合肥等縣窪地盡成澤國,人民慘遭浪劫。為了根除這一水患,受皖中根據地黨政機關重託,呂惠生主持了黃絲灘大堤的退建工程。
黃絲灘工程委員會和工程局先後動員了無為、臨江、湖東、含巢等有關地區民工21萬人。感於黨和抗日政府的造福於民,而並不受益的山區羣眾和遠在江南的銅陵、繁昌兩縣人民也踴躍出夫支援。工程於1943年11月底動工,至翌年5月初勝利竣工。實際工作104天,費工100餘萬,挑土40餘萬方。江堤全長13華里,高2丈,底寬12丈,成為保護無為、巢縣、和縣、含山、舒城、廬江、合肥7縣200餘萬人民的生命財產,使300萬畝良田免遭水患的堅固屏障。在修建期間,日寇偽軍不斷進行騷擾,企圖破壞大堤工程的開展。新四軍七師提出了“武裝保衞修堤”的口號,不僅派出大批部隊參加修堤,並且屢次打退了敵偽的武裝騷亂,保證了修堤工程的勝利完成。
為了表彰呂惠生為興建大堤所作的傑出貢獻,皖中黨和人民將這條大堤命名為“惠生堤”。除了黃絲灘大堤以外,皖中抗日根據地所進行的較大的水利建設項目還有無為縣三閘———季家閘、陳家閘、黃樹閘的改建及和縣境內的江邊新橋閘的修建等,呂惠生都為之傾注了大量心血。
呂惠生嘔心瀝血地工作,政績斐然。但他非常謙虛謹慎,對自己所做的工作從不滿足。在1945年2月13日的日記中,他感人地寫道:“我深深知道,我是很不夠格地來擔任這麼一個名義和職務,黨和首長們對於我總是特殊又特殊,我再不加緊報以工作,我也是沒有心肝……因此,三更燈火五更雞,累斷命根也不遲疑了。生命只是一條在此:幹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呂惠生烈士 呂惠生烈士
抗戰勝利後,為了避免新的內戰,中國共產黨作出重大讓步,決定撤出皖江等8個解放區。1945年9月,皖江抗日根據地行政公署和新四軍第七師奉命北撤。呂惠生因病不便陸路行軍,帶着家屬和警衞員等10餘人,從無為河溝姚王廟渡口坐船由水路駛往江蘇六合。船行至和縣西梁山江面,被汪偽無為縣長鬍正綱攔截。敵人在一再勒索保釋費後,釋放了呂惠生的家屬,把呂惠生輾轉關進了南京六浪橋監獄。中共地下黨和北撤中的新四軍第七師得悉呂惠生被捕後,竭力設法營救,但均未成功。
在獄中,敵人使用了種種手段來威脅、折磨呂惠生,他大義凜然,視死如歸。敵人無計可施,於1945年11月13日對呂惠生下了毒手。
犧牲前,呂惠生在獄中託人傳出遺詩一首:
忍看山河碎,願將赤血流。
煙塵開敵後,擾攘展民猷。
八載堅心志,忠貞為國酬。
且喜天破曉,竟死我何求?
全國解放以後,中共皖北區委和皖北行署以極大的努力,歷經周折,終於找到了呂惠生的遺骸。1949年10月,皖北行署專門派了一艘小火輪運回烈士遺骸。船回無為時,出城迎靈的羣眾不計其數,烈士安葬於無為縣繡溪公園。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