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呂士民

鎖定
呂士民,宿州埇橋人,1938年生於七代杏林世家。擅中醫,然對漫畫情有獨鍾,從事漫畫創作50年,發表作品6000餘幅,部分作品為國務院中南海、中國文化部、美術館、博物館收藏。出版有《呂士民漫畫集》、《漫畫座右銘》、《畫裏有話》、《情歌》等七部,漫畫撲克三部,獲省級以上獎項39次,數十幅水墨漫畫赴國外展出,作品先後被日本、美國、韓國等畫廊收藏。
中文名
呂士民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38年
職    業
醫師

呂士民個人簡介

呂士民 呂士民
呂士民將中國畫的大寫意筆墨,融入到漫畫中來,形成“水墨漫畫”,用筆用墨簡練誇張,畫面有漫畫的內涵,又有小品的筆墨形式。華君武曾評其漫畫風格為“中國幽默”。現為中國漫畫家藝術委會理事、《中國漫畫藝術研究報》副總編輯、安徽省漫畫藝委會名譽會長、安徽省美協會員、宿州市書畫院名譽院長、安徽省農工民主黨書畫院副院長。
中國藝術研究院博導柯文輝給予他的作品以高度評價:“水墨漫畫能登堂入室,進入尋常百姓家,呂士民功不可沒”。其作品主要特點是帶有水墨性、抒寫性、民間性、幽默性、諷刺性。 [1] 

呂士民個人經歷

呂士民出生在七代杏林世家,父親呂茂林為一代名醫,其望子成龍心切,自幼逼呂士民念《藥性賦》,抄寫《湯頭歌訣》,想把中醫的重擔,放在呂士民的肩頭。然而,呂士民卻對畫畫情有獨鍾。常常在大本的醫書裏,夾着《小人書》在中醫處方箋上塗滿《水滸》人物……
1957年,呂士民瞞着父親投考安徽藝校,想當現代吳道子,卻因成份高,沒有通過政審關,雖內心不情願從醫,竟然考中了衞校。畫了半個世紀漫畫,發表了6000餘幅作品,出版發行了7冊漫畫集,獲省以上漫畫獎39個。14幅水墨漫畫赴國外展出,7幅被收藏。50餘年吃行醫飯,忙漫畫事,職稱卻是主治醫師,在『諷刺與幽默』年度獲獎證書上,父親竟然在上面題寫“不務正業”四個大字。事後,被漫畫大師華君武得知,也寫了“不誤正業”四個大字送給了呂士民,為呂士民平了反。
呂士民死心塌地擁有漫畫的韌勁,終於打動了父親。一次,老人家去北京出版社校對他的著作《中醫舌診》返宿後,滿面春光地捧着一迭書送到呂士民的面前,起初呂士民以為是父親的著作,等接到手裏,呂士民不禁鼻子一酸,熱淚滾滾而下,這哪是父親的著作呀!分明是無價之寶呀!他們是《寫意人物畫集》、《國外漫畫精品集》、《華君武漫畫集》、《三毛流浪記》…… [2] 

呂士民創作背景

由於行醫長期與社會底層人物特別是農民打交道,他常常被農民的勤勞、憨厚、風趣、質樸所感染,他平時注意細心觀察,曾畫出《鄉村趣事》組畫,受到包括華君武在內的名家及漫畫愛好者的廣泛好評。
工作中的呂士民 工作中的呂士民
出於對戲曲的愛好及對民間民俗文化的關注,漫畫家呂士民開始有意識地接觸、瞭解古老的鄉儺,以期豐富自己的漫畫創作,拓展新的創作領域。先是找來有關儺文化方面的著述,漸漸對儺有了一些理性認識,後來又尋來鄉儺演藝的圖文資料,這一看不打緊,他竟慢慢“沉湎”其中不能自拔。幾次提筆欲畫,卻因從沒到現場觀過真正的鄉間儺事活動,難找到那種感覺,得知“池州儺戲”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於是他不顧六月炎熱,隻身趕赴儺鄉貴池走訪鄉儺藝人,觀民風,聊儺戲。而儺鄉的演出活動,一般定在每年正月十五前,平時極少能看到,可巧得很,七月上旬池州市文化局組織梅街儺戲班為法國友人專場演出,得知這個消息後,他又興致勃勃地趕去觀看。通過幾場實地觀戲,他對鄉儺的內涵、價值有了新的認識,特別是鄉儺那斑斕的面具,豔麗的服飾,神秘的儀式,奇拙的舞步,古雅的高腔……讓他如醉如痴,尤其是那熱烈壯觀的儺事場面,儺藝人對古文化的虔誠執著,鄉民們質樸本真的諧趣熱情,給畫家留下深刻印象。這一切都激起了漫畫家強烈的創作衝動,從儺鄉回來後,他一直沉醉在儺的藝術海洋裏,他畫呀畫,畫得風采飛揚,畫得酣暢淋漓……。鄉儺文化包含着大量的民俗、宗教、神話、音樂、舞蹈、戲劇、美術等多維文化信息,而它在意趣上的質樸美,在形式上的稚拙美,在氣質上的鄉土本色美,恰恰與呂士民漫畫的風格手法非常相似。呂士民選擇用水墨漫畫作為載體,來表現鄉儺文化的豐富藴涵。既開拓了漫畫的題材新域,又提升了鄉儺藝術的審美價值。 [3] 
父親傳呂士民醫道,尤其是祖傳治療銀屑病的方劑,治癒了無數病人,使呂士民在醫界站穩了腳跟,病患者從全國四面八方慕名而來,他得以以醫養畫,有足夠的盤纏到全國各地看畫展,到上海找詹同老師談漫畫人物造型,訪鄭辛遙聽他侃國外漫畫家的故事。到北京請華老指點其拙作,找英韜老師探討漫畫構思,與何韋兄徹夜長談墨畫的構成,特別是方成老師,還時常將其新作贈送給他,使他受益匪淺。呂士民還去中央美術學院,聽博士生導師肖如教授講授人物畫大寫意要點,進中央藝術研究院請美術評論家何文輝教授解剖品評其畫作。大師們的侃侃而談和評論家的直言話語,常常聽得他茅塞頓開和直冒冷汗。
呂士民出生在農村,工作之後又兩次長時期下放到鄉下搞發“合同醫療”。古老的墉橋大地,孕育了家鄉農民質樸的素質,塑造了他們粗獷豪邁、潑辣豁達的性格。呂士民每次都被那醇厚的鄉土氣息和真摯的情感所包圍,他們每天都發生許多風趣幽默的故事,他們中流傳的成語、歇後語、葷素笑話,耐琢磨而回味無窮。
生活產生藝術,藝術反映生活。呂士民用文字把鄉村形形色色的趣事,林林總總的笑料記錄下來,用畫筆描繪出來,一文一圖,取名《鄉村趣事》。此係列被新安晚報副刊部主任馬麗春看中,在《人生百味》版上連續發表四個年頭。華老看到這個系列,欣喜之餘,以《中國幽默》為題,親自在《人民日報》副刊上撰文,熱情地推薦給讀者,使此係列得以先後被全國7家報紙,4家雜誌刊用。
農民、大地、莊稼、毛驢、稚童……就是天然的大寫意中國畫,呂士民直抒胸臆,以意寫圖,色彩大膽二延筆簡練、不加雕飾地畫到宣紙上,便是作品《鄉土情》。這一幅幅土的掉渣的水墨作品,柯文輝教授看到説:【看到作品就知道你不是“正規軍”(學院派)。】呂士民創作時不受學院派技法的約束,放得開。學院派學生何畫農村題材的畫,就得體驗生活到農村去畫速寫,畫素描,回來後把它放大,就是作為作品了。呂士民生長在民間傳統文化環境之中,農民的形態就在他的心中,他用粗獷的筆線,塑造他們的性格,用民間傳統的大紅大綠的絢麗厚重的色彩,盡情揮灑在自己的作品裏。使作品其易趣具有質樸美,形式具有稚拙美,氣質具有鄉土本色美。做人、作畫,呂士民給自己寫了四個字:情、趣、簡、真。 [1] 
情者,觸物漫想也。
趣者,幽默出奇也。
簡者,以少勝多也。
真者,稚拙真樸也。

呂士民作品賞析

呂士民作品欣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