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高羣

(革命烈士)

鎖定
吳高羣(1910-1933),江西上猶人。出身貧苦,少時學徒,當店員。1927年投入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四師教導隊。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1928年1月參加湘南起義;4月隨部上井岡山參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紅四軍排長、連黨代表、大隊長,紅一軍團十一師三十一團團長。率部參加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至第四次反“圍剿”作戰。1933年6月部隊縮編,任紅一軍團二師五團團長;不久任第二師師長;11月改任第十五師(少共國際師)師長;同年12月率全師擔任鉗制敵軍任務,協同紅一軍團主力打垮敵軍三個團,取得團村戰鬥勝利。榮獲二等紅星獎章。12月在團村戰鬥中身負重傷。24日於建寧紅軍醫院犧牲。 [1-2] 
中文名
吳高羣
別    名
吳高芹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10年
逝世日期
1933年12月24日 [1] 
出生地
江西省上猶縣

吳高羣人物生平

吳高羣早年經歷

吳高羣,原名吳高芹,1910年出生在上猶縣營前鎮下灣村橋頭的一個貧窮家庭。父親吳朝清,母親劉鳳娣,姐弟4人。 [3-4] 
吳高羣的家離營前圩不遠。憑着地理的優勢,父親在逢圩時常到圩內做中間人,為賣方介紹買主,中間説合價錢。買賣成交後,買賣雙方會給點小錢答謝中間人,這樣能得到一些錢。母親是一個賢妻良母,勤勞節儉。除操持家務,她還常到十幾里路外的大山裏砍柴,再挑到圩上去賣,接濟家用。在黑暗的舊社會,父母含辛茹苦,長年累月的勞動,節衣縮食,也難維持一家人的温飽。吳高羣是個懂事的孩子,七八歲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餵豬、放牛、割草、砍柴,稍大一點就幫人做零工,為父母分擔生活的擔子,開始步入人生的道路。 [4] 
吳高羣十多歲時,來到崇義縣城,在叔父吳朝享開的南什商店學徒,白天勤勤懇懇的幹活,晚上學文化、學珠算。經過幾年鍛鍊,吳高羣做生意已經得心應手。吳朝享漸漸把對外聯繫、採購辦貨等差事也交給他。 [4] 
1926年,在共產黨員鄧子恢等人的領導下,上猶、崇義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工人運動。吳高羣在辦貨的往來中,結識了陳贊雍、鄧子恢、鄧仲春等工會領導人,親眼看到工農團結起來的力量,思想逐漸覺悟,後來參加了工會並積極投入工會領導的各種活動和鬥爭。 [4] 

吳高羣投身革命

1926年7月9日,北伐戰爭拉開序幕。9月上旬,北伐軍第二軍第五師和第五軍第四十六團,分別從粵北和湘南直取贛南,於4日佔領大餘、崇義縣城。 [4] 
吳高羣參加工會的活動被叔父吳朝享發覺。吳朝享要他退出工會,好好經商做生意。於是,吳高羣離開叔叔加入了國民革命軍,隨部隊參加北伐戰鬥,一路挺進到了武漢。 [4] 
參加北伐戰鬥的國民革命軍第11軍24師是共產黨控制的武裝力量,葉挺同志是師長。為了培養黨的基層軍事幹部,共產黨在24師成立了教導隊,安排孫樹成任大隊長,申朝宗任副大隊長,吳高羣成為教導隊的一名學員。 [4] 
1927年4月12日,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新右派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為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挽救中國革命,中共中央指定周恩來李立三惲代英彭湃等組成中共中央前敵委員會,以周恩來為書記,領導南昌起義,預定參加起義的部隊2萬餘人。吳高羣隨教導隊從武漢出發,抵達南昌參加起義。 [4] 
1927年8月3日起,中共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原定計劃,指揮起義軍分批撤出南昌。吳高羣和部隊一起撤出南昌後,歷經天心圩整頓、大庾整編、上堡整訓,逐漸成為堅強、勇敢的革命戰士。 [4] 

吳高羣驍勇善戰

1928年初,吳高羣在湖南郴州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無產階級的先鋒戰士。4月,登上井岡山,踏遍了500裏井岡,轉戰了兩省十幾個縣,由戰鬥員、排長、大隊長升為黨代表,成為紅軍隊伍中的骨幹,革命激流中的堅定戰士,為井岡山根據地的開闢、鞏固和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4] 
1929年1月,吳高羣隨紅軍主力進軍贛南閩西,為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創建衝鋒陷陣,參加了中央蘇區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反“圍剿”鬥爭。在歷次戰鬥中身先士卒,作戰英勇,指揮得當。在1932年7月的南雄水口戰役中,身為團長的吳高羣帶着幾挺機關槍,率領全團戰士和敵人血拼。哪裏陣地丟失,他就在哪裏重新把陣地搶奪回來。雖然部隊傷亡很大,但是擊潰了國民黨粵軍15個團,拒敵於蘇區之外。水口戰役結束後不久,他升為師長。他由一個受苦的普通學徒,成長為紅軍隊伍中的一位年輕的高級指揮員。他就像一隻展翅高翔的雄鷹,在炮火紛飛的戰火中英勇搏擊。 [4] 
1933年春,國民黨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第四次“圍剿”失敗後,又開始積極籌劃發動第五次“圍剿”。面對着新的戰爭威脅,蘇區中央局立即向蘇區發出緊急指示,要求各地廣泛進行擴大紅軍的工作。 [4] 
5月上旬,紅軍總政治部在寧都固村召開全軍青年工作會議,代表們為響應中央關於創造百萬紅軍的號召,提議創造少共國際師,並一致通過了組建少共國際師的倡議書。8月5日少共國際師在寧都成立。不久,中央軍委授予少共國際師番號——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師。 [4] 
當時,少共國際師在紅軍中是最年輕的一支部隊,戰士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七八歲左右,還有不少十四五歲的紅小鬼。這支年輕的部隊階級覺悟高,但軍事素質較差。一個月後,中革軍委任命吳高羣為少共國際師師長,蕭華為政治委員。部隊開拔到廣昌、石城等地訓練。吳高羣以自己親身經歷的戰例,闡述游擊戰的戰術要求。經過兩個月的強化訓練,全師指戰員的軍政素質得到顯著的提高,為參加反“圍剿”鬥爭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4] 

吳高羣壯烈犧牲

1933年9月,蔣介石向中央蘇區發動第五次“圍剿”,黎川失守後,少共國際師投入第五次反“圍剿”戰鬥。10月,部隊在福建拿口與國民黨先頭部隊遭遇,吳高羣沉着應戰,指揮分兵圍敵,不到兩小時殲敵300餘人。隨後配合紅3、5軍團收復黎川進行阻擊戰,先後參加了公村營、鏜賢、將軍殿、邱家隘戰鬥。12月12日組織的團村反擊戰中,是少共國際師組建以來打得最艱苦殘酷的一戰,從早上七八點鐘一直打到黃昏,最終將敵人的3個師打退。敵人撤退後,派出飛機對紅軍陣地狂轟濫炸。吳高羣和肖華正在松樹林的前沿指揮部觀察敵情,一顆炮彈飛來,煙霧散後,肖華髮現吳高羣倒在血泊中,趕緊跳過去,扶起吳高羣,發現他頭部和腰部七八處負傷。吳高羣握着肖華的手説:“我恐怕不行了,告訴戰士們,打退敵人進攻,為我們少共國際師爭光。”簡單包紮後,吳高羣被緊急送往福建建寧醫院搶救,終因流血過多而犧牲。 [5] 

吳高羣後世紀念

吳高羣犧牲的噩耗傳到紅軍總部,總部首長十分悲痛,指示《紅星報》編委發悼念文章。《紅星報》於1933年12月31日以編委名義發表了《悼吳高羣》一文。文中稱:“他是一個最易深造的紅軍青年指揮員,他為革命作出了可貴的貢獻。”全文寄託了紅軍指戰員對吳高羣沉痛的哀悼,號召全體紅軍將士以更大的勝利來告慰烈士。 [3] 
1934年1月22日,第二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毛澤東在代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會向大會致開幕詞中,回顧了“一蘇大”至“二蘇大”的兩年時間裏,全國紅軍浴血戰鬥取得的偉大勝利。毛澤東還以沉重的心情一一列舉了許多為革命犧牲的紅軍高級將領的名字,並提議為這些犧牲的同志靜默3分鐘,向他們表示哀悼和敬仰。吳高羣就是其中被列舉的一名紅軍高級將領。 [3] 
全國解放後,原少共國際師的指戰員們還深深地懷念吳高羣。蕭華將軍回到江西,重訪少共國際師同敵人鏖戰的故地,緬懷革命先烈,滿懷深情地寫下一首追悼詩: [3] 
青年雄獅戰團村,出奇制勝創敵軍。
惱羞成怒蔣飛賊,奪我戰友吳高羣。
智勇雙全好戰將,赤膽忠心為革命。
壯烈青春獻大業,英雄形象高山鷹。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