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進義

(清朝將領)

鎖定
吳進義(1679年―1762年),字子恆,陝西寧朔人 [1]  ,清朝將領。
本    名
吳進義
子恆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人
出生地
陝西寧朔
出生日期
1679年
逝世日期
1762年

吳進義人物生平

吳進義出身於官宦世家,曾祖父吳鼎,明嘉靖年間(1507年-1567年),歷任寧夏右衞指揮、寧夏鎮協守副總兵、徵西將軍、寧夏鎮總兵官;祖父吳健,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舉人,官至侍御;父親吳開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進士,官至雲南元江副將。 [2] 
吳進義年少時入伍參軍。 [3]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北方蒙古族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再次舉兵內犯,康熙帝命令郎談為昭武將軍,以振威將軍、甘肅提督孫思克為參贊軍事,調集各路征討大軍到寧夏,準備出塞討伐。當時年僅十五歲的吳進義,便在這次大戰之前報名參加孫思克部受訓。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吳進義跟隨孫思克軍隊征討噶爾丹戰鬥中建立戰功,被指定擔任代理守備之職。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帝御駕親征噶爾丹,坐鎮寧夏指揮。吳進義再次隨孫思克軍出征,經過一年的戰鬥,噶爾丹軍主力被殲滅殆盡,噶爾丹戰敗而死,邊患平息。吳進義因作戰勇敢,多次立功,班師後調往江南擔任千總。後來多次升遷至江南壽春鎮總兵、江南提督。吳進義在任期間,大力整頓太湖地區水上治安,受到朝廷的嘉獎。不久調任浙江提督,再調任福建提督,復任浙江提督。 [3] 
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擔任浙江總兵時,發生轄區江西衞千總盧魯生,冒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工部尚書孫嘉淦名義,偽撰奏稿,假造硃批,指斥乾隆帝有“五不可解,十大過”的特大案件。吳進義受到牽連,被浙江巡撫上報定為“重闢”罪人。而乾隆帝批示為“愍其老,命貰罪”,暫時不殺。三年後案情查清,真相大白,受怨枉的吳進義被釋放、平反。乾隆帝感到老將吳進義“無辜廢斥”,心懷憐憫,便召他進京,當面誇獎一番,重任他“以提督銜署直隸宣化鎮總兵”,不久改任古北口提督。吳進義沒有因怨案的打擊而受到影響,仍然忠於職守,整兵修武,日夜操勞,不顧自己年逾七旬高齡,堅持“訓練撫綏,兵民鹹感頌焉”。 [4]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朝廷加封吳進義太子少保官銜 [5]  ,以表彰他鎮守要塞的功績。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為了慶賀皇太后萬壽大典,乾隆帝決定專對老臣進行獎賞,時八十三歲的吳進義獲得當朝“欽賜列九老”的尊榮,並畫像陳列到香山館閣。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吳進義在古化口提督任所無疾而終,享年八十四歲,追贈太子太保,諡號壯愨。 [6]  乾隆帝為了表示對這位老將軍的格外尊重,親手給他寫了碑文。同時,清廷還兩次頒諭詔告祭文。此後,還命在吳進義的家鄉寧夏府城光化門大街(今銀川市利民街)給他賜建牌坊,乾隆帝特為牌坊親筆御書“矍鑠專閫,節鎮耆英”八個大字。

吳進義史籍記載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列傳一百四》 [7] 

吳進義家庭成員

曾祖父:吳鼎,明嘉靖年間(1507年-1567年),歷任寧夏右衞指揮、寧夏鎮協守副總兵、徵西將軍、寧夏鎮總兵官。
祖父:吳健,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舉人,官至侍御。
父親:吳開圻,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進士,官至雲南元江副將。 [2] 
參考資料
  • 1.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列傳一百四》:吳進義,字子恆,陝西寧朔人。
  • 2.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列傳一百四》:(吳進義)父開圻,康熙二十七年一甲三名武進士,官至雲南元江副將。
  • 3.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列傳一百四》:進義入伍,從振武將軍孫思克徵噶爾丹,劄署守備,發江南借補千總。累遷江南壽春鎮總兵。擢江南提督,疏言:“太湖界江、浙,漁船奸良難辨。請照海洋例巡哨,支河小汛,飭兩省陸路兵巡查,則聲勢聯絡,奸宄斂跡。”有旨嘉獎。久之,移浙江,再移福建,復還浙江。
  • 4.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列傳一百四》:時有偽為孫嘉淦疏稿語訐上,進義與浙閩總督喀爾吉善以聞。上令究所從來,語連提督廨胥吏,喀爾吉善劾進義隱諱,命解官聽讞。進義力辨未嘗隱諱,其幕客證進義已見稿。浙江巡撫雅爾哈善論進義當重闢,上愍其老,命貰罪。復以疏稿未得作偽主名,令江蘇巡撫莊有恭會鞫。有恭疏陳進義實未見稿,浙江承審諸吏牽合附會。事下軍機大臣覆訊,得實。上以進義無辜廢斥,召來京,命以提督銜署直隸宣化鎮總兵。未幾,授古北口提督。進義請限操演火藥,增設河屯協弓兵,皆允行。
  • 5.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列傳一百四》:二十三年,加太子少保。
  • 6.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列傳一百四》:二十七年,卒,年八十四,加太子太保,諡壯愨。
  • 7.    《清史稿·卷三百十七·列傳一百四》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