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筠孫

鎖定
吳筠孫(1861—1917),字竹樓,江蘇揚州人,清末揚州“吳道台宅第”主人之一。光緒十四年中舉,光緒二十年(1894年)以二甲第一名中進士 [2]  ,為殿試“傳臚”。歷任山東登州、濟南知府,直隸永定河道道台,宣統二年改任湖北荊宜道道台,適逢辛亥革命,宜昌、荊州皆亂,他到沙市堅持辦公,保證了商業不廢、外交無事,風波平息後他辭官離去,荊宜百姓“泣涕走送、燃爆江干、哭聲與江潮相亂”。民國初年應江西民政長汪瑞闓之邀,出任贛北觀察使、江西潯陽道尹。 [3] 
本    名
吳筠孫
竹樓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861年
逝世日期
1917年

吳筠孫人物生平

吳筠孫,生於咸豐十一年(1861)。三歲時父親吳元植去世,年幼隨家人顛沛,但在周太夫人督導下,4歲已經認識數百字,讀書過目就能背誦。哥哥吳引孫在梅花書院唸書之餘開設書塾教館,弟弟吳筠孫亦在館中讀書。18歲時,吳筠孫奉母命到北京投奔哥哥,吳引孫親自給弟弟授課。吳筠孫光緒十四年中舉,光緒二十年與南通張謇等一同參加殿試,得中二甲第一名傳臚,為狀元、探花、榜眼以下第四名。
殿試得傳臚後,授職翰林院編修,歷任國史館協修、方略館纂修、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後選授河南府、山東登州府,不久遷泰安府、濟南府,升永定河道,調天津道。宣統二年,任湖南嶽長澧道,後來改湖北荊宜道。上任永定河道之初,吳筠孫親臨“永定大堤”築堤現場,查勘施工過程和細節,所築堤岸堅固牢實,方圓數百里的百姓免受水患侵擾,受益匪淺。任湖北荊宜道時,辛亥革命武昌起義,宜昌和荊州局勢動盪,吳筠孫獨任其難三個多月,地方安居樂業。
民國後,吳筠孫復出,任荊州觀察使期間,有孫憲章兄弟爭產一案歷時十幾年,吳筠孫當堂審理,喻以骨肉大義,終使兄弟感悟,圓滿解決此案。由於過度勞累,中風卒於任上,享年57歲。喪禮之時,同城同僚都前往弔唁,日本、英國的領事以西方禮節致哀。 [1] 

吳筠孫軼事典故

關於殿試,還有一段趣聞。殿試有閲卷大臣八人,皆有中意的狀元人選,爭執不休,經三個小時才定下三甲,而傳臚猶未定,後來內監一再催促,志鋭乘機呈上吳筠孫的卷子,其他閲卷大臣略一過目,文字與內容均可,無力再爭辯,就定張謇為狀元,尹銘綬為榜眼,鄭沅為探花,吳筠孫為傳臚。從吳氏後人保存並捐贈給市檔案館的“吳筠孫殿試卷模考手書原件”,可見這位“傳臚”不凡的文采和功力。 [1] 

吳筠孫親屬成員

父親:吳元植
長兄:吳慶孫
次兄:吳引孫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