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祖貽

鎖定
吳祖貽(1914-1946),曾用名吳魯生,化名吳毅,河南開封人。 [1]  193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南開中學學生自治會主席、開封市委青年部長、豫西省委青年部長、鄂豫邊區黨委常委、民運部長。1946年6月隨三五九旅突圍,1946 年,在寧陝縣東江口慘遭殺害,時年32 歲。 [3]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吳祖貽
別    名
吳魯生
吳毅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14年
逝世日期
1946年
出生地
山東曲阜

吳祖貽人物生平

吳祖貽,祖籍江蘇南京。1914年出生在山東曲阜外祖父家,後居河南開封,父親是個小職員。他幼年天資聰明。七歲入私塾,十歲進小學。童年常以岳飛、鄭成功、戚繼光等愛國英雄為榜樣,心高志壯。大革命時期,他十一歲就上街宣傳,鼓動路人“為前方將士們募捐”。他愛好廣泛,全面發展,小學時曾獲全校演説第一名。他在天津南開中學初中三年級時被選為學生自治會主席。 [2] 
1935年的“一二九”運動時,他是天津學生運動的骨幹。1936年8 月到全國學聯(設上海)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和平津流亡同學一起回到開封,在黨的領導下從事抗日救亡活動;1937年9月,正式參加中國共產黨。黨很快吸收他參與中共開封市委的領導工作,任市委青年部長。直至開封淪陷前夕,他才奉命撤退,隨河南省委機關到達確山縣的竹溝鎮。他先後擔任過中共豫西特委和河南省委的青年部長。1938年10月,他曾作為河南省的代表,應邀出席了在延安召開的西北青年救國會第二次代表大會。此後,他出任河南省委的羣工部長。時逢劉少奇到竹溝主持中共中央中原局工作,吳祖貽按照黨的指示,在羣眾工作中認真貫徹六屆六中全會決議,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由於他和其他許許多多共產黨員的共同努力,使以竹溝為中心的豫南、鄂北等廣大地區的農、青、工、婦、商等各界救國會組織得以迅速發展。 [2] 
1939年冬,中共中央中原局委員朱理治根據劉少奇的部署,在四望山召開黨的會議,使豫南、鄂中、鄂東等地的黨組織及其軍隊實現了統一領導和指揮,成立了以李先念為司令員的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和陳少敏為書記的中共鄂豫邊區黨委。吳祖貽擔任邊區黨委的民運部長。 [2] 
他隨邊區領導機關自四望山南下,在安(陸)北的青龍潭籌組了安(陸)隨(縣)工委和新四軍挺進支隊留守處。短時間內便組建起四五個黨的支部,三百餘人槍的抗日武裝,為新四軍以後挺進白兆山打下了基礎。1940年5月,吳祖貽受黨委委託主持召開了鄂豫邊區各界救國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成立了救聯總會,他被選為總會長。此後,邊區各羣眾組織的人數迅速增加,他們在擔負抗日、鋤奸、防匪的鄉村自衞鬥爭任務的同時,還積極參與政權民選、減租減息、生產救災、擁軍優抗和文化教育運動。為新四軍五師部隊和鄂豫邊區根據地的發展壯大作出了重要貢獻。 [2] 
吳祖貽在邊區黨委的集體領導下,根據鄂豫邊區的特定困難環境,提出了許多切合實際的羣眾工作的理論,他在1941年為紀念“五一”國際勞動節而作《邊區羣眾往哪裏去》一文,實事求是地分析了邊區羣眾運動的狀況,並中肯地指出舊的習慣勢力是某些幹部輕視羣眾力量的思想根源。他提出:需要“來一個觀念上的大革命”以使大家明確“任何偉大的革命鬥爭離了羣眾的援助是不能勝利的”。革命者“要虛心接近羣眾,尊重羣眾的意見,向羣眾學習”。他強調羣眾工作必須貫徹“戰爭第一的方針”。在這一思想指導下,邊區開展了“擁軍優抗”“募捐支前”、“鄉村自衞”、“擴軍參戰”等一系列的活動。 [2] 
吳祖貽還明確提出要把“尊重羣眾利益、改善羣眾生活”作為開展邊區羣眾運動的一個基本出發點。鄂豫邊區從新四軍開創抗日根據地以後,社會秩序開始穩定,經濟日趨復甦,但由於環境動盪,人民羣眾往往要承受“二面”或“三面”負擔,再加上從1940年起發生了連續三年的自然災害,黨政軍民各界的生活異常困難吳祖貽在鄂豫邊區黨委的領導下,以生產和減租減息為中心開展工作。他根據黨中央關於“戰爭,教育、生產是敵後根據地的三大任務”的指示,提出了“戰爭,生產;生產,戰爭”的口號。經過調查研究,發現天漢地區的羣眾在1943年的春耕水利中“一面戰爭,一面生產”做得較好,便樹為榜樣,廣為宣傳。安(陸)應(山)的“千塘百壩運動”,湖區的“柴山斗爭”等等,都一一加以提倡。此外,他還指導各地開展借糧渡荒、借種春播、合作自救等活動。 [2] 
吳祖貽以邊區施政綱領為依據,從剖析實際例子入手,對減租減息的必要性、具體政策、實施辦法等等均作了明確的闡述。1944年11月,吳祖貽在邊區農救會上作減租總結時曾總結了這方面的經驗,提出了“減租不光是為了幾鬥谷,而是為了黃泥巴腿要出頭要翻身”的響亮口號。 [2]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 6 月底,中國共產黨中原部隊為粉碎國民黨反動派三十多萬軍隊的圍攻,經中央批准進行武裝突圍。其時,吳祖貽在幹部旅任政治部主任。他們越丹江後直抵秦嶺山麓。一路上,國民黨當局不斷派飛機撒傳單,要中國共產黨派出代表與其談判,以便欺騙世界輿論。為澄清視聽,王震於8月7日在陝南鎮安縣派出張文津、吳祖貽和毛楚雄等三同志去西安進行談判。不料,當他們行經安康地區寧陝縣的東江口鎮附近時,卻被國民黨部隊六十一師一八一團無理扣押。8月10日,英勇就義,時年三十二歲。 [2] 

吳祖貽歷史評價

李先念主席説:吳祖貽等烈士“對五師和鄂豫邊區的創建和發展都作出了積極貢獻······他們和在突圍過程中犧牲的烈士們永遠值得我們紀念。” [2] 
參考資料
  • 1.    李厚之,張會鑑,鄭繼猛纂輯.安康歷代名人錄.西安:三秦出版社,2010:504
  • 2.    鄂豫邊區革命史編輯部編.中原英烈 上.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122-127
  • 3.    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初心永恆 革命先烈的信仰與追求.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9: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