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江

(河流)

鎖定
吳淞江的別稱,古名松陵江、松江,在江蘇省南部、上海市北部,與東江、婁江共稱“太湖三江”。
中文名
吳江
外文名
Wu River

吳江河流特徵

西起蘇州市吳江區瓜涇口,在徐家浜和江南運河相交,東起蘇州市吳中區崑山市,由張家角進入上海市,改名蘇州河,再沿嘉定區 與青浦區、上海縣(現上海市閔行區)界東流,經西郊入市區過外白渡橋,在外灘黃浦公園北入黃浦江。長125公里,河道一般寬70—100米,最寬600米,最窄17米。長125千米,一般河寬80~350米。為太湖地區通 上海市區的重要航道。內河航運發達,運輸繁忙。為太湖 下游澱泖地區排灌調節河道 [1] 

吳江歷史變化

古稱松江,北宋又稱吳淞江,見於郟亶、郟喬等水利書。明、清專稱吳淞江。鴉片戰爭後,上海開為通商港埠,稱上海境內的吳淞江為蘇州河。北宋元豐以 前,“自吳江縣(今市)過甫裏(今江蘇省蘇州市東南甪直鎮),徑華亭縣(今上海市松江縣)入青龍鎮(今舊青浦),……江流自(太)湖至海,凡二百六十里” (《吳郡圖經續記》卷中)。江道廣闊,流量浩瀚,“深廣可敵千浦”,為蘇州地區海上交通的重要航道。其中下游故道即今虯江道。北宋慶曆年間建吳江縣石橋, 以為運河牽路,遂使江流受阻,下泄不暢,加以中游江道委曲多彎,水流迂滯,常易漫溢成災。嘉祐年間對白鶴江至盤龍匯一段截彎取直。崇寧中,復加浚治,中游 遂改由今道。元至元年間,下游因受潮沙淤積,江面迅速束狹。到明初,下游淤塞嚴重,使水患加劇。明永樂元年(1403年),户部尚書夏原吉開鑿黃浦江後, 太湖、澱泖之水遂由黃浦入海。天順二年(1458年),開鑿吳淞口下游自新涇至莊家涇一段新道。嘉靖元年(1522年)、隆慶三年(1569年),相繼開 導吳淞江入黃浦的新道,於是下游全部改徙今吳淞江,成為黃浦江的一條支流。其部分故道則作為虯江斷續殘存下來。今吳淞江在上海市西部及江蘇省南部。源出太 湖瓜涇口,經江蘇省吳江、蘇州、崑山等市入上海市,經嘉定、青浦等區,至上海市區外白渡橋入黃浦江 [2] 
參考資料
  • 1.    牛汝辰.中國水名詞典:哈爾濱地圖出版社,1995:49
  • 2.    戴均良,劉保全,鄒逸麟等.中國古今地名大詞典·中: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