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橋雜技

(河北省吳橋縣地方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鎖定
吳橋雜技,河北省吳橋縣地方傳統雜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1] 
吳橋雜技是流傳在吳橋縣域的民間表演藝術,起源於春秋戰國,漢、唐達到興盛,宋代時走向了民間。吳橋雜技展示人體技能技巧,門類齊全,節目陣容龐大,包括耍弄技藝、喬裝仿生、動物馴化、硬氣功、魔術等七大門類,共有1100多個表演節目。吳橋雜技有自己的行業神——呂祖呂洞賓,具備完整的行業文化體系,素有“十方雜技九籍吳橋”、“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説。 [1]  [7-8]  [10] 
2006年5月20日,河北省吳橋縣申報的“吳橋雜技”被國務院公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Ⅵ—1。 [4] 
中文名
吳橋雜技
批准時間
2006年5月20日
非遺級別
國家級
申報地區
河北省吳橋縣
遺產類別
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
遺產編號
Ⅵ—1

吳橋雜技歷史淵源

吳橋雜技歷史起源

據《史記》《漢書》記載:古冀州一帶曾流行一種頭戴面具進行比武、鬥力的遊戲,民間稱之為“蚩尤戲”,也就是漢時的“角抵戲”。從春秋戰國,吳橋雜技已有兩千八百餘年的歷史。1957 年,在吳橋縣小馬廠村,就發現一座南北朝東魏時期(543年—550 年)北方望族封氏之墓,壁畫上有蠍子爬、肚頂、倒立、馬術等雜技表演,可見當時雜技藝術發展的一斑。 [7] 

吳橋雜技發展過程

吳橋雜技 吳橋雜技
河北省是中國雜技發源地之一,戰國時期中山國成王墓中已有演練雜技形象的銀首人俑銅燈出現。吳橋很早就是冀州大地雜技密集的地區,晉代墓室中已有宴樂雜技表演的壁畫出現。到了宋朝,雜技走向民間,出現“勾欄”、“瓦舍”等演出形式。清代和民國時期,吳橋雜技達到鼎盛階段。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吳橋已發展到60個大型雜技馬戲團體,三、五個人結伴搭夥的雜技組有472個,傀儡戲90台,演員2500人,還有在異國它鄉從事雜技事業的老藝人400多人。 [9] 
1984年11月5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視察吳橋時,對吳橋雜技藝術給予高度讚揚,激發起了吳橋人民弘揚雜技文化,發展吳橋經濟的大熱情,雜技從此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繁榮階段。 [9]   
1985年,吳橋創建了國內第一所省屬雜技中專學校。自建校以來,已向山東、山西、江西、新疆等省、區雜技團體輸送高、精、尖雜技新秀26人,在國內、國際重大比賽和表演中19次獲獎。由於辦學成績突出,1990年被吸收為世界馬戲學校聯合會成員;1991年、1992年被國家文化部、人事部評為“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少年兒童文化工作先進集體。” [9] 
1987年,文化部、河北省政府在石家莊舉辦了以吳橋命名的第一屆“中國吳橋雜技藝術節”,已成功地舉辦了五屆,使河北省成為繼巴黎、摩納哥之後的世界第三大國際雜技賽場。 [9] 

吳橋雜技雜技特色

吳橋雜技 吳橋雜技
吳橋雜技來自於當地人們的生活體驗,是從生產、生活中提煉出來的民俗藝術,在久遠的傳承過程中,形成了獨具中國民間特色風格的節目內容和表現形式。吳橋雜技演出用的道具,大都來自於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如鍋、碗、盆、勺、桌、椅、幾、凳,中國武術器械中的刀、槍、棍、棒等,都被吳橋雜技藝人用來做為道具,創造出具有特色的雜技節目。在吳橋,不少人可以瀟灑地騎着獨輪車走街串巷,而在飯店裏騎着單車送菜已成為與眾不同的風景,小學生在放學回家的路上,不忘打幾個空翻,練一練倒立行走的基本功夫。兩隻吃飯的碗、三個紅豆,或者三個花蕾,甚至三個汽水瓶蓋就是一出叫做《三仙歸洞》的拿手戲。在吳橋,雜技是平常百姓家中不可缺少的娛樂形式。據統計,吳橋雜技傳統節目主要有肢體技巧、道具技巧、喬裝仿生、馴獸、馬術、傳統魔術、滑稽7大類486個單項,集中體現了尚武好義、百折不撓的吳橋雜技文化精神,為人們所傳頌。 [8-9] 

吳橋雜技分佈地區

吳橋縣位於河北省東南部,屬滄州管轄,是世界聞名的雜技之鄉。吳橋雜技文化伴隨着中國雜技的發展而形成,從業人員多,節目種類豐富,流佈地區廣,現今主要流佈於吳橋縣域、山東省寧津縣和陵縣的部分地區。 [1]  [9] 

吳橋雜技傳承保護

吳橋雜技傳承價值

吳橋雜技 吳橋雜技
在兩千多年的變遷過程中,吳橋雜技文化不斷豐富發展着。它供奉“呂祖”為自己的行業神,創造了行業“春典”(即行話),衍生了表演中的“説口”“鑼歌”等口頭文藝形式,形成了獨特的表演、道具、管理以及傳承等方面的規則,構成了完整的行業文化體系,素有“十方雜技九籍吳橋”“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説。 [1] 
吳橋雜技藝術源於民間、歷史悠久,有其深厚而廣泛的羣眾基礎,帶着濃郁的生產生活氣息,幾千年傳承就是其強大生命力的證明。吳橋雜技藝術所體現出的民族精神既有國家的民族精神,同時還包含着獨特地域風骨的燕趙精神。 [7] 

吳橋雜技傳承狀況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社會政治經濟條件、演出組織形式、活動形式的改變,老藝人、老教練、老手藝人越來越少,行業規矩淡化,吳橋雜技文化有逐漸走向消亡的危險,亟待挖掘和搶救保護。 [1] 

吳橋雜技傳承人物

吳橋雜技 吳橋雜技
王保合,男,漢族,1944年生,河北吳橋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魔術師。王保合出身於雜技世家,6歲從其祖父王玉林(老北京天橋八大怪之一,卸索大王)學藝,1951年開始登台表演。其傳統戲法“三仙歸洞”演出達到出神入化的程度,速度快、趣味強。縮骨表演因需從小練習,相當艱苦,很難找到傳人,已面臨失傳的危險。王保合先後赴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演出,獲得第三屆全國魔術比賽金菊銀獎。曾獲“著名錶演藝術家”稱號,被譽為“鬼手”,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6] 
於金生,男,漢族,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河北省吳橋縣,項目名稱:吳橋雜技。 [5] 

吳橋雜技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12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吳橋縣雜技團獲得“吳橋雜技”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11]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佈,吳橋雜技項目保護單位吳橋縣雜技團評估合格。 [12] 

吳橋雜技社會影響

展覽演出
吳橋雜技 吳橋雜技
2017年10月27日至11月4日,由文化部和河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11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在石家莊舉行,河北省雜技團的《詩畫韻――蹬傘》等節目亮相。 [3] 
2019年10月29至30日,全國雜技類非遺代表性項目會演活動在吳橋雜技大世界舉行,此次會演是第十七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吳橋雜技連天下》等節目參演。 [2] 

吳橋雜技文化軼事

歷史傳説
傳説,唐代書生紀曉堂兩次進京趕考,因不圖賄賂,中了進士,又被除名,一氣之下,隻身雲遊四海。這天,來至終南山下,正遇雜技之祖呂洞賓,便拜師學藝,學會了三百六十套戲法把戲。出師後,浪跡至吳橋,安居在一座道觀裏,收徒傳藝。從此,師傳徒、父傳子、人人學,家家練,世代相傳,越來越多。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