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昌林

(機械學院副院長)

鎖定
1951年8 月出生,1980年畢業於武漢市機械職工大學機械製造專業。1980年9月~1983年7月在華中工學院機一系攻讀碩士研究生,獲工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工作。
中文名
吳昌林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51年8 月
畢業院校
武漢市機械職工大學
性    別

吳昌林人物生平

吳昌林 吳昌林
  
姓 名: 吳昌林
任教專業: 工學-機械
在職情況: 在職
性 別: 男
所在院系: 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
代表性著作: 在《日本機械學會論文集》、《JSME》、《機械設計》、《中國機械工程》、 《華中理工大學 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代表性論文: 1:建設以實驗中心為主體的教學基地,培養高素質人才
2:再論創新之根在實踐
專業: 工學-環境與安全類 [1] 
1951年8 月出生,1980年畢業於武漢市機械職工大學機械製造專業。1980年9月~1983年7月在華中工學院機一系攻讀碩士研究生,獲工學碩士學位。畢業後留校工作。1985年1月~1988年10月赴日本廣島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於1988年9月獲工學博士學位。回國後在機一系任講師。1989年10月~1992年3月在機械工程博士後流動站作研究,出站後被評為副教授。於 1990年2月~1991年4月赴日本,在豐國工業株式會社進行合作研究。1998年6月評為教授。現任機械學院副院長。 [2] 

吳昌林獲獎經歷

湖北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一等獎以及薦機械工程學會特等、一等、三等獎多項。

吳昌林課題研究

吳昌林研究方向

吳昌林教授到工程訓練中心考察指導
吳昌林教授到工程訓練中心考察指導(2張)
一直從事複雜曲面數控加工的研究;機械傳動裝置熱態與動態設計的研究,計算機控制與檢測技術的研究。從事機械傳動裝置熱系統分析的熱網絡方法,汽車齒輪動態,熱態設計及三維修形的研究;土工膜損傷現場檢測,水工模型自動控制與檢測的研究;以及多作用容積式機器的開發研究等。 [3] 

吳昌林研究理論

新熱態
科學研究承擔並完成:“齒輪傳動裝置效率評估方法的研究、“全工況齒輪齧合物理模型的建模研究“低温下機械傳動裝置效率的研究”;“汽車變速器齒輪齧合三維齒廓修形系統”等項目,首次提出分析機械傳動裝置熱態過程的“熱系統法”,並用於工程實際。承擔並完成了長江科學院“土工膜破損現場檢測”、“水工模型自動化技術研究”等近10項技術研究項目。參與主持並完成了三江航天集團某項目的研究,參加並完成了鄭州黃河分選設備廠“煤矸石自動分選機”研製。
開發研究
開發出“齒條式閘門啓閉機”,其效率較高,可替代傳統的螺桿式啓閉機,已向國內二家生產廠推廣;開發一種用於温度測量的新型熱電偶,專利號:95208296.9,獲實用新型專利“磁性吸付表面固定熱電偶”;開發專利技術“多作用容積式機器”已公開。(公開號:CN1133399N)可用這項技術設計製造體積小,重量輕的泵,空壓機類產品,並已完成了幾種樣機。
教改研究
擔任華中理工大學機械類面向21世紀教改研究中心副主任,參與主持機械類面向21世紀教學改革研究與教學基地建設。從事了國外教材研究、改革教材的編寫、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的策劃、教學基地建設等工作。為國家“九五”攻關重點項目:“機械設計CAI系列軟件”(九校共同承擔)總項目第二負責人。 [4] 
教學工作
多年來,從事了機械製造工藝學,機牀設計,機械設計等本科生課程的有關教學工作及畢業設計指導工作。講授研究生課程:機械振動學。為省級優秀課程(機械設計)負責人。指導碩士生5名,協助指導博士生3名。 [4] 

吳昌林出版論著

吳昌林國內文章

在《日本機械學會論文集》、《JSME》、《機械設計》、《中國機械工程》、《華中理工大學學報》等刊物上發表論文三十餘篇。

吳昌林國外文章

在《日本機械學會論文集》中刊載的論文有二篇被該學會推薦向海外公開發表。

吳昌林參與編著

參編教材《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高教出版社1995年出版),(第一)主編教材《機械CAD基礎》(高教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二)主編教材《機械設計》(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擬於1999年1月出版)。

吳昌林社會兼職

中南地區機械設計教學研究會副理事長,湖北省機械設計教研會理事長。 [2] 

吳昌林人物評價

吳昌林評價內容

作為一名教師,吳教授傾注心血最多的的地方,是在教學改革和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培養方面。2008年9月吳教授被評為寶鋼教育基金之全國優秀教師獎,這就是社會對他在教學改革方面的研究的肯定和支持。作為國家機械基礎教學基地、06年國家級的第一屆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的教學團隊、國家級的精品課程的負責人,如何把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能力的教學面擴大,如何使更多的學生都能參與到這種鍛鍊與培養的實踐中來,使這種創新實踐之風能夠波及並惠顧到每一個學生是目前吳教授正在研究的課題。 [2] 
他也在極力把這種在更廣範圍內的普遍創新和普遍實踐的思想應用到他的教學實踐中來。比如,這次在給能源動力學院學生的課程安排和設計上,吳教授就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他把這次我校學生參加的湖北省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的十個得獎項目作為作業佈置給學生,其中包括獲國家一等獎的“護欄清洗機”項目和二等獎的“門禁系統”項目。與常規的把設計過程告訴學生,讓學生運用設計原理按照老師給的設計過程步驟去做的教學方式不同,吳教授這次只是告訴學生謎面,沒有給出謎底,即只將項目的效果圖和設計特點給學生看,而告訴學生設計原理及過程。設計實踐剛開始進行的時候,吳教授自己也捏了一把冷汗,和大多數老師的顧慮一樣,他擔心這種作業難度太大,而學生的能力不夠,項目做不來,尤其是根本就不是機械學院而是來自能源動力專業的學生。   在其他老師都不敢輕易進行的情況下,吳教授教的兩個班單獨行動開來。吳教授採取三到四個人一組,每組從這十個題目中自由選題的做法,給了學生三週的時間。最後一週,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成果展示和答辯的時候,懸在吳教授心中的那塊石頭終於落地了。結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同學們做得很成功,可以説是旗開得勝。有些小組的方案甚至比當初參賽的方案都要好很多,還有的小組自主提供了八次會議記錄的相關資料,足見學生的投入程度。這件事讓吳教授感悟頗深,他認為,作為一個老師,正確地評價和估價學生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事實上每個學生的潛力都是無限的,關鍵是看老師如何挖掘和培養。 [5] 
我國的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還只是停留在在一部分比較優秀的學生身上。老師能不能通過課內改革使大多數學生都參與到這種實踐中來,才是一個大學教師應該認真考慮的問題。對於學生自己來説,尤其是工科的這類應用學科的學生,都應該大膽地進行主動實踐和主動創新,尤其是那些在實踐活動中總是處於邊緣地帶的學生。當然,要把這種project做成每個學生都普遍參與的事情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參與範圍應當是逐漸擴大的。” 在談到這一點時,吳教授興致很高。他認為,要讓學生從一個被動狀態走向主動狀態,不僅需要老師的努力,更需要學生自己能夠意識到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從而自我改變,畢竟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 [2] 

吳昌林評價總結

大膽改革,勇於創新,學生受益,老師安心。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