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展

(無線電天線技術與地空導彈總體技術專家)

鎖定
吳展,無線電天線技術與地空導彈總體技術專家。早年從事無線電天線的設計工作,是著名的無線電天線專家;1959~1982年間,從事地空導彈和反導彈武器系統的總體研究與設計工作,是我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總體設計部的創建者之一;1982年後,從事國際核軍備控制與裁軍研究工作,是國內外的核軍備控制專家。
中文名
吳展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江西省

吳展大事記

1923年3月14日 生於江西省萬載縣。
1940~1945年 在燕京大學物理系學習。
1945年 在重慶中央無線電器材廠實習。
1945~1946年 在重慶和上海新華日報社工作。
1946~1946年 在南京中共代表團外事組工作。
1946~1949年 在中共中央軍委通訊聯絡局工作。
1949~1953年 任郵電部電信科學研究所天線組組長。
1953~1957年 任通訊兵部電子技術研究所天線組組長。
1957~1957年 任通訊兵部電子科學研究院天線電波研究室副主任。
1957~1959年 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天線電波研究室副主任、主任。
1959~1962年 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二設計部副主任。
1962~1964年 任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二分院第二設計部(新組建)主任。
1964~1982年 任第七機械工業部第二研究院第二設計部主任、副主任。
1982~1988年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兼研究員。
1989年1月至今 在美國研究所離休並接受返聘。

吳展生平

吳展,原名龍懷民。1923年,出生於江西省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親龍際雲系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在北京讀完小學、中學後,於1940年考入北京燕京大學物理系。1941年珍珠港事件爆發後,燕大被日軍佔領,他被迫轉往南方求學,1942年初到達四川成都,重返在此覆校的燕大物理系學習,1945年畢業。
1946年4月隨新華日報部分人員赴上海,準備出版報紙。同年5月調到南京中共代表團外事組,為中共代表周恩來與美方代表馬歇爾的談判擔任英文翻譯。11月談判破裂後,隨代表團部分人員撤往延安,在軍委通訊聯絡局技術處工作。不久,因國民黨大舉進攻延安,他隨部隊輾轉於陝北和晉西北,1948 年初到達冀西西柏坡附近中共中央機關駐地。
1949年5月,吳展進入剛剛解放的北平,參與對電信事業的接管。同年10月,被調入剛剛成立的郵電部電信科學研究所,任天線組組長。他的首批任務是協助廣播事業局建設中波640千赫廣播天線;建設郵電部自己的對外無線電收、發訊台天線。廣播天線要求高度255米,採用拉索式直立鋼架結構,並在鋼架下墊上陶瓷絕緣墩。建設這類天線,當時在中國沒有先例。
1989年離休後,他仍繼續從事刊物編輯和課題研究工作,筆耕不止。
在美國研究所工作期間,他主持創辦了所刊《美國研究》、內部刊物《美國研究參考資料》和通俗刊物《美國大觀》。

吳展成就

1.組建隊伍,形成總體專業配套體系。為了適應由控制系統設計部到武器系統總體設計部的轉變,吳展首先抓的第一項工作是從各個方面吸納人才,並且按照型號任務和專業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逐步建立了適合防空導彈武器系統總體研究和設計任務要求的技術人員配套體系。與此同時,他反覆倡導總體人員要學習和掌握系統工程的方法論,擴展自己的知識視野,跳出純粹技術專家思考問題的圈子,力爭在不同層次的系統全局上思考和處理問題。
2.創建總體工作保障環境,形成總體技術工作實力。與此同時,他想盡辦法,抓緊總體部的物質保障環境建設,如彈體總裝廠房和電磁脈衝試驗室的建設等。他重視各種儀器和設備的引進,尤其重視計算設備的配置,包括法國大型模擬計算機、國產大型數字計算機以及多套台式個人計算機。這些保障資源曾為二部的總體工作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實力。
3.當好國家和軍方參謀,為國家相關決策提出重要建議。在20世紀60~70年代期間,我國軍方尚未具備提出完整武器系統需求的能力,因此吳展把當好國家和軍方參謀作為總體部的一項義不容辭的任務。在他的組織和指導下,二部曾經在地空導彈系統型號發展系列、系統配置方案、關鍵技術預研等方面向軍委和國務院提出過許多重要的建議。
4.主動協調型號研製關係,確立總體部的技術抓總地位。防空導彈武器系統是當今典型的大型複雜系統之一,其研製要求廣泛的團隊協同,而總體部在協同中居於主導地位。為此,吳展要求總體部發揮好4個方面的作用:首先,總體部要在系統上保證技術設計指標符合軍方提出的戰術指標要求,並且配置合理;其次,總體部要根據均衡設計準則,合理地給分系統分配設計指標,並且要求必須明確,以使分系統和專業所有章可循,為此建立了分系統設計任務書制度;第三,總體部要時刻注意協調分系統設計中出現的矛盾,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尊重專業所的意見,在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的多次循環中將系統設計落到實處;第四,總體部要負責把系統集成起來,並通過系統試驗和定型試驗,向軍方交付滿意的系統。由於他的長期堅持和精心培育,總體部的這些作用已經成為二部工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5.重視預先研究和理論創新。在抓緊國家正式下達的型號研製任務的同時,吳展還主張總體部應該用足夠的力量開展預先研究工作,以便為關鍵技術問題的解決提供技術儲備,同時也為型號發展提供概念指導。為此,他親手安排了彈上末制導、毫米波技術、目標識別等與後續型號息息相關的課題。他還主張總體部應該重視理論創新,養少數人,長期堅持,到一定的時候就可能拿出用得上的研究成果。
到1982年他離開二部前後,因在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仿製、自行設計和反導大總體、反衞研究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二部已經確立了自己作為我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總體部的難以取代的抓總地位,不但贏得了軍方的信任,而且也贏得了分系統研製單位和專業所的普遍讚譽。

吳展核軍備研究

1982年,吳展調入成立不久的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任副所長兼研究員。
他的嫺熟英語能力,再加上他在航天系統從事戰略和戰術武器系統研究與設計中所獲得的豐富武器系統知識,特別是他對美、蘇在導彈核武器與反導問題爭論的技術背景方面的深刻了解,使他成為核軍備控制研究的不可多得的學者。
當年10月,他以訪問學者的身份被派往美國斯坦福大學國際安全與軍備控制中心學習一年。在此期間,他訪問了華盛頓和紐約,與美國國會、政府和學術界人士進行了廣泛的接觸和交流,獲得了對美國核軍控問題的初步系統瞭解。1988年10月,他又應邀到加利福尼亞大學聖迭戈分校全球衝突與合作研究所當訪問學者半年,繼續研究核軍備控制,並訪問了該大學的6個分校,與同行們進行了廣泛的討論。此外,他還多次應邀到美國參加各種有關核軍備控制的學術會議或座談會,發表過多篇有影響的研究報告。
1989年離休後,他仍繼續從事刊物編輯和課題研究工作,筆耕不止。
在美國研究所工作期間,他主持創辦了所刊《美國研究》、內部刊物《美國研究參考資料》和通俗刊物《美國大觀》。至1998年,他總計發表相關學術論文30餘篇。其中有代表性的論文有:《世界和平與裁軍》(1989),《核裁軍的進展》(1992),《試論核裁軍的幾個問題》(1994),《美國當前的核武器政策與核裁軍》(1998)和《關於全面禁止核試驗的問題》(1998)。

吳展人物評價

作為長期主持總體部工作的領導者,吳展始終主張領導幹部不要把自己的主要精力花費在會議桌上,而是要把主要精力用到科研生產上,用到對基層情況的瞭解和掌握上。他還主張搞科研工作要有一個好的學風,要有實事求是的態度,要敢於和善於獨立思考,並且要時時、事事以國家和事業的利益為重,敢於講實話、真話,不要人云亦云。
他不但努力在二部營造和培育這種科研和學術環境,而且還身體力行,為人做出表率。
在二部工作的20餘年間,人們不僅經常看到他樓上樓下跑個不停,而且還經常看到他和普通的技術人員、工人或幹部坐下來,侃侃而談。
由於總體部的技術專業門類複雜,其中有些專業並非是他熟悉的。但是,作為一個組織者領導者,他知道有什麼問題該去找哪個或哪些人去談、去解決。
在和下屬的談話中,他總是以普通人的姿態出現,坦率直言,並且不恥下問。這種平等氣氛和寬鬆環境使得許多技術人員都十分樂於向他反映真實情況,也使他由此掌握了二部科研生產活動的脈絡,並不失時機地作出較為符合實際情況的決策。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