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塘

(清代醫學家)

鎖定
該詞條為歧義詞條。有多個影響,既是人名,如清代著名醫學家,也可以為地名,我國古代現代均有叫吳塘的地方。
所處時代
出生日期
1758年
逝世日期
1836年
主要成就
清代著名醫學家
本    名
吳塘

吳塘清代醫學家

吳塘簡介

吳塘,清代醫學家(1758-1836年)。字鞠通、配珩。江蘇淮陰縣人。初習儒,因哀其父及侄相繼病故,而專心攻醫。後至京師,參加《四庫全書》之抄寫與校檢;又獲見《温疫論》(吳又可),歎服其説,遂究心醫術達十餘年。後逢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京師大疫,市醫多以傷寒之法療治失效。瑭以温病之法治療,竟獲全活達數十人,自是聲名大震。後又總結其經驗,複習古代醫經及温病諸家包括葉天士之學著成《温病條辨》一書。書中提出分辨陰陽,別水火之理論,以三焦進行温病辨證,上焦心包絡與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腎,係指病之階段。此説與葉桂之衞氣營血辯證法,構成温病學説之核心。除三焦外,書中亦涉及六經辨證,互相發明,使其學説更臻完善。在治法上,鞠通注重清絡、清營、養陰三法,並倡辛涼法療温病初起,鹹寒苦甘法清熱養陰。又制一甲、二甲、三甲復脈湯。其辛涼劑如桑菊飲等為後世所倡用,影響深遠。吳鞠通成為温病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外,《温病條辨》中尚有《解產難》、《解兒難》,可見其對兒科、婦人科也有所研究,另有《吳鞠通醫案》、《醫醫病書》,均有刻本行世。

吳塘人物生平

他19歲時父親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憤,以為“父病不知醫,尚復何顏立天地間”,感到為人子而不懂得醫學,就無法盡孝,於是他立志學醫。4年後,他的侄兒患了喉疾,請了大夫以後,使用冰硼散吹喉,可病情反而加重了,又請來幾位大夫,胡亂治了一番,竟然全身泛發黃疸而死。吳鞠通當時學醫未成,深感錐心疾首,他的境遇竟與漢代張仲景感於宗族數百人死於傷寒而奮力鑽研極其相似。吳鞠通發奮讀書,精究醫術,終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學派的最高成就。
他曾在北京檢核《四庫全書》 ,得見其中收載了吳又可的 《温疫論》 ,深感其論述宏闊有力,發前人之所未發,極有創見,又合於實情,便仔細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啓發。他對葉天士更是推崇,但認為葉氏的理論“多南方證,又立論甚簡,但有醫案散見於雜證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於是他在繼承了葉天士理論的基礎上參古博今,結合臨證經驗,撰寫了《温病條辨》5卷,對温熱病學説做了進一步的發揮。

吳塘温病理論

他認為温病有9種,吳又可所説的温疫是其中最具傳染性的一種,除此之外,另外還有其他八種温病,可以從季節及疾病表現上加以區分,這是對於温病很完整的一種分類方法。
書中創立了“三焦辨證”的學説,這是繼葉天士發展了張仲景的六經辨證,創立衞氣營血辨證方法之後,在中醫理論和辨證方法上的又一創舉。“三焦辨證”法:就是將人體“橫向”地分為上、中、下三焦。上焦以心肺為主,中焦以脾胃為主,下焦包括、腎、大小腸及膀胱。由此創立了一種新的人體臟腑歸類方法,此法十分適用於温熱病體系的辨證和治療,診斷明確,便於施治。而且確立了三焦的正常傳變方式是由上而下的“順傳”途徑,“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氣通於肺,口氣通於胃,肺病逆傳則為心包,上焦病不治,則傳中焦,胃與脾也;中焦病不治,則傳下焦。始上焦,終下焦。”
因而,由傳變方式也就決定了治療原則:“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漚,非重不沉。”同時,吳氏對《傷寒論》的六經辨證,同樣採取了積極採納的態度,認為“傷寒六經由表入裏,由淺入深,須橫看;本節論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淺入深,須豎看。”這些理論,雖然從立論方式和分析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實際上仍是對葉天士的衞氣營血辨證法的繼承,並對其進行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在對疾病變化的認識上,是可以權衡協調的,二者並無矛盾之處。同時,三焦辨證法也完善了葉天士衞氣營血説的治療法則。葉氏的《温熱論》中沒有收載足夠的方劑,而吳鞠通的另一重大貢獻,就是在《温病條辨》當中,為後人留下了許多優秀的實用方劑,象銀翹散、桑菊飲、藿香正氣散、清營湯、清宮湯、犀角地黃湯等等,都是後世醫家極為常用的方劑。現在臨牀上使用的方子,《温病條辨》方佔十之八九。

吳塘成就貢獻

吳塘對中醫學的貢獻,在於對中醫立法上的革新和理論上的完善,尤其對於温熱性疾病的治療,他對於理論的發揮和留下的諸多方劑,可以説使得中醫的基本治法在外感病和熱性病方面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在劃分中醫“四大經典”的時候,有一種劃法,就是將吳氏的《温病條辨》與漢代的《黃帝內經》 、《傷寒論》《神農本草經》並列為中醫比讀的“四大經典”。可見該書在中醫理論發揮上的重大意義。吳鞠通,是中國醫學史上不可多得的具有建設性的代表人物之一。

吳塘古代地名

吳塘,位於今紹興湖塘鎮古城村。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越滅吳, 越用吳國戰俘築塘,因名吳塘。這是越國遷都琅琊(前468)前, 留下的最後的一項水利工程。塘長650米,庫容約350萬立方米,現殘留塘身,底寬60.4米,塘頂寬13.5米。

吳塘現代地名

吳塘,位於廣東省韶關市樂昌市坪石鎮吳塘村委會,原屬老坪石鎮(今已撤,併入坪石鎮)。坪石鎮位於廣東省的最北部,是湘、粵、贛三省交匯處。全鎮總面積267.6平方公里,其中城區面積6.7平方公里,歷史上曾被譽為廣東八大重鎮之一,漢武帝元八年(公元111年),平南越後屬桂陽郡,梁天監十七年設平石縣,現坪石是過去平石演變而來。坪石鎮曾對湘粵的經濟發展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交通、地理、經濟、文化的重要性十分重要(1937年就有了南方的第一條鐵路),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2006年底,全鎮總人口達101135人,其中城區人口達6.5萬人,日均流動人口2萬人,全鎮GDP達14.9億元,財政税收達1億多元,城鎮居民人均收入達10150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3191元。全鎮轄25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駐坪單位143個,其中中央、省屬單位29個,韶關、樂昌市屬單位83個,鎮屬企事業單位31個,有個體私營企業134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