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藿香正氣散

鎖定
藿香正氣散,中醫方劑名。為祛濕劑,具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效。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臨牀常用於治療急性胃腸炎或四時感冒屬濕滯脾胃,外感風寒者。
功    用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主    治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
分    類
祛濕劑-燥濕和胃劑
出    處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藿香正氣散歌訣

藿香正氣大腹蘇,甘桔陳苓術樸俱,夏曲白芷加姜棗,感傷嵐瘴並能驅。 [1] 

藿香正氣散組成

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半夏曲、白朮、陳皮、厚朴、苦桔梗、藿香、甘草。

藿香正氣散用量

大腹皮、白芷、紫蘇、茯苓(去皮)各30g,半夏曲、白朮、陳皮(去白)、厚朴(去粗皮,薑汁炙)、苦桔梗各60g,藿香(去土)90g,甘草(炙)75g。

藿香正氣散用法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如欲出汗,衣被蓋,再煎並服。現代用法:散劑,每服9g,生薑、大棗煎湯送服;或作湯劑,加生薑、大棗,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藿香正氣散功用

解表化濕,理氣和中。

藿香正氣散主治

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惡寒發熱,頭痛,胸膈滿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以及山嵐瘴瘧等。

藿香正氣散方義

本方主治之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為夏月常見病證。風寒外束,衞陽鬱遏,故見惡寒發熱等表證;內傷濕滯,濕濁中阻,脾胃不和,升降失常,則為上吐下瀉;濕阻氣滯,則胸膈滿悶、脘腹疼痛。治宜外散風寒,內化濕濁,兼以理氣和中之法。方中藿香為君,既以其辛温之性而解在表之風寒,又取其芳香之氣而化在裏之濕濁,且可闢穢和中而止嘔,為治霍亂吐瀉之要藥。半夏曲、陳皮理氣燥濕,和胃降逆以止嘔;白朮、茯苓健脾運濕以止瀉,共助藿香內化濕濁而止吐瀉,俱為臣藥。濕濁中阻,氣機不暢,故佐以大腹皮、厚朴行氣化濕,暢中行滯,且寓氣行則濕化之義;紫蘇、白芷辛温發散,助藿香外散風寒,紫蘇尚可醒脾寬中,行氣止嘔,白芷兼能燥濕化濁;桔梗宣肺利膈,既益解表,又助化濕;煎用生薑、大棗,內調脾胃,外和營衞。使以甘草調和藥性,並協姜、棗以和中。 [2] 

藿香正氣散配伍特點

諸藥合用,外散風寒與內化濕滯相伍,健脾利濕與理氣和胃共施,使風寒外散,濕濁內化,氣機通暢,脾胃調和,清升濁降,則霍亂自已。

藿香正氣散運用

藿香正氣散主治外感風寒,內傷濕滯證。臨牀應用以惡寒發熱,上吐下瀉,舌苔白膩為辨證要點。

藿香正氣散加減化裁

若表邪偏重,寒熱無汗者,可加香薷以助解表;兼氣滯脘腹脹痛者,可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氣止痛。

藿香正氣散禁忌

本方重在化濕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較弱,故服後宜温覆以助解表。濕熱霍亂之吐瀉,則非本方所宜。

藿香正氣散附註

藿香正氣散附方 六和湯

組成:縮砂仁、半夏(湯泡七次)、杏仁(去皮尖)、人蔘、甘草(炙)各30g,赤茯苓(去皮)、藿香葉(拂去塵)、白扁豆(薑汁略炒)、木瓜各60g,香薷、厚朴(薑汁制)各120g。
用法:上銼,每服12g,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子一枚,煎至八分,去滓,不拘時服。現代用法:亦可作湯劑,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功用:祛暑化濕,健脾和胃。
主治:濕傷脾胃,暑濕外襲證。霍亂吐瀉,倦怠嗜卧,胸膈痞滿,舌苔自滑等。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藿香正氣散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六和湯與藿香正氣散均主治外感兼內濕之霍亂吐瀉證。不同之處在於:前者為傷於暑濕,故重用香薷,配以厚朴、扁豆,濕邪傷脾致倦怠嗜卧,故用人蔘益氣健脾以助脾運;後者兼傷於寒,故重用藿香,伍以紫蘇、白芷,濕阻氣機致脘腹疼痛,故以陳皮、大腹皮理氣和中。

藿香正氣散重要文獻摘要

1、原書主治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2:“治傷寒頭疼,憎寒壯熱,上喘咳嗽,五勞七傷,八般風痰,五般膈氣,心腹冷痛,反胃嘔惡,氣泄霍亂,臟腑虛鳴,山嵐瘴瘧,遍身虛腫;婦人產前、產後,血氣刺痛;小兒疳傷,並宜治之。”
2、方論選錄 汪昂《醫方集解·和解之劑》:“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藿香辛温,理氣和中,辟惡止嘔,兼治表裏為君。蘇、芷、桔梗散寒利膈,佐之以發表邪;厚朴、大腹行水消滿,橘皮、半夏散逆除痰,佐之以疏裏滯。苓、術、甘草益脾去濕,以輔正氣為臣使也。正氣通暢,則邪逆自除矣。”
[2] 
參考資料
  • 1.    汪昂(清).《湯頭歌訣》: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 2.    鄧中甲.《方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1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