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兆義

鎖定
吳兆義,安徽桐城人,1948年生,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河北名家書畫院副院長。
中文名
吳兆義
出生日期
1948年

吳兆義藝術簡介

吳兆義 吳兆義
1968年入伍,北京師範大學本科畢業。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名家網藝委副主席、中國桐城派書畫院院長等。吳兆義自幼愛好書法,少年學書,從顏體入手,師法“二王”。旁涉一,師古不泥。書法以行草見長,在傳統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形成雄健瀟灑、俊茂豪邁、神完勢足、酣暢淋漓的風貌。作品多次參加全國性的書法大展,並獲獎。多次為電視片題寫片名;題寫書名、校名、廠名;為全國性的報刊題簽。作品被作為國禮贈送給薩馬蘭奇先生珍藏,並被60多個國家的友人收藏;曾用俄、英、法三種文字編成多媒體,為50多個軍隊的在華留學生講授書法課,《書法報》以“把書法傳播到全世界”為題對此進行了專題報道。曾在北京、南京、安徽等地舉辦書法個展,出版屯個人書法集;作品入編《中國書法藝術大成》、《中國書畫大家傳世作品集》、《世界當代著名書法家真跡博覽大典》等20多部書畫集。
吳兆義:1948年出生,安徽桐城人,大學文化。中國海軍指揮學院政治部副主任,海軍大校軍銜。作品多次參加軍內外展覽並多次獲大獎;為電視片題寫片名;題寫書名、匾名;題寫多個校名、廠名;多次為《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工人日報》、《中國青年報》、《北京日報》等報刊題寫標題。作品被法國、日本等多國友人收藏,並作為國禮贈給薩馬蘭奇先生珍藏;曾用俄、英、法多種文字編成多媒體,為50多個國家軍隊的在華留學生講授書法課,受到各界的高度評價。曾在北京、南京、安徽等地舉辦書法個展;出版個人書法集;應聘為多個書畫院教授和聘為南京博物館特邀書畫師。作品入編《中國書法藝術大成》、《當代書畫篆刻家辭典》、《中國曆代書法家名人大辭典》、《世界當代著名書法家真跡博覽大典》等多部辭書。現為中國書畫名家網藝委會副主席、中國書法家協會、中國收藏家協會會員、中國書畫家協會副主席等。 吳兆義先生小小年紀時便醉心五尺硯台,對臨池練字幾乎到了痴迷不倦的地步。兒時,家境貧寒,在河灘或坡地玩耍時,他總要拿着一根木棍描畫習字,五歲開始臨帖顏體,後對書聖“二王”情有獨鍾,書藝日顯心高氣爽,豪邁狂放;隨後,他出入唐草,旁涉各體,可謂採百家之遒勁,樹己書之風格。中學時代,吳兆義就遍臨《孫過庭書譜》、懷素《自敍貼》、《聖教序》、《宋拓懷素草書千字文》、米芾《戲呈諸友詩》、《蜀素帖》、王鐸《報寇葵衷書》、《贈張抱一草書詩卷》、《張黑女墓誌》等多種碑貼。特別潛心研習王羲之王鐸書法精品,逐漸汲取王鐸雄肆俊健、酣暢淋漓、神完勢足的筆墨精髓。由於堅毅與執着,他很快成了現代學習王鐸眾多書家中的佼佼者。純熟地掌握了王氏書法的起筆、行筆、收筆及承轉啓合的獨特風格,為構建自己的書法藝術大廈夯實了雄健的基礎。
20歲那年,吳兆義攜筆從戎,毅然把成就書法的大課堂搬進了部隊這所大學校。訓練之餘,吳兆義就在連隊的文化活動室搭起硯台,揮毫舞墨,大寫長卷。火熱的軍營生活,執着的書法追求,吳兆義志存高遠、百鍊不怠。由於他聰慧睿智,靈性敏感,廣學博收,觸類旁通,短短几年時間其書法藝術就排在了軍中榜首。與此同時,他利用在北京高等學府學習的機會,垂聽啓功歐陽中石等書法大家的課堂傳道與解惑,在大師們潑灑瀚墨、激揚文字的書法課堂,吳兆義深得中國書法之精髓。 30歲後,吳兆義成了海軍最高學府——海軍指揮學院的一名正師職領導幹部。此時,吳兆義先生融運籌帷幄、高屋建瓴的領導胸懷於書法藝術的精研錘鍊之中,師古而不泥,出新而不異,灑脱而不散,凝神而不注,將大海之無垠,山河之廣袤,融會貫通於自己的書法寫意之中,形成集魏楷、行草於一體的吳氏特色書法。
吳兆義先生個人書法展先後在北京、南京、安徽等地陸續舉辦,通過各種途徑想收藏其作品的收藏家不計其數。
吳兆義先生生性質樸、謙遜、重義,是位德藝雙馨、超凡不俗的書法大家。他桃李滿天下,族人在他的影響下,人人皆習書練畫,逢年過節聚在一起都要辦個家人筆會,互為交流.桐城老家春節都有作聯書聯的老傳統,遇上好日子辦個大事也要請人書寫一副中堂掛在廳屋,這樣蟠龍老家方圓幾十裏地鄉親的門聯中堂幾乎都是吳家義務包寫了,年年都在寫到大年三十傍晚,而自家則是最後一個寫好貼上開年飯。吳兆義先生雖是個書法大家,也樂意參與其中,從不擺譜,在鄉里傳為佳話。 [1] 
2007年12月20日,由原海軍司令部大校倡導、雨潤集團地華置業協助發起創辦的“中國桐城派書畫院”成立揭牌。吳兆義先生多年來一直心繫家鄉文化建設,卸任後榮歸故里,作為“中國桐城派書畫院”創立人,他認為,桐城文化歷來是中國文化派系中一支重要的文化淵源,需要不斷地挖掘和保護,更需要幾代人的不懈努力;以書畫藝術為紐帶,大力弘揚桐城文化,為家鄉建設盡獻一份赤誠的遊子之心。

吳兆義作品賞析

吳兆義作品
參考資料